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廣安:推進鄉村振興 荒山變綠更“生金”

2020年05月07日10:33    來源:廣安在線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名片

鰲山村位於廣安區石筍鎮北部,距石筍場鎮約2.5公裡,距廣安城區約30公裡。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408戶、1397人。土地面積1896畝,其中,已流轉土地1500畝。2019年該村實現脫貧摘帽。

昔日荒山坡,今日花果山。

現場故事:

產業融合助推鄉村旅游升級

5月5日一大早,鰲山村村民周正猛和其他村民一起,來到山裡紅農村種植專業合作社,對基地裡的李樹、桃樹進行管護。合作社理事長劉延榮一邊安排工作,一邊示范指導。

站在基地最高處向下看,漫山遍野的李樹、桃樹沐浴在陽光裡,顯得生機勃勃。很難想象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山坡。

“以前這裡雜草叢生,草比人還高,無路通行,要爬上山頂很費勁。”鰲山村第一書記曾俊達告訴記者。

轉變,從2017年開始。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鰲山村利用山村丘陵坡地面積大、地理位置獨特、自然環境優美、村風民風優良等優勢,大膽開展“田園變果園、農民變股民、山區變景區”的“三變”改革活動,村裡成立了山裡紅農村種植專業合作社,將無人種植的閑置土地、雜草叢生荒野之地統一規劃,進行除雜、開荒,利用到戶項目種上了李樹、桃樹,套種了油牡丹、芍藥、黃精、白芨等中藥材。一年之后,荒山坡變成了花果山,成為廣恆快速通道旁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2018年,借助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的幫扶資金,鰲山村又將產業道路進行了黑化,進一步改造產業基地,增加種植了500畝柑橘樹。同時,進一步完善了產業發展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採取“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的經營模式,鼓勵貧困戶以土地入股,獲取勞務收入,全面帶動了群眾致富增收。

周正猛就是受益者之一。“年前給果樹刷白、除虫、施肥,開春后除草、修枝、疏果,果子成熟的時候摘果、裝箱,幾乎一整年都有活干。”周正猛樂呵呵地說。去年,他從合作社領到了9000余元的工資。“每年除了工資、租金,還有分紅,我們的生活已經芝麻開花節節高了。”

目前,該村已種植桃樹、李樹1200余畝,柑橘樹600畝。“下一步還將引進其他品種的果樹,對現有資源進行提質擴面,同時融合發展鄉村旅游,修建游步道、觀景平台、旅游廁所、停車場等旅游設施,打造鄉村旅游景點,以旅游業為載體,帶動農民增收,鞏固脫貧成效。”村黨支部書記蔣世鬆說。

發展路徑: 整合資源促發展

鰲山村同其他農村地區一樣,存在資源分布散、活力不足、集體經濟弱、農民收入低、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為改變這一現狀,鰲山村整合荒地資源,發展土地經營,對土地面積進行清理核查、確權頒証、評估認定,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初步實現產業規范化、制度化發展。

為讓增收的渠道多起來,鰲山村讓農民變“股民”,引導農民自願將個人的土地資源、資產、資金、技術等入股到合作社,成為股權投資人,參與分紅。該村尤其注重貧困群眾的增收問題,通過“個人自助變、組織幫助變”的形式,鼓勵貧困群眾參與“三變”改革,靠自己的勞動實現脫貧。

果園豐茂了,生態變美了,該村以“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為發展理念,充分挖掘村裡鰲山寨地勢開闊平坦、視野寬、風景美、空氣好、有古寨遺址、神話傳說的優勢,推出鰲山古寨“健康生態游”項目,通過完善鄉村旅游接待服務設施、修建川東民宿、開辦農家樂、恢復古寨建筑等措施,提升旅游接待服務能力和質量,建成以鰲山寨為中心的綠色生態產業發展帶。

鰲山村“好田好土飽肚子,荒山荒坡爭票子”的生動實踐,是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相結合的創新,建立起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

記者感言:

推進鄉村振興,要堅持“項目為王”,以實打實的項目帶動發展。在推進鄉村振興中,鰲山村的做法可資借鑒。

“思路決定出路”,鰲山村的做法值得點贊。第一個值得點贊的是村級黨組織敢於向荒山要效益,因地制宜發展適合當地的產業。第二個值得點贊的是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壯大村集體經濟,推行“合作社+支部+農戶”運行模式,將政府、農業合作社、村級組織、貧困農戶連為一體,充分發揮各自作用,共同推進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這樣的利益聯結機制有效提升了村級組織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也讓農民收入增加,增強了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廣安區記者站 張國盛 廣安日報記者 盧琴 文/圖)

來源:廣安日報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