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懷念小平

鄧小平與重慶建設發展的 幾個關鍵節點

2020年06月04日09:56    來源:廣安在線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主政西南,有益探索

西南局成立之初,面對百業凋敝、民不聊生的爛攤子,鄧小平(時任西南局第一書記)等領導人迅速制定了“建設人民的生產的重慶”的目標,強調“政府是人民的,也是為人民的”。他要求黨和政府“用高度的熱忱去關懷工人階級的各方面,從政治上、文化上、生活和物質福利上去關心他們,不要忽略有利於工人的小事”。“所謂對人民有利的事,就是這些事,如過去鹽一元一斤,現在隻要九角九分﹔過去隻能吃一斤鹽,現在能吃一斤一兩﹔以前過年過節沒有肉吃,現在可以買肉吃,這些哪怕是極小的經濟問題,都能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使人民對政府和干部更加擁護。”“一定要努力幫助群眾解決一切能夠解決的困難。暫時無法解決的困難,要耐心懇切地向群眾解釋清楚。”他高度重視和善於解決關於群眾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總是從有利於人民根本利益的出發點作出決策。

西南地區解放后,恢復和發展經濟成為執政后共產黨的中心任務。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提出:“共產黨就是為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否則就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1950年3月,鄧小平在中共川東區黨委擴大會上指出:“中國要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必須把城市搞好。沒有城市,中國是不可能完成統一的……譬如重慶搞不好,就沒有辦法統一,重慶本區域以及外區的物資就無法交流,物價就要波動。”

12月,在西南局城市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歸納了城市工作的五個方面,並強調這五個方面,都是圍繞生產建設這一中心工作並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的。對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他堅持中央制定的“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的根本方針。他教育黨員干部:“我們將來要實行社會主義,但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之后,條件准備成熟了,才能實行社會主義。同時並不因為將來要實行社會主義,現在就不扶持正當的私營資本的發展,正當的私營經濟不但為今天國計民生所必需,而且私營經濟的發展,在客觀上也是為社會主義的經濟條件作了准備。”

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后,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策,是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帶動百業發展,幫助四川恢復經濟。面對西南地區百廢待興的局面,鄧小平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力陳修建成渝鐵路的理由:一是四川交通閉塞,政令不暢,不修鐵路,不利於四川的政令暢通﹔二是重慶、成都是西南中心城市,修鐵路可以帶動四川乃至西南百業興旺,並向全國提供農副產品,互通有無﹔三是修建成渝鐵路可提高中國的國際聲望,刺激生產,加快工業發展。在鄧小平力主下,中央毅然決定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立即興建成渝鐵路。

1952年7月,成渝鐵路順利通車。成渝鐵路作為西南地區城市大動脈,對於改善四川地區落后的交通狀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單列戶頭”,推動改革

1983年,在全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尚未全面鋪開的背景下,重慶被確定為全國第一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為了搞好這次試點,發揮重慶作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作用,從1984年起,黨中央對重慶市實行國家計劃單列體制。這一歷史性的決策,與鄧小平有著密切關系。

1978年2月,鄧小平視察四川,在成都聽取四川省委工作報告時,了解到重慶這個特大城市處於比較困難的境地:全市財政收入在全川佔三分之一,支出佔十分之一,整個城市破破爛爛,老工業基地改造欠賬非常嚴重。相關負責同志向鄧小平表達了對重慶恢復計劃單列的要求,鄧小平當即表態:“重慶計劃單列戶頭符合實際,這個要求不難,請省裡寫個報告上來。”由於改革開放尚未揭開序幕,重慶單列計劃沒有馬上得到實施。

12月,鄧小平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指出:“我們要學會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在全國統一的方案還沒有拿出來前,可以先從局部做起,從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做起,逐步推開。中央各部門要允許和鼓勵它們進行這種試驗。”這個講話是中國開啟改革開放的宣言書,其中支持地方先行先試的改革思想,更成為重慶改革試點的思想武器。

198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准重慶進行經濟體制綜合試點。為配合這次改革,中央對重慶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計劃單列,給重慶以相當於省的經濟管理權限。至此,重慶作為中央選定的第一個試點大城市,被推上了全國城市經濟改革的最前沿。

軍民融合,工業調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不僅需要國內有正確的政策,而且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有變化,改變了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認識,結論是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提出了國防科技工業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走軍民結合道路的戰略思想。他指出:“國防工業要搞軍民結合,以民養軍﹔總的方針是,至少拿出一半的人搞民用,將來自動化了,可以三分之二的人搞民用。國防工業設備好,技術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來,加入到整個國民經濟中去,大力發展民用生產,這樣做有百利而無一害。”1982年,鄧小平正式提出了“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以民養軍”的十六字方針。

鄧小平提出的軍民結合的思想,促動和激發了重慶軍轉民改革,走出了軍民結合的新路子。

重慶軍工企業轉向民品生產的情況,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完全利用軍工技術和軍品工藝生產名牌產品。如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的運動槍和彈、獵槍和彈、防雹火箭彈、打雨炮和彈等產品。二是按“技術相通,工藝相近”的原則,生產國家正式定點的重要產品。如摩托車、自行車、縫紉機、電扇、時鐘、液壓支架等,創立了山城手表、合川火柴、紅岩墨水、三峽電風扇、將軍牌電冰箱、金雀電視機等重慶著名工業品牌。三是根據重慶軍工企業的技術裝備、工藝條件開發新產品。如軍民兩用載重越野汽車、微型汽車、集裝箱、空調器等。四是為輕紡工業技術改造服務的產品。如望江機器廠、空壓機器廠等七個軍工企業,為地方輕紡工業技術改造研制成功了制煙機、制革機、預硫化機、雙色圓印機、攪拌機、真空脫氣機等110多個品種。

隨著重慶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軍工企業“軍轉民”已成為重慶市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助推器。1991年初,鄧小平評價:“我們抓國防工業的軍民結合,抓得比較早,這一條抓對了。”這是對軍民結合思想的肯定,更是對重慶軍轉民實踐的肯定。

決策三線,川渝分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持續了幾十年的三峽工程大規模論証工作重新展開。1980年7月,鄧小平在實地考察並聽取多方面意見后,發表了結論性意見:輕易否定搞三峽工程不好。從此,三峽工程在鄧小平的指揮與部署下,在可控制的范圍內開始全面運作。

1982年10月,由國務院牽頭的三峽地區考察團,在實地考察和論証基礎上,向中央提交了三峽工程的低壩方案,即三峽大壩正常水位150米,搬遷移民30萬人,隻淹沒萬縣等。建成后,三峽電站發電能力達到1000萬千瓦。按照這個方案,水庫蓄水不能讓萬噸輪船到達重慶港埠,對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是個巨大的浪費。鑒於此,重慶市委向中央提出“150米壩高方案對重慶港及其附近航道沒有改善,不能滿足航運要求,建議把三峽大壩正常高水位提高到180米”的中壩方案。

1985年1月,在聽取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組長李鵬關於三峽工程的情況匯報后,鄧小平指出:“三峽工程是特大工程項目,要考慮長遠利益。低壩方案不好。中壩方案是好方案,從現在即可著手籌備。中壩可以多發電,萬噸船隊可以開到重慶。以后可有意識地把國家重大工業項目放在三峽移民區。”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三峽工程決議案。三峽工程最終被確定為壩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

三峽壩高確定以后,三峽移民作為三峽工程的最重要任務擺在了鄧小平面前。1985年1月,李鵬向鄧小平匯報三峽工程時,提出為保証三峽工程順利建成,妥善安置庫區移民,“考慮專門成立三峽行政區,用行政區的力量來支持三峽工程建設,做好淹沒區的移民和經濟開發工作……這個行政區應該包括重慶市,有了大城市,有一定的工業經濟基礎和人員智力的支援,便於發展經濟”。鄧小平表示,“可以考慮把四川分為兩個省,一個以重慶為中心城市,一個以成都為中心城市”。鄧小平關於川渝分治的建議,成為重慶建立直轄市的指導思想。

1994年12月,三峽工程正式動工,中央開始正式醞釀設立重慶直轄市。

1997年2月,國務院向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提交議案,申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決定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誕生。

(艾新全 據2019年第6期《紅岩春秋》)

來源:廣安日報

(責編:羅昱、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