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在鄰水縣廣袤的鄉村大地上,一幢幢別具特色的農家新居錯落有致,一條條蜿蜒平坦的水泥路連接家家戶戶,一片片特色產業基地內生機勃勃,田間勞作的村民笑意盈盈……
近年來,鄰水縣對標“人人收入要達標、戶戶硬件要到位、村村面貌要井然、鎮鎮資料要齊全、項項問題要清零、個個項目要規范、處處干部要專業”要求,打好問題整改“突擊戰”、鞏固成果“持久戰”、相對貧困“破局戰”、總結宣傳“陣地戰”“四大戰役”,實施穩就業、扶產業、拓銷售、優環境“四大行動”,下足“繡花功夫”,傾注“工匠精神”,盡銳出戰、克難攻堅,2018年實現貧困縣摘帽,2019年實現全域脫貧,奮力書寫了一份脫貧攻堅的歷史答卷。
產業帶動奔小康
近日,記者在位於鄰水縣觀音橋鎮大安寨村的黃金柚種植基地裡,看到大部分蜜柚樹已挂果。
“930多畝黃金柚即將進入豐產期,按目前的挂果量估計,今年黃金柚產量可達150萬公斤,實現產值400余萬元。”觀音橋鎮黨委書記黃全介紹,該基地日常用工37人,農忙時節用工量達75人,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多為脫貧的群眾,基地既能幫助他們鞏固脫貧成果,又能保障他們持續增收。
和觀音橋鎮一樣,柑子鎮的群眾也在產業的不斷壯大中嘗到了甜頭。近年來,柑子鎮重點發展葡萄、李子兩大支柱產業,做足花果文章,並依托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截至2019年底,實現全鎮鄉村旅游點接待游客60萬人次,其中觀光農業接待游客3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600萬元,讓當地群眾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
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正一步步讓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廣。近年來,鄰水縣通過做好產業增收“造血”工作,積極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完善“土地托管”“土地銀行”“股權量化分紅”等模式,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累計建成扶貧產業基地12萬畝,實施到村特色種養項目655個、到戶產業項目4.36萬個,做到了“戶戶有增收產業”,助力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電商扶貧成為“新動能”
“河堰冰雪梨不僅入口化渣、水分足,通過有機種植還達到了國家綠色食品A級標准。各位網友隻要在直播間打出‘我愛鄰水’四個字,還享受包郵服務!”今年7月,在鄰水縣舉辦的首屆網銷節上,該縣副縣長李曉東化身產品代言人,在直播間裡“吆喝賣貨”。
電商扶貧,一頭連著田間地頭的貧困群眾,一頭連著數以億計的消費者市場。近年來,鄰水大力推進電商扶貧,促進百姓增收。特別是今年,為全力降低疫情對農產品銷售的影響,該縣通過“超市+基地”“食堂+基地”等方式開展以購代扶活動,探索推進“電商+直播”銷售模式,搭建平台鼓勵引導更多農戶、商家開拓電商平台銷售渠道,全面提升扶貧農產品網絡銷售量。
通過多種線上渠道,鄰水農產品得到推廣,村民增收致富渠道也進一步拓寬。截至目前,該縣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已突破1300萬元。
此外,該縣用好28家、43個“四川扶貧”公益性集體商標,開展“四川扶貧”好產品迎春年貨大集活動,組織企業開展惠民購物全川行30余場次,帶動、促成交易2000余萬元。
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幸福感
“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垃圾隨意扔,村裡臭熏天。”這是人們記憶中農村的寫照。如今,行走在鄰水的鄉村,卻是黑化路、水泥路通村達戶,灰瓦白牆的房屋錯落有致,房前屋后種滿鮮花,一幅幅寧靜祥和的鄉村美景圖映入眼帘。
這巨大變化的背后,體現了鄰水連片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推廣廁污共治“三類七種”模式的顯著成效。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鄰水縣統籌安排1148個到戶生活條件提升項目和261個到村脫貧攻堅提升改善項目,推動村容村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實現村村面貌井然,村民的幸福感越來越強。
“現在路寬了,房子也修好了,生活越來越幸福。”金鼓村村民貝齊斌談及如今的新生活,他的言談舉止間,透露著喜悅。
脫貧攻堅,基礎為先。除了改善人居環境,鄰水縣還聚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將項目、資金集中向貧困村傾斜,瞄准住房、安全飲水等薄弱環節,精准發力,實現戶戶硬件到位。截至目前,累計新修建和改擴建通鄉通村公路2000余公裡,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國家示范縣,累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339戶10092人,C級、D級危房改造9064戶,安全飲水項目101個,有效解決了群眾出行、住房、飲水難題。(廣安日報鄰水記者站 舒艷 唐力)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