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高層動態
分享

習近平的扶貧故事

2020年05月20日07: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引 子

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人民領袖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

從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到泱泱大國最高領導人,40多年來,習近平同志無時無刻不牽挂著貧困群眾,始終把扶貧使命扛在肩上。

早在陝北梁家河插隊時,他就帶領鄉親們打井、修淤地壩、修梯田、建沼氣池,向著“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的朴素目標而奮斗。

在河北正定擔任縣委書記,他扛著自行車一步一步蹚過滹沱河,走遍全縣200多個村子,探索農村改革脫貧路。

在福建寧德擔任地委書記,他幾乎走遍所有的鄉鎮,不斷探索“弱鳥先飛”的路子。

到了省裡工作,他盯住對口幫扶,推動“閩寧協作”在寧夏大地結出豐碩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減貧事業的歷史高度,精心謀劃中國精准脫貧工作,對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戰略指引並躬身踐行。

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考察了20多個貧困村,連續4年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政治局會議聽取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匯報,連續6年召開脫貧攻堅座談會,連續6年在全國扶貧日期間出席重要活動或作出重要指示,連續6年在新年賀詞中強調脫貧攻堅,連續7年在全國兩會同代表委員共商脫貧攻堅大計,還多次回信勉勵基層干部群眾投身反貧困斗爭的偉大事業……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自己所說:“40多年來,我先后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一)

看真貧的故事—

“你們得讓我看到真正情況,不看那些不真實的”

2020年春天,中國正處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之下。

在帶領全國人民奮力戰“疫”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始終還挂念著一件大事。

3月6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方面最大規模的會議。為了既保障防疫安全,又能把黨中央精神准確、快速傳遞到各地區各部門,座談會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舉行,所有省區市主要負責同志都參加,中西部22個省份一直開到縣級。

座談會一開始,習近平總書記開門見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也考慮過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到地方去開,但又覺得今年滿打滿算還有不到10個月的時間,按日子算就是300天,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本來就有許多硬骨頭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難度,必須盡早再動員、再部署。”

向前看,300天!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邁向全面小康社會。中國人民千年宏願夢圓今朝,何其激越!

事非經過不知難。回望來路,又是何等艱辛!

在最近一個世紀的奮斗征程上,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創造出擺脫貧困的一個個奇跡,立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這是黨中央向歷史、向人民作出的庄嚴承諾。

黨的十八大閉幕后,新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在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擲地有聲地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面對這一奮斗目標,他深感責任重大——

“不能到時候,宣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還有那麼多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下。”

摸清貧困真實底數,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有針對性地推進扶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伊始便提出這個要求。

一個多月后,總書記的身影出現在天寒地凍的太行山深處。

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貧困戶唐榮斌此前見過最大的官不過是鄉長。那天,村支書顧潤金來到唐榮斌家,說上面要來人視察,但沒告訴他來人是誰。沒想到來的竟是總書記習近平。

拉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手,唐榮斌緊張得把准備了一宿的話全忘了。

習近平總書記說這次考察目的是“看真貧”。他強調,不管路多遠、條件多艱苦,都要服從於此行的目的。

總書記對當地干部說:“專程來這裡看望大家,就是為了解我國現在的貧困狀態和實際情況。你們得讓我看到真正情況,不看那些不真實的。所以走得遠一點,哪怕看得少一些,是真實的,才是值得的!”

家裡幾口人,兄妹幾個,家裡有幾畝地,收成咋樣,農村合作醫療咋樣……看真貧、察實情,總書記一句一句問得十分仔細。

灶台上的鐵鍋還冒著熱氣。總書記揭開鍋蓋察看,隻見裡面蒸著饅頭、玉米餅子、紅薯、土豆和南瓜。

唐榮斌老伴從鍋裡拿出一塊蒸土豆遞給了總書記。總書記掰了一塊放在嘴裡:“味道不錯!”還讓同行的人都嘗嘗。

行程萬裡,人民至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遍及一個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家院落、田間地頭,一張方桌、幾條板凳,體察百姓疾苦,細辨貧困症結。像發生在駱駝灣村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二)

賬本的故事——

“扶貧攻堅就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准扶貧”

十八洞村,湘西一座普通的小村庄。

阜平之行一年后,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首次提出“精准扶貧”重要論述。

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是一個藏在偏僻幽靜山谷中的苗族聚居貧困村。總書記到十八洞村那年,全村貧困發生率高達57%。

村民石拔三清晰記得,習近平總書記到她家中看望,坐下來同一家人算收支賬,詢問有什麼困難、有什麼打算,察看了她家的谷倉、床鋪、灶房、豬圈,勉勵一家人增強信心,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美好生活。

“他希望大家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不要喊大口號,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扶貧攻堅就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准扶貧。”村民施成富回憶道。

2016年全國兩會湖南代表團審議現場:

習近平總書記同代表們一邊回憶當時的情景,一邊又算起增收賬。

“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貧’就是在十八洞村”,“現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習近平總書記問。

“您當年來的時候是1680元,現在已經增加到3580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長郭建群告訴總書記,十八洞村百姓收入增加,村容村貌變化,已經成為全省文明村和旅游定點村,村民笑容多了、求發展願望強了,連大齡男青年解決“脫單”問題也容易了。

“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兒?”總書記問。

“7個,就是‘脫單’的大齡青年7個。”郭建群說。

習近平總書記高興地說:“最近一段時間有些系列報道我都在看,看后也很欣慰,本身也起到示范作用。要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准的舉措,打好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2016年,十八洞村實現整村脫貧。

“算賬”,成為精准扶貧最生動的詮釋。

2017年春節前夕,在北京向北200多公裡的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的貧困村德勝村,習近平總書記坐在村民徐海成家的客廳裡,一筆一筆給他算收入支出賬:“種植馬鈴薯原種3畝,畝產2000斤,一斤收入2元﹔一般的商品薯種了15畝,每斤是5毛錢。”

“這價格差得很多啊。”習近平總書記從貧困戶的小賬本上指出了增收的門路。

習近平總書記說,馬鈴薯是個大產業。他問當地干部,馬鈴薯原種育種這一項有希望做大嗎?

“有希望,我們全縣馬鈴薯育種佔到全國1/5。”縣委書記郝富國答道。

習近平總書記點點頭說:“你們下一步的路子都有了,就是怎麼把它市場化、規模化發展起來。”

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

在江西井岡山神山村張成德家中,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呂有金家中,在安徽金寨汪能保家中、陳澤申家中,在寧夏固原楊嶺村馬科家中……習近平總書記翻開一本本扶貧手冊,“移民直補”“公益林補貼”“計生獎”“勞務收入”,他察看著一項項精准扶貧政策的落實情況,細致詢問他們的收入和支出,同困難群眾一起盤算脫貧致富的門路。

不僅是貧困戶的收入支出賬。全國到底有多少貧困人口,能否精確到一家一戶,這本賬,更是精准扶貧的基礎。

“情況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幫助困難鄉親脫貧致富要有針對性,要一家一戶摸情況,張家長、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在河北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2013年參加全國兩會人大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扶貧不能“手榴彈炸跳蚤”,不能搞“大水漫灌”,對貧困人口要精准識別、精准幫扶、精准管理。

總書記所說的“心中有數”“精准識別”,直指扶貧工作的要害。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一項史無前例的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在全國展開。2014年,扶貧系統在全國范圍開展貧困識別。建檔立卡使我國貧困數據第一次實現了到村到戶到人。

有了這本“賬”,扶貧開發進入了“滴灌式”精准扶貧新階段。

小賬本,大情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期實踐基礎上,對扶貧工作進行科學總結和理論提升,形成精准扶貧方略,促進了中國扶貧工作大發展。

脫貧攻堅以來的7年間,中國貧困人口減少9000多萬,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規模。

(三)

茶和果的故事——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這句話講得很好”

端起一杯清香的安吉白茶,這一片片致富的金葉子曾經只是偏僻山村的普通作物。

浙江省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時任白茶基地負責人梅喜英還清楚地記得:2003年4月9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沿著泥巴路走進茶園,詢問白茶推廣種植情況——白茶是怎麼引進的,怎麼扦插、採集、加工,銷售情況如何。

“沒想到作為省委書記,竟然對茶園裡的事這麼清楚。”梅喜英回憶,那次調研后不久,安吉縣的白茶產業得到了跨越式發展,政府注冊了“白茶之鄉”品牌,免費培訓茶農,拓展出茶文化、茶工藝、茶食品等白茶產業鏈。

如今,黃杜村白茶種植面積已從5000余畝擴大到1.2萬畝,年產值達1.5億元,昔日荒山變身“茶海”,村民收入也從“一天賺一塊錢”變為年人均超過3.6萬元。

致富不忘黨恩,先富不忘后富。

2018年4月,黃杜村20名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村裡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提出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件事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這句話講得很好。增強飲水思源、不忘黨恩的意識,弘揚為黨分憂、先富幫后富的精神,對於打贏脫貧攻堅戰很有意義。

2年過去了,1500萬株茶苗在湖南、四川和貴州3省4縣的3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扎下根來,帶動受捐地1862戶5839名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於,扶貧從來不是一個地方、一個單位、一個人的事。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回到梁家河。他特意坐上越野車沿著崎嶇的山路前往山梁高處的蘋果種植園察看。

得知坡地上種植的蘋果畝產4000斤,能夠收入2萬多元,習近平總書記很高興。回想起40多年前插隊時,鄉親們受苦受累種的農作物畝產隻有幾十斤,他非常感慨。

“一定要堅定地把蘋果產業抓下去。”總書記的囑托,延安市委常委、寶塔區委書記劉景堂記憶猶新。“我們這幾年堅定不移地落實總書記指示,不斷發展壯大蘋果產業。這兩年豐產,畝產8000斤左右,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劉景堂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研究如何解決好因災減產、同果不同價、豐年難豐收等問題。特別是提出的對口幫扶,讓曾經被認為和貧困地區不沾邊的金融產品成為蘋果產業發展的穩定支撐。

在証監會統籌下,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對口幫扶的陝西延長縣,創新推出蘋果“保險+期貨”金融產品——由保險公司負責為果農提供價格保險,最終價格波動風險由期貨公司在期貨市場進行對沖平抑。

受益的第一批試點戶有安溝鎮阿青村果農肖金光。他2018年按一斤4元把家裡30噸蘋果上了保險,后來遇上市場行情波動,一斤跌了1.8元,“換做以前又要返貧了,如今保險公司真給賠了,有底氣就更有干勁。”

“蘋果也能上保險!”肖金光的經歷帶動了村民參與。有了價格保險保“價”護航,貧困老區的蘋果成了“金蘋果”,走向迪拜等國際市場。

2019年5月延安各縣整體脫貧摘帽,蘋果真正成為“致富果”。

一杯清茶、一個蘋果、一塊火腿、一壺小酒……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特色產品走向大城市的百姓餐桌。

2018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主持召開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座談會時強調,堅持社會動員、凝聚各方力量,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兩方面力量作用,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脫貧攻堅格局。

2019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部門發出《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消費扶貧的倡議》。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逐步形成。

下一頁
(責編:常雪梅、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