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光村是(廣安市)前鋒區觀塘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有6個村民小組285戶853人,耕地面積761畝。
“繼光村三面被繼光湖環繞,屬於水淹區,以前一遇暴雨,村裡就出現排水不暢的情況。”繼光村黨支部書記肖國林說,正因如此,許多耕地無法耕種,村裡沒有主導產業,群眾脫貧信心不足,成為典型的貧困村。
如何求變?繼光村黨支部以黨建為引領,創新基層黨建方法路徑和工作載體,著力抓好產業發展、鄉風文明建設等工作,真正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脫貧攻堅的強大動力,走出了一條貧困村抓黨建促脫貧的新路徑。
產業支撐激活力
11月11日,記者走進繼光村,隻見道路平坦整潔,樓房整齊劃一。357畝花椒基地裡,20余名村民正在忙碌,對花椒樹進行除草、施肥、壘窩、噴藥等管護工作。
“基地有活干時,我和老伴就在這裡務工,一年下來能掙幾千元。”70多歲的2組村民李良發高興地告訴記者,除了務工收入外,他還通過土地入股村上的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年可以根據產業發展情況分紅,增加了家庭收入。
李良發所說的種植專業合作社,是由該村黨支部2016年發起成立的廣安萬林種植專業合作社。據肖國林介紹,繼光村花椒種植興起於2001年,由於時間長久,花椒樹老化,產量低,全村花椒地出現了無人管理,修枝、管護技術跟不上等情況,最終造成全村花椒樹總體成活率較低。
“發展好產業,讓貧困群眾盡快富起來!”這是繼光村黨支部的工作重點。為謀求全村整體脫貧,2016年,新一屆村黨支部班子成員經過商議后一致決定,邀請前鋒區農業局的農業專家對全村花椒樹品種進行改良,並成立專合社對花椒樹進行統一管理。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讓他們願意流轉土地,村干部們“磨破嘴皮”做工作,並號召全村貧困戶以產業扶持基金入股合作社。村黨支部主要負責花椒、花卉種植及銷售,鄉村旅游開發,餐飲服務等業務,由專合社邀請四川農業大學的教授負責技術指導。等到花椒樹挂果銷售后,按照4:2:1:3的比例進行利益分成,即40%作為專合社的后續發展基金,2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10%作為專合社的公積金,30%作為貧困戶入股分紅。
在村黨支部的努力下,村民們積極響應,繼光村花椒種植面積達到375畝。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增至10000余元,曾經的“空殼村”也有了集體經濟收入。
“我相信,有了堅強有力的村黨支部,致富路會越來越寬,大家今后的日子會越過越好!”李良發信心滿滿地說。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如今,繼光村形成了群眾跟著黨支部干,黨支部和群眾攜手發展產業,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良好局面。
鄉風文明展新顏
最近幾天,5組村民彭福雲總喜歡到村文化院壩看看,了解院壩前路燈的安裝進度。“等路燈安好了,我們在這裡唱歌、跳壩壩舞就更方便了。”彭福雲樂呵呵地說,“現在年輕人外出打工,老年人有休閑娛樂場所,村子越來越美,鄉親們的精氣神更足了!”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繼光村村民都像彭福雲一樣,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今年5月投入使用的村黨群活動中心,集黨務、村務、便民服務等功能於一體,不僅解決了村級各類組織的辦公問題,也為群眾提供了一個更加便利的辦事、活動場所。村民們不時聚在這裡,交流生產生活心得,開展各項活動,全村講文明、重教育、興家業的氛圍逐漸濃郁。
隨著流動紅旗評比活動的開展,2016年以來,村民們熱議的話題不再是家長裡短,而是怎樣得到流動紅旗。70多歲的村民劉全貴為了能夠評上本季度的“清潔衛生戶”,找了第一書記劉明慶好幾次。
“我想請劉書記幫我看看,還有哪些地方沒做好,我好改進一下,爭取我家有一天能挂上流動紅旗。”劉全貴說,從2016年起,村裡每個季度都會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評選“清潔衛生戶”“文明戶”“孝老敬親戶”“誠實守信戶”“和諧平安戶”等。
“鄉風文明是鄉村建設的靈魂。”劉明慶說,開展測評的目的,就是要向村民傳遞一個信息:錢包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還遠遠不夠,隻有村風文明了,鄰裡和諧了,形成孝老敬親的好家風,才能真正讓農民“過上好日子,生活充實、精神滿足”。
活動開展以來,繼光村村裡村外悄然發生了可喜變化:村民隨地丟垃圾的“毛病”改了,婆媳吵架的少了,鄰裡關系緊張的也改善了……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肖國林說,盡管繼光村30名黨員中有4名大學生,但仍然存在著黨員老齡化、低文化現象。接下來,村黨支部將進一步優化隊伍結構,改善農村黨員隊伍的年齡和知識結構。同時,大力實施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培育一批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結合當下鄉村旅游發展趨勢,依托繼光湖的開發,走出一條適合繼光村發展的旅游之路,帶領群眾致富。(前鋒區記者站 蘭林前 記者 周文平)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