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走進(今日)廣安

陳志平:用心守護群眾健康

2020年05月06日10:28    來源:廣安在線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陳志平為患者檢查。

  在華蓥,有一位醫生,技術精湛,醫德高尚,在工作領域頗有建樹:在全球骨科技術不發達的90年代,他發明了“?”狀鋼板應用於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他率先在該市應用了顯微吻合血管、神經技術,填補了顯微外科技術在該市應用的空白﹔他獨家引進組合式外固定技術,先后為1754名患者實施該技術,在廣安、南充等地獨樹一幟……

  他,就是華蓥市人民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陳志平。

  從醫30年

  他是病人的恩人

  自1990年參加臨床工作以來,陳志平先后從事內兒科、普外科工作,2002年3月至今任華蓥市人民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他也是廣安市衛生學術與技術、華蓥市骨科學術帶頭人。

  家住華蓥市的張施(化名)永遠忘不了2014年那個夏天。當時36歲的張施在重慶打工時從6樓墜落,全身多發傷伴休克,在當地兩家醫院前后住院50余天,血壓一直無法恢復正常,即使使用最貴的降壓藥也不行。后來應張施家人申請,他轉入了華蓥市人民醫院。

  在華蓥市人民醫院,陳志平仔細了解之前兩家醫院的診治經過后,分析認為張施是受傷時休克導致腎臟損害、進而引起腎性高血壓危象。陳志平隻對張施使用了價格便宜的硫酸鎂進行治療,就把他的血壓降到正常,並對張施已經嚴重感染的踝關節做了截肢術,從而挽救了張施的生命。

  古訓曰:醫乃仁術、醫者父母心。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陳志平無論是酷熱的夏日還是寒冷的冬天、無論是節假日還是深更半夜,隻要病人需要,他都隨叫隨到,加班搶救病人、做手術成為工作常態:他曾在髕骨骨折手術后的第10天,在其一隻腳還打著石膏的情況下,為病人成功實施手術﹔在休假時間接到電話后匆匆趕回醫院,搶救一位嚴重車禍傷患兒,挽救了患兒的生命,而且讓其保住了雙下肢……

  通過多年的臨床工作,陳志平發現臨床上許多疑難病症,隻要有細心、耐心和愛心,就能找到診治的途徑。陳志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查房問診時,他通過詢問大便情況,發現了以肺炎入院的患兒,實際上是消化道出血伴休克﹔因腹痛、高熱、頭痛被誤診為闌尾炎而入院的病人實際上是流行性出血熱﹔多家醫院都未能診斷清楚的發熱病人,他查體發現其右下肺呼吸音偏低,提出肺炎診斷,后經胸片証實后,利用抗生素治療痊愈。

  “陳醫生是我的恩人,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他的好。”張施的話,說出了許多患者的心聲。

  學習不停步 他是新技術應用“帶頭人”

  在科室裡,陳志平還是學習應用新技術的“帶頭兵”。在他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了幾百張疊放的光盤,這些只是陳志平學習資料的一小部分。“我沒什麼別的愛好,下班后就喜歡看看書、看看資料。”陳志平說。

  陳志平深知,醫學科學的服務對象是人,人體醫學是一門復雜的科學,在醫學上還有許多的難關尚未攻克。特別是在基層醫院,從事科學研究要受到設備、技術、人才、學術交流、知識更新等多方面限制,所以他拼命地學習,不斷地“充電”,把從海量骨科資源中學到的各種新技術及時推廣與應用,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醫學難點。

  陳志平利用國內先進的骨科數字化影像技術平台,讓醫生不再單純依賴於放射科的結論,通過數字化影像技術平台從任意角度、任意重建面去全面分析病人的影像表現,避免了術前的漏診與誤診,指導術中精准微創操作。

  在陳志平的帶領下,華蓥市人民醫院骨科得到了快速發展,不但熟練開展了二級醫院所有技術項目、而且開展了三級醫院大部分骨科技術項目,並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曾有多種骨科技術填補了廣安市內的技術空白。

  憑著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陳志平贏得了病人和同事們的敬重。他曾經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勞動模范、廣安市勞動模范、廣安市衛生學術技術帶頭人等榮譽﹔2017年發明用於尋找置入椎弓根螺釘最佳入點的三維模型獲得了專利。在華蓥市骨科醫學界,陳志平就是一面旗幟。

  然而面對榮譽,陳志平顯得異常淡定、洒脫,他經常以“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卷雲舒”這兩句詩來自勉。他說,自己更看重的是整個社會對良醫的呼喚,對奉獻的呼喚,對和諧醫患關系的呼喚。(廣安日報記者 盧琴 文/圖)

(責編:李強強、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