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廣安:三線建設,華蓥山脈崛起的工業傳奇(上)

2020年05月22日15:19    來源:廣安在線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編者按:

  紅火、凋落、荒廢到如今“復活”蛻變,三線建設在廣安留下了不朽的時代烙印。如今,廣安再出發,在“三線精神”的指引下,在追夢路上砥礪前行。

  即日起,廣安日報將持續推出《廣安:三線建設,華蓥山脈崛起的工業傳奇》系列報道,重現當年廣安三線建設的輝煌歷史,讓這筆物質財富、精神寶藏被世人銘記,永不褪色。敬請關注。

  五十載斗轉星移,半世紀滄桑巨變。

  20世紀60年代,隨著黨中央一聲令下,來自全國各地數百萬名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民兵,懷著為國防軍工事業奉獻青春與生命的熱情,積極投身到三線建設的偉大事業中。這其中,就包括支援廣安三線建設的廣大人員,他們扎根華蓥山深處,用艱辛、汗水和付出,奏響了現代工業機器轟鳴的美妙樂章。

  如今,半個多世紀已經過去,曾經駐扎廣安的三線軍工企業已全部搬離,但“三線精神”卻傳承了下來。在廣安市三線工業遺產陳列館內,一件件當時的生產工具和產品有序擺放著,散發出沉甸甸的歷史感﹔制作精良的場景模型還原了當時的生產場景,向人們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

  挺進廣安 三線建設掀熱潮

  三線建設,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和使命。

  20世紀60年代,我國面臨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以毛澤東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果斷決策,在我國西南、西北廣大地區開展涉及國防、交通、能源、科技等領域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史稱“三線建設”。

  作為西南地區三線建設的重點區域之一,黨中央先后在川渝地區部署了核工業基地、兵器基地、成昆鐵路、攀鋼等重點項目,而廣安(原廣安縣)作為一個小縣城,如何受到黨中央青睞,被納入三線建設布局之中?

  “這與廣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市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唐雲梅表示,廣安位於川東丘陵與平行嶺谷兩大地形區間,地貌類型基本為山地、丘陵、平壩,山地集中分布於華蓥山一帶,嘉陵江、渠江迂回曲折,溝谷縱橫分割,十分符合三線建設“靠山、分散、隱蔽”的選址方針。

  1965年2月,黨中央批准了《關於以重慶為中心常規武器配套規劃情況的報告》,要求沿川東北一線華蓥山山脈在廣安等地建設迫擊炮、引信、光學儀器等生產廠9個。

  1965年至1966年期間,華蓥山作為重慶常規兵器工業的川北一線建設基地,五機部先后在此開工建設國營金光儀器廠、國營華光儀器廠、國營明光儀器廠、國營紅光儀器廠、國營永光儀器廠、國營興光儀器廠、國營江華機器廠7大軍工企業,此后又增加建材部企業國營西南玻璃廠以及小三線企業國營長城機器廠、國營燎原機器廠。至此,廣安三線建設正式拉開序幕。

  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精神感召下,成千上萬的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民兵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華蓥山,用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在廣安這片土地上掀起火熱的建設浪潮,開啟了一段嶄新的時代篇章。

  克難攻堅 矢志不渝講奉獻

  原國營華光儀器廠退休職工李國銘依然記得剛來到華蓥山的情景。

  1965年5月,25歲的李國銘乘坐西安到成都的臥鋪入川,輾轉到重慶后,又坐了9個小時的汽車才來到華蓥市天池鎮。“汽車一路沿著華蓥山西側的山腰行駛,道路彎曲且坑窪不平,路邊就是萬丈深淵,稍有不慎就車毀人亡。”李國銘回憶說,由於坐了一天的車十分疲憊,到達后他很快就入睡了。

  第二天早上起來,李國銘才認真打量起自己工作的地方。“位於華蓥山半山腰上的山溝之中,東側是海拔1200多米的華蓥山頂,西側就是天池湖。”李國銘說,他所在的國營華光儀器廠不靠城、不靠鎮、不靠村,用電隻能靠柴油機發電,蔬菜糧油等生活物資則由卡車通過一條簡易公路運來。

  由於工廠還在建設初期,李國銘隻休息了一天,就和其他工人一起投身到“三通一平”建設中。“廣安當地政府極其重視三線建設,調動了200多名農民工參與其中。”李國銘告訴記者,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把炸開的石頭抬走,而一塊石頭往往有三四百斤重,一天下來,他常常累得話都不想說。

  施工過程中,最困難的是供水問題。除了國營永光儀器廠、國營西南玻璃廠、國營華光儀器廠外,其他工廠在建設中都被供水問題困擾。

  國營紅光儀器廠面臨的供水問題尤其嚴重。建廠初期,國營紅光儀器廠依靠鑽探隊打出的兩口深井,以及在廠區附近猴兒溝取用地表水,勉強能保証工業和生活用水。

  但由於華蓥山地質復雜,地下水滲漏嚴重,到了1976年,國營紅光儀器廠又面臨供水短缺難題。“我們隻好想方設法修建引水工程。”原國營紅光儀器廠退休職工趙裕榮說,工廠抽調了中層干部、技術人員共25人組成引水辦公室,歷時6個月跑遍廣安縣13個公社,調查了江河、地下、地表14個水源點。

  經過反復測量和設計,最后選定在桂興公社東南側山窩洞坪S414號泉水處建設引水工程。該地距國營紅光儀器廠11公裡,海拔595米,水源管線全長8.5公裡,要經過3處山口,穿越主干道公路4處,需打隧洞3個,建6米以上大型管墩30個,挖管線溝最深達7米。“施工現場不通公路,全靠人拉肩扛,整個工程耗費建材3100噸。”趙裕榮說,工程耗時一年半,投資110余萬元,其復雜性、艱巨性在基建中實屬少見。

  除了供水,廠房建設也面臨原材料短缺的問題。在廠房建設中,為保証廠房主體順利施工,建設者們採用“邊設計、邊施工、邊備料”的方法進行,不得不付出更多體力和時間。

  工地缺少金屬配件,就派人到重慶、南充等地工廠收購邊角余料﹔缺少大型鍛爐、鍛壓設備,就在鐵匠鋪的熱爐上完成超大件鍛壓加工﹔基礎工程缺乏鋼材,就在華蓥山開鑿條石,代替鋼筋混凝土和青磚﹔砌地基的片石供應不上,建設者們就利用休息時間到河溝揀鵝卵石……

  夏季蚊虫多,飲食不習慣,讓當時參與三線建設的大部分人不適應。“頭頂一線天,腳踩亂石灘﹔住茅草房,歇油氈棚﹔睡樓角,照蠟燭﹔吃咸菜飯,喝山泉水。”是當時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

  但是無論條件多差,環境多惡劣,支援廣安的“三線人”沒有一人退縮,正是憑著他們鋼鐵般的意志,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在廣安大地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工業奇跡。

  成就斐然 軍民產品耀全國

  作為重慶常規兵器工業的配套基地,廣安三線軍工企業肩負著國防建設的重任,為國家輸送武器彈藥是其天然使命。在艱苦的條件下,廣安三線軍工企業為國家生產了軍用光學儀器、引信、軍用玻璃、槍彈四大類120余種軍用產品,為我國的國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原國營華光儀器廠副總工程師謝永康依然記得74式激光測距儀的研發過程。

  “74式激光測距儀是為解決炮兵測量距離而研發的裝備,曾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發揮重要作用。”謝永康說,該產品所有結構和標准全部按照部隊的實戰要求進行研發制造,制造過程要經過總體設計、光學加工、激光試驗等一系列程序。由於國內沒有一家單位制造過類似的儀器,因此在研發過程中沒有參考標准,全靠自主設計和試制。74式激光測距儀還在1978年第一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榮獲“科技貢獻獎”,成為國營華光儀器廠最具代表性的軍用產品,凝聚了廣安“三線人”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品質。

  自1973年起,廣安三線軍工企業就已經開始試制民用產品,到1978年鄧小平正式提出“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十六字方針,三線軍工企業遂由按計劃生產軍品的單一體制轉變為計劃生產軍品與市場調節生產民品的雙軌體制,開始研發光學器械、機械儀器、射擊器材、生活雜件四大類270余種民品。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射擊器材類的環球牌4.5毫米氣槍彈。

  長期以來,在國際國內射擊比賽中,我國射擊隊隊員一直用的是西德氣槍彈,國內射擊彈材生產則是一片空白。“軍轉民”后,黨中央決定自主研發射擊彈材。

  歷史的重任落到了國營燎原機器廠頭上。“當時,隻有2000發西德氣槍彈樣品和一張滾光機照片,一無圖紙、二無任何技術資料、三無設備、四無投資,可謂一窮二白。”參與槍彈研發的車間技術員彭科群道出了研發過程的艱辛,承擔任務的單位分秒必爭、日夜奮戰。工具、量具壞了,工具科、檢驗科立即“開綠燈”﹔機床壞了,機修工人馬上到現場。身在第一線的工人,大部分自覺早上班、晚下班,中午吃飯都不回家,由家裡人送,邊吃邊生產。

  正是在科研人員和工人廢寢忘食的不懈努力下,環球牌4.5毫米氣槍彈終於研發成功。1979年第四屆全運會上,浙江射擊隊女運動員吳小旋首次使用環球牌4.5毫米氣槍彈參加比賽,擊敗了眾多名將,一舉奪得金牌。從此,環球牌4.5毫米氣槍彈在全國聲威大震。

  從三線建設大軍挺進廣安,到產品響徹全國,廣安為國家三線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廣安三線建設精神,仍在延續!(梁馨 記者 龍俊帆 劉婧)

  來源:廣安日報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