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椒成為助農增收的“搖錢樹”。
發展檸檬產業,鋪就脫貧致富路。
廣安龍安柚通過延伸產業鏈,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大產業。
初冬時節,雲開日出,暖陽高照。徜徉廣安區,柏油路、水泥路通村達戶,阡陌縱橫。在廣安區龍安鄉群策村村民唐延川的果園裡,一撥撥游客紛至沓來。“扶貧讓窮山溝變成了聚寶盆!”唐延川搭上產業發展快車,種植的柚子增收10多萬元。
騎上三輪車,尋找採花點。入冬以來,廣安區大龍鎮合力村村民吳久江又忙活起來。72歲的他依靠養殖蜜蜂年收入超15萬元,“甜蜜”事業讓他臉上綻放出笑容。
兩個家庭命運改變的背后,映襯著同一首脫貧攻堅的時代凱歌。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
決戰貧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庄嚴承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承諾如金,戰鼓催人。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廣安區,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
古有愚公移太行,今有萬眾拔窮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扶貧工作,2017年10月,廣安區退出國貧縣序列,成為全國和四川省首批摘帽的國貧縣之一﹔2019年,廣安區實現脫貧指標100%完成、136個貧困村退出、16807戶54483人脫貧……
從“貧困樣本”到“脫貧標杆”,廣安區在反貧困斗爭偉大決戰中交出時代答卷!
盡銳出戰! 黨員干部背起行囊,走出機關,扎根貧困鄉村,大扶貧凝聚起“脫貧力量”
11月11日早上7點30分,沉寂的革新村,被汽車鳴笛聲打破。一輛輛等待柚子裝車的大卡車、小汽車排成排,村民們樂呵呵地將剛採摘的柚子裝成箱,搬上車。
“現在我們村可變了樣,以前窮得沒人來,現在我們的柚子賣到全國各地呢!”革新村3組貧困村民龍成民說,公路修到了家門口,現在僅賣柚子這一項,增收便超萬元。
曾經窮得“叮當響”,如今甩掉“窮帽”成脫貧標兵,龍成民感慨,“是黨的好政策、幫扶的好干部讓我‘翻了身’。”
革新村,位於廣安區龍安鄉,這裡曾經窮到什麼地步?曾在該村任第一書記的張譯文總結為:“路爛、地荒,連辦公場所都沒有。”
窮的不只是革新村,還有相隔幾十公裡的花橋鎮雙峰村。當時任該村第一書記的房亞到達村上時,便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到處是荒坡,房子破破爛爛,有的村民甚至窮得沒有鞋子穿,光腳在路上走。”
“走進村活動室,地是泥地,牆裂了縫,連像樣的辦公桌椅都沒有!”房亞不敢相信,現在還有這麼窮的地方。
實際上,截至2014年,在廣安區,像革新村、雙峰村這樣的貧困村有136個,有16807戶54483人生活在貧困線下。
現實刺痛人心,扶貧迫在眉睫。
戰貧困,一場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攻堅戰在廣安區全面打響。
攻堅號子響起來。
全域覆蓋、全程精准、因地制宜、靶向施策,廣安區調動一切資源,以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投入力度和推進速度,向脫貧摘帽發起總攻。
各級干部動起來。
區級領導帶頭示范一線辦公﹔102個幫扶單位相關人員全脫產吃住在村﹔136個駐村工作組駐村指導發展﹔1萬余名公職人員下沉基層助力脫貧。
盡銳出戰,迎難而上!不獲全勝,決不收兵!一批又一批黨員干部奔赴一線決戰貧困。
人們不會忘記曹小飛——
在坡陡溝深、地勢險要的廣安區大龍鎮合力村,懷孕時大著肚子、滿月后抱著孩子,她仍奔走在村裡每一條泥濘小路上,打著手電筒走訪每一戶貧困家庭。在她的帶領下,合力村成立了農產品合作社,發展起了核桃產業、蜜蜂養殖業,窮山溝變了樣。
人們記住了這位駐村干部——
懷有雙胞胎的妻子早產分娩時,張明亮正在廣安區花橋鎮高升村的大山溝裡扶貧。等他趕到妻子身邊時,孩子隻保住一個。為了脫貧攻堅,隻陪了妻子不到三天的他又回到了一線。戰貧困,群眾在他的帶領下劈山修路、發展種植養殖業,走上了致富路。
人們喜歡這樣的“泥腿子”書記——
劉華蘭在廣安區龍安鄉集中村任第一書記時,堅持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成了地地道道的“泥腿子”書記,在她的帶領下,集中村如今路成網、產業成片,貧困戶過上了好日子。
因為深懷愛民之情,所以勇擔責任。向貧困宣戰,廣安區廣大黨員干部背起行囊,走出機關,扎根貧困鄉村,戰貧斗困!
大扶貧凝聚起“脫貧力量”。
102個幫扶單位傾情幫扶全覆蓋,“萬人包萬戶”讓5萬余名貧困人口受益。奔忙在貧困山鄉的136個駐村工作組,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他們的幫扶下,曾一度“自暴自棄”的貧困村民朱心語,成了當地的“養殖大戶”﹔曾阻隔140余名村民出行的大雲山,修起了路、架起了橋……
精准出擊!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5.4萬余名貧困人口告別貧窮,書寫跨越式的歷史性巨變
革新村貧困村民陳明蘭的剁椒在網上賣火啦!不光是剁椒,她家的農產品搭上電商快車賣到了全國各地,脫貧致富的步伐愈加堅定。
廣安區悅來鎮的貧困村中合村建起光伏發電站啦!不僅壯大了集體經濟,每戶貧困戶每年還能從中分得“票子”,貧困村、貧困戶實現“雙贏”。
貧有百種,困有千樣。扶貧工作,精准出擊才能拔窮根。
做“精准”文章,下“繡花”功夫。廣安區“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找准症結、精准發力戰貧困。
產業扶貧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的長遠之計——
村上有養殖蜜蜂的傳統,就發展“甜蜜事業”。合力村率先行動起來,利用項目資金,為71戶貧困村民購買200箱中蜂,除去成本,貧困戶每年人均可增收4000元。
就業扶貧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白馬村在廣安區白馬鄉率先辦起了“扶貧車間”。公司負責人游中杰於2014年返鄉種檸檬,不僅帶動700多戶農戶種植檸檬,還向周圍群眾提供了近100個崗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脫貧致富。
生態扶貧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做招牌,廣安區大龍鎮自力村闖出了一條生態扶貧新路徑。如今,這個深藏山區的貧窮小山村變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村,村民靠著在基地務工或銷售農產品脫了貧。
重大基礎設施工程補齊脫貧攻堅短板——
廣安區大安鎮萬畝檸檬園承載著366戶1199名貧困人口的脫貧希望。2018年,總計28公裡的產業路完工,有了路,山區的綠色產品銷路隨之打開,群眾有了真正的脫貧路、致富路。
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
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准”字上謀實招。廣安區鎖定目標,集中攻堅,全面建成涉及3922戶10294人113個集中安置點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改擴建農村幼兒園、學校45所,全面改善貧困村學校辦學條件﹔貧困戶全部納入醫療救助范圍,給予重困家庭特別救助,“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面清零。
“女兒大學畢業有了工作,妻子有固定工資,我每年也有產業分紅,日子越過越好。”今年54歲的李茂平由於視力殘疾,又要照顧年邁多病的老人、養育兩個女兒,曾一度陷入貧困。
2014年以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幫助下,李茂平不僅看病不花錢,女兒還免費上完了大學。2017年,他們一家5口又從四面透風的老房子搬進了兩層小洋房,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在革新村,貧困村民陳文菊則通過家政扶貧,每月到手工資4000多元。
“加上種地,一年收8000多斤糧食﹔養幾頭豬,年底可以掙7000元。”陳文菊初步估算了下,一年能掙4萬多元,穩定脫了貧。
脫貧難,但路子對了就不難。
以“精准”二字為著力點,廣安區精准施策、精准發力,將扶貧化為眼見為實的發展成果。
2014年以來,廣安區5.4萬余名貧困人口告別貧窮,書寫了跨越式的歷史性巨變。
鞏固成果! 全域化發展,打造立得住的產業,為脫貧注入持續動力,決勝全面小康蹄疾步穩
“今天摘的80個柚子馬上打包發走,還有10多個次果,送去附近的加工廠賣錢……”眼下正是龍安柚成熟的季節,11月11日一大早,56歲的老柚農楊太淵和妻子又忙碌起來。
“今年,我們家5畝地的柚子能賣16萬元。”黃澄澄的柚子,讓楊太淵樂開了花。
增收的喜悅,同樣挂在廣安區龍台鎮青鬆村村民黃世孝的臉上。
青鬆村是省定貧困村。去年8月,該村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資金在全村成片調形土地365畝,種植枳殼樹並引進業主進行管理。根據約定,投入資金將按比例分20年返還給貧困戶和村集體。
“去年村上進行了首次分紅,我們家分了1144.54元。”黃世孝盤算著,今年,分紅的資金加上他和妻子在基地裡務工的工資和發展養殖業掙得的錢,除去花銷,還能攢下萬余元。
決戰貧困,2017年10月,作為全國全省首批摘帽貧困縣之一的廣安區退出國貧縣序列,宣告脫貧攻堅首戰告捷。
但脫貧之后,如何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反彈,成為廣安區的首要任務。
沒有可借鑒的范本,唯有大膽嘗試!怎麼干?廣安區給出答案——打造立得住的產業扶長遠。
按照“缺啥補啥”“一鎮一產業”發展思路,廣安區逐村編制136個貧困村發展規劃,集中打造主導產業特色鮮明、綠色發展、三產融合、鏈條完整的現代農業園區,並以此為依托,建立產業基地。
廣安區龍安鄉群策村、革新村一直有種植龍安柚的傳統,但由於基礎設施落后、缺乏管理、銷售渠道單一等因素,柚子大量滯銷,被村民視為“雞肋”。
因地制宜連片發展大產業,廣安區探索“大園區+小業主”模式,規模化、標准化發展龍安柚,龍安柚崛起成為廣安農業“三大拳頭”產業之一。
一個大產業,其帶動作用有多強?
廣安區龍安鄉黨委書記蘭華盛向記者透露了一組數據:目前已被命名為四川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的龍安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成龍安柚標准種植基地1.12萬畝,引領全區發展龍安柚25.5萬畝。2019年,園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萬元。
打造立得住的產業,不光龍安柚成為助力群眾脫貧致富的產業名片,湖羊產業同樣在廣安區脫貧攻堅中大放異彩。
2018年以來,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政策東風,廣安區大力實施“湖羊入川”和“湖羊致富”工程,規劃建設3個萬頭湖羊基地、5個湖羊種養循環基地、100個湖羊幸福農場,著力打造覆蓋108個貧困村的全產業鏈條,實現“輸血”向“造血”功能轉變。
兩年多過去了,湖羊產業發展得怎麼樣?
今年10月,一家名為南潯·廣安湖羊體驗館的餐館開業,標志著湖羊從養殖基地正式“躍”上市民餐桌。
從2019年首批110頭“湖羊入川”,到今年5000頭湖羊入住萬頭湖羊種羊養殖基地,湖羊產業已在廣安區落地生根。目前,部分湖羊達到出欄標准並走向市場。
同樣承載著群眾脫貧致富希望的湖羊幸福農場建設也加快推進,目前已建起75個,帶動5000余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500元。
助力脫貧,廣安區農業、工業產業全面開花。
正在加快建設的南潯·廣安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園,目前已入駐企業7家,可吸納1000余名貧困群眾就業。
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
在廣安區石筍鎮鰲山村,村民們在跑道養魚基地、湖羊養殖基地裡忙碌著,他們對今年的收入信心滿滿﹔在廣安區花橋鎮霞林村,公路通了、自來水用上了、健身器材安上了,80多歲的村民蔣勝碧感慨,做夢也沒想到,能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
鄉親們分享著脫貧摘帽的喜悅,加快了奔向全面小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