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走進(今日)廣安

廣安岳池:摘掉“窮帽子” 變身“強美富”

2020年12月09日14:31    來源:廣安在線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初冬時節,在岳池縣顧縣鎮梁家坳村的山丘上,廣安泰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院壩裡人來人往,地上擺放著正在晾晒的中藥材半夏,這種藥材是藿香正氣液的主要原料,完成粗加工后將銷往日本。

岳池縣作為曾有280個貧困村和近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貧困村數量居全省第二的貧困縣,“十三五”期間,該縣干部群眾同心同力,凝聚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成功退出貧困縣序列,摘掉了“窮帽子”。

蹄疾步穩,闊步前行。即將邁入“十四五”開局之年,站在新起點,岳池將繼續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中描繪新圖景。

筑牢脫貧攻堅基石

“十三五”期間,岳池縣累計實現280個貧困村退出、近9萬名貧困人口脫貧。2019年,岳池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056元,同比增長9.5%。

作為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貧困縣,岳池脫貧的步履並不輕鬆。“除總量龐大外,基礎設施也很落后。”岳池縣扶貧開發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特別是地處北部山區的興隆片區尤為突出。

短板已明,如何補齊?唯有大力夯實基礎設施建設,才能助推脫貧攻堅取得實效。對此,岳池縣興隆鎮龍王井村村民金賢中感受頗深。“之前,我們一家人一直住在爺爺的房子裡,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如今他的家是舒適溫馨的“三合院”式建筑,嶄新的臥室、寬敞的院壩、優美的環境。“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聊家常,很安逸。”金賢中言語間流露出的是歡喜和幸福。

這只是岳池縣積極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群眾住有所居的一個縮影。

“十三五”以來,該縣堅持“早謀劃、早組織、早啟動”的工作思路,圍繞“住上好房子”目標,切實把住房安全保障列為優先事項,累計為51714戶農戶提供安全住房,其中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771戶、C級D級危房改造31284戶、“五改三建”16253戶、地質災害避險搬遷406戶。

有了安全住房,岳池縣還把交通建設作為致富奔康的“突破口”。“十三五”以來,該縣累計修建農村公路4550.88公裡,其中通村硬化路779.05公裡、窄道加寬和產業聯網路1058.31公裡、入戶便民路2713.52公裡,實現100%的村通水泥路、80%的組通產業聯網路、60%的戶通入戶便民路。

此外,為確保每一戶貧困戶都能耕上優質地、喝上放心水、用上滿荷電、連上寬帶網,岳池縣整治土地2.27萬畝,耕地面積大幅增加、質量大幅改善﹔實施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項目5.72萬戶19.77萬人,有效解決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安裝生活用電4373戶,貧困戶生產生活用電質量明顯提高﹔完成廣播電視升級改造49121戶,全面實現村村通寬帶、戶戶通廣播電視。

持續壯大扶貧產業

位於川東丘陵的岳池縣曾經農村產業基礎薄弱,大多數農民守著一畝三分地過著窮日子,或者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望田野。

大家認識到,脫貧攻堅,隻有產業興旺,才能真正拔掉窮根。

經過認真調研和論証,岳池發現顧縣、苟角、白廟等鄉鎮的自然條件適合種植中藥材。更重要的是,岳池生物醫藥產業已經初具規模,農村種植的中藥材部分在縣內就可以銷售,一二產業可以無縫接續。

2018年,岳池提出打造西部地區有影響力的中藥材種植基地,發展中藥材重點品種種植面積10萬畝,打造“顧縣—苟角”“白廟—興隆”“喬家—普安”三個中藥材產業脫貧攻堅示范帶。

中藥材種植對農民脫貧的帶動是實實在在的。周碧蓮是顧縣鎮梁家坳村村民,曾經是貧困戶,現在周碧蓮在廣安泰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務工,“算上土地租金和務工收入一年可以超過1萬元。”周碧蓮說。

岳池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岳池縣中藥材基地正在不斷壯大。目前,已種植中藥材6萬畝,主要分布於顧縣鎮、雙鄢鄉等鄉鎮。該負責人說,岳池還將在“中藥材+旅游”“中藥材+康養”上做文章,助力鄉村振興。

除了中藥材外,岳池各鄉鎮各村還根據自身情況,因地制宜推動農村產業發展,一幅產業蓬勃發展的美麗畫卷正在岳池農村徐徐拉開:顧縣鎮大屋場村種植了近2000畝花椒,年產值突破了100萬元,貧困戶年均增收6000多元﹔黃龍鄉大力發展水稻種植,打造黃龍貢米品牌﹔龍孔鎮大力發展蠶桑產業,形成了3500畝桑園……

創新利益聯結機制

2019年4月,岳池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摘掉了“窮帽子”。此后,岳池縣不斷鞏固脫貧成果,2019年,全縣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056元。

成功脫貧奔康后,岳池邁上鄉村振興新征程。下一步如何走,岳池從機制入手展開探索。

岳池縣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脫貧奔康征程中,土地流轉后,多數農民隻能獲得土地租金和務工收入。“在鄉村振興中,我們要探索讓農民獲得土地利潤,回答農業為誰現代化的問題。”

2018年,規劃建設中國川菜地道食材生產基地,打造以優質糧油、果蔬、花椒等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

和普通流轉土地不同的是,在中國川菜地道食材生產基地,農民採用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基地建設,並且可以獲得60%的利潤分紅。

苟角鎮曾拱橋村村民李治明往年這個季節正在自家土地上種白菜,但現在他可以在基地務工。李治明說,以前靠天吃飯,如果再碰到壞天氣,一畝地連1000元收入都難以保証。

現在李治明把土地入股到基地,自己每天有60元務工收入,每畝地也有近500元的保底收益。“一年下來有一萬多元,明年基地盈利了,我還可以分到這畝地60%的利潤。”

除了利益聯結機制革新外,生產效率也將大大提高。在基地的協同創新中心裡,農業技術人員肖金炳將經過特殊處理的土鋪在一個個育苗盤上,撒進生菜種子。肖金炳說,25天后,就可以收獲生菜。

負責中國川菜地道食材基地運營的岳池縣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南新表示,基地設立協同創新中心進行實驗,就是要改變以往農村粗放的耕作方式,提高農作物單位產量。

協同創新中心就如同一個“發動機”,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比如說,一畝地種黃瓜,隻能收近3000斤,經過技術改良后,能達到8000到10000斤。”肖金炳說。

如今,岳池實現了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100多萬岳池人正邁開走向鄉村振興的堅實步伐,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廣安日報 萬桑 岳池記者站 高仁洪 范聰)

來源:廣安日報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