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維吾爾族同胞。2013年從新疆輾轉來到廣安,在街頭擺攤販賣羊肉串,一干就是7年。
他是一個不平凡的人。通過努力,變“他鄉”為“故鄉”,義務當起了廣安城市管理員,被人們稱為“賣羊肉串的城管”。
他叫巴圖爾·佧迪爾,來自新疆墨玉縣的一位普通農民,是廣安城市流動少數民族同胞中的一名普通創業者。他堅忍不拔的特質、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屈不撓的意志,升華了自己,也感動了別人。
窮則思變:勤學手藝謀出路
1984年,巴圖爾·佧迪爾出生於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闊依其鄉,那裡是典型的農業之鄉,地處偏遠,土地貧瘠。
巴圖爾·佧迪爾的家庭以務農為生。和村裡其他孩子一樣,勤勞的父母雖然沒有讓他挨餓,但他的童年過得比別人苦。16歲初中畢業后他就綴學在家務農,一年下來全家收入僅有五六千元。
窮則思變。25歲時,巴圖爾·佧迪爾萌生了要學一門手藝的想法,為自己的未來謀出路。他用了兩年時間,學會裝修技術。但由於家鄉經濟生活水平普遍較低,能承攬的活兒相對較少,年收入還是隻有七八千元。家庭的重擔讓他意識到,必須繼續找“出路”。
2013年,巴圖爾·佧迪爾離開家鄉,到廣安從事販賣新疆土特產和經營羊肉串燒烤生意。
“當時身上隻有100塊錢和一個烤箱,一個馕餅和一杯水就是一頓飯,沒有錢租房子就住在攤位棚子裡……”回憶當時的窘境,巴圖爾·佧迪爾心頭涌過一陣心酸。由於沒有固定的經營攤位,他常常擔憂自己的流動攤位隨時會被城管當作“經營佔道”而沒收或罰款,也曾害怕不被漢族同胞接納而受到驅趕。
為了更快地融入廣安,巴圖爾·佧迪爾用了3個月時間走遍了廣安城區的每一條街道,學習廣安方言和風俗習慣。勤奮的他每天早上7點就開始勞動,直到凌晨3點才結束一天的工作,每天隻能休息4個小時。經過幾年打拼,巴圖爾·佧迪爾的腰包鼓了,思想也真正融入了廣安。
順勢而為:抓住機遇促發展
幾年的城市經商經歷讓他有了一個更長遠的人生規劃:自己當老板,讓老婆、孩子都到廣安生活,成為真正的“廣安人”。
2017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市民宗局幫助其在城區商業繁華地段協調了6個定點攤位。搬到新的攤位后,他的生意蒸蒸日上。在廣安買了房,把老婆、孩子也接到廣安,體會到家的溫暖,這讓他堅定了在廣安扎根的念頭。
積攢了一定的人脈資源的他,向家人、親戚朋友借了20萬元,更換環保無油煙電子燒烤機,將廣安城區的6個定點攤位重新裝修,把每一個攤位都打造成具有新疆特色的民族風情小吃店,還在西溪河和河堰路的攤位推出新疆特色歌舞表演,吸引顧客。
“跟好人交朋友,你的花兒會盛放。”正如這句維吾爾族諺語一般,在廣安打拼的這7年裡,巴圖爾·佧迪爾遇到不少好心人,在收獲幫助的同時,他也真誠地回饋著這片熱土:做維護社會穩定團結的“志願者”,歸還遺失在攤位上的錢物共計2萬多元﹔看望廣安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貧困戶,捐贈物資8萬余元﹔當上“治安員”,勸退並制止非法集會、尋舋鬧事10余起,發現並扭送盜竊者30人次﹔幫助公安部門處理涉及詐騙等刑事案件3起。
“廣安是我的第二故鄉,我要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廣安人,我有責任和義務守護好自己的‘家’。”巴圖爾·佧迪爾笑盈盈的臉上,透露出他對這座城市的感情。
不忘桑梓:心懷感恩回報家鄉
巴圖爾·佧迪爾在廣安安家了,但他從未忘記自己的故鄉。2018年,他回到生他養他的闊納艾日克村,為村委會捐贈了近5萬元的電腦、桌椅等辦公用品,給這個貧窮的小鄉村注入了新的希望。同時,他響應闊依其鄉政府的號召,本著打造新疆原汁原味的地道傳統美食的理念,在家鄉招收做馕餅等新疆特色小吃的員工21人到廣安就業,將原有的攤位打造成集小吃和原生態於一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疆美食品牌。
疫情期間,巴圖爾·佧迪爾和員工們服從安排,居家隔離。雖然沒有收入,他還是給員工發了基本工資,讓他們在疫情期間吃住不愁,安心留在廣安發展。同時,捐贈1300元為疫情防控工作助力。
2020年5月13日,巴圖爾·佧迪爾在廣安西溪新城的又一個店——“新疆巴衣哥特色美食”開業了。面對未來,他充滿信心,他說,“我要讓鄉親們都留在廣安,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
巴圖爾·佧迪爾只是千千萬萬個涌入城市創業的普通少數民族同胞中的一員,但他用自己的勤勞收獲了幸福與滿足!(馮杰)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