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會在全國率先制定《廣安市城市公共汽車客運安全規定》,為群眾放心出行加固“安全鎖”﹔制定《廣安市城市綠化條例》《廣安市市容環境衛生條例》,解決城市建設中的綠化問題,為實施城市提質、推進精細化管理補齊法規“空白”。
司法行政系統在2988個村(社區)配備法律顧問,建立近3000個普法工作陣地。廣安市“公調對接”調解組織共調解矛盾糾紛9000余件,同比增長12.3%。2019年全市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012件,接聽解答群眾法律咨詢1937人次。
聘任257名駐所專職人民調解員,88個派出所實現人民調解員駐所全覆蓋。推進“一站受理、集成服務”改革,在全市公安機關搭建起政務服務中心、派出所、治安警務平台、警務室四級綜合服務窗口架構,實現了戶政業務縣域范圍內“全縣通辦”。
幾天前,兩部有關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同時實施,以“法”的手段,彌補了廣安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上的法治空白,除卻了相應“病灶”,展望了一個令人向往的城市。
一個月前,獨具廣安特色的行政案件集中管轄工作在全省法院作經驗交流,受到省高院的充分肯定。
兩個多月前,省司法廳又一次命名廣安市3個調委會為五星級調委會,5名調解員為首席調解員,7名調解員為調解能手。
…………
看似毫無關聯的普通個體事件,實則聯系緊密,都反映著一個客觀事實:廣安正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基層治理工作、解決實際問題、推動社會發展。
過去的一年,對照中央全面依法治國、省委全面依法治省新部署新要求,圍繞基層治理中的關鍵環節,廣安市通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等法治措施,開啟基層治理新格局,不斷增添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
依法履職盡責——
解決基層群眾心之所需
在去年5月份之前,主城區的165輛公共汽車上,乘客與駕駛人員還時常發生糾紛,但在5月份之后,這樣的糾紛就再也沒發生過。
不僅是主城區,事實上,去年下半年,由主城區通往前鋒區、岳池縣的52輛公共汽車,駕乘人員糾紛事件也從20余件下降為零件。
公共汽車糾紛事件的大幅下降,反映的是科學立法的成效,折射出社會治理水平的提升。去年5月,市人大常委會積極回應社會重大關切,在全國率先制定《廣安市城市公共汽車客運安全規定》,於去年7月1日施行,為群眾放心出行加固“安全鎖”,也提高了群眾的法治意識。
作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和民意機關,一年來,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民之亟需、民之所望作為履職所向,圍繞基層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開展立法、監督工作,推動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得到提升。
看監督。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四川省物業管理條例》執法檢查,圍繞群眾關注的食品安全監管、食品抽檢公布等焦點問題,向有關方面反饋意見建議20余條﹔助推“辦區域性優質教育、醫療、養老”三項工作上台階,專題調研不動產登記管理服務、康養旅游產業、義務教育化解“大班額”三年攻堅計劃等7項工作﹔接待280余人次群眾來訪,110余件次來信,督辦17件涉法涉訴信訪事項,推動解決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訴求。
看立法。制定《廣安市城市綠化條例》,解決城市建設中的綠化問題﹔制定《廣安市市容環境衛生條例》,為實施城市提質、推進精細化管理補齊法規“空白”﹔聚焦“舌尖上的安全”和社會新興群體,積極研究論証公共餐飲具消毒和快遞領域立法。
看代表。開展1430余次專項監督民生實事活動,參與代表3.98萬人次,反饋520余個項目工作相關問題,提出1260余條意見建議,被採納應用率超過92%,民生實事辦理從“艄公撐船”到“眾人劃槳”。
各行各業、各條戰線上的人大代表認真履職盡責,把基層治理和服務群眾做細做好,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奠定了基礎。
發揮司法行政職能——
構建鄉村依法治理良序
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是促成社會治理體系整體提升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隨著農業、農村的發展,基層群眾的利益訴求也不斷增多,基層社會矛盾呈現出多元化和復雜化趨勢,基層治理越來越充滿嚴峻挑戰。
面對新形勢、新問題,唯有通過新思路、新作為來尋求突破。
四個“注重”,就是過去一年,司法行政系統在基層治理方面的“硬措施”帶來的“好成績”。
——注重教育引領,堅持普法先行。開展“法治宣傳進萬家”“法律服務進萬村”主題活動,2988個村(社區)配備法律顧問,建立近3000個普法工作陣地,打造法治文化示范帶2個,打造法治文化公園、文化長廊、文化小區等56個,7個村(社區)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3個鄉鎮(街道)被評為全省法治示范鄉鎮(街道)。
——注重糾紛化解,創新調解模式。繼續創新打造人民調解“廣安模式”,創新建立市、縣兩級人民調解委員會聯合會,搭建起市、縣、鄉、村、組、勸調員六級調解網絡體系,形成矛盾糾紛化解合力,建成“公調”對接室93個。截至目前,廣安市“公調對接”調解組織共調解矛盾糾紛9000余件,同比增長12.3%,其中調解重大涉及治安類矛盾糾紛150余件。
——注重治本安全,規范矯正執法。加強對特殊人群的管控,將“管得住”的底線安全提升為“矯正好”的治本安全,真正落實好社區矯正監督管理、教育矯正和社會適應性幫扶“三位一體”工作要求,把社區矯正對象改造教育成守法公民,向社會輸出“合格產品”,減少不穩定因素,預防特殊人群再次違法犯罪。2019年,全市沒有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案事件,切實維護了社會安全穩定。
——注重法治保障,優化法律服務。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網絡、熱線“三大平台”建設,持續擴大法律援助范圍,開通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為農民工討薪開展專項法律援助服務。2019年全市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012件,接聽解答群眾法律咨詢1937人次。
法治宣傳強化思想,法律服務解決實際問題,一年來,司法行政系統找准角色定位,勇於擔當作為,發揮基層治理主力軍作用,在法治宣傳、安置幫教、人民調解、法律服務等方面精准發力,有效助推了鄉村治理工作的深入開展。
創新審判形式——
家門口化解群眾矛盾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司法資源下沉到基層﹔省委十一屆六次全體提出推進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要積極構建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探索訴源治理模式。
前不久,在鄰水縣壇同鎮天才門村委會,鄰水縣人民法院巡回審理了一起贍養糾紛案件,村民在家門口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了司法公正。
庭審結束后,承辦法官還以本案為例,以案釋法,向前來旁聽的數百名群眾宣傳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和《贍養法》。
將法庭搬到村口屋前、田間地頭,讓法庭審理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達到了“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社會效果,這種審理方式,正是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
然而,把更多司法資源下沉到基層,創新基層治理,全市法院早已開始行動。
——黨政主導推進部門聯合治理,全市法院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編制訴源治理工作方案或實施意見,推動完善基層治理組織建設,推動將萬人起訴變化率、矛盾糾紛增長率等指標納入黨政綜合目標考核、法治指數考核、綜合治理考核等地方考核體系。
——無訟創建開展全民共治活動,全市法院與轄區內70余個行政機關、1000余個調解組織建立了訴調對接關系,在矛盾糾紛多發易發地設立了46個訴調對接聯絡點,華蓥市人民法院在矛盾較為集中村(居)建立“法官與村(居)一對一”訴訟服務聯絡點22個,鄰水縣人民法院堅持“自治培育、法治引領、德治沁化”“三治融合”,推動府院共建無訴村(社)示范點10個。
——陣地前移推進訴非無縫銜接。在鄉鎮、村社共設立200余個巡回審判點、法官工作室等,形成庭、站、點、員式的基層法律服務網絡,引領基層矛盾妥善化解。去年以來,全市人民法庭審結各類案件4836件,開展巡回審判506次。
家門口就能化解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基層治理大船已經起航,數據可以証實:截至2019年12月初,各區(市)縣均實現訴訟案件數量同比下降或者增速放緩。其中,武勝縣、前鋒區、岳池縣、鄰水縣人民法院訴訟案件分別同比減少14.75%、4.52%、2.4%、0.99%。
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
增添群眾安全感
新時代,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已經成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徑。
而用好“楓橋經驗”,以依靠和發動群眾為核心,就地化解社會矛盾,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平安和諧的重要法寶。
開展“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本地化創建,不斷豐富“楓橋經驗”內涵,就是市公安局借力“楓橋經驗”,創新社會治理的又一次探索。
一年來,市公安局主動適應新時代要求,按照“123”工作思路,緊盯“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三大目標,全面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全力打造“楓橋經驗”廣安樣本,以最強實戰護航平安廣安建設。
矛盾不上交。完善人民調解員駐派出所工作機制,聘任257名駐所專職人民調解員,88個派出所實現人民調解員駐所全覆蓋。採取糾紛類警情“七步工作法”,對規范處警、及時取証、組織調解、后續處置、事后回訪、跟蹤關注等七個重點環節進行規范,確保矛盾糾紛第一時間化解。
平安不出事。大力實施“平安合伙人”計劃,通過建立健全警企、警校、警醫、警銀、警媒等一系列平安共建機制,建設更加廣泛的警務共同體﹔深入開展治安問題突出居民小區整治活動,推動配合系列基層平安組織創建活動,構筑起“社會治安社會治”的立體化社會治理新格局。
服務不缺位。推進“一站受理、集成服務”改革,在全市公安機關搭建起政務服務中心、派出所、治安警務平台、警務室四級綜合服務窗口架構,實現了戶政業務縣域范圍內“全縣通辦”﹔同時,整合戶政、出入境、交警等警種部門自助設備,建成自助服務區11個,為群眾提供24小時自助辦理服務。
“楓橋經驗”的落地,群眾獲得的實惠更多:
——在廣福派出所“老熊”的帶領下,派出所會同社區物建了人民自治調解員53名,把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一線延伸到小區。
——“一站受理、集成服務”改革,居民可通過“微戶政”網上查詢、咨詢、審核相關資料后,再到當地政務中心一次性辦結即可。
——及時回應群眾呼聲,對轄區發生入室盜竊案登門回訪,其他警情案件針對性電話回訪,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治安問題適時開展打擊整治。
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鄉村治理,無論是司法審判還是維護社會治安,廣安市在開展基層治理的過程中,處處都滲透著“法治”思想,為基層社會治理融入法治內涵作出了“廣安樣本”。2020年,廣安將繼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省委十一屆六次全體精神,扎實推進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廣安日報記者 陳玲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