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成效
●代市鎮會龍村、虎城鎮茶花村、觀塘鎮白鶴村、光輝鄉高嶺村成功申報為省級文化扶貧示范村﹔區文化館、區圖書館對外免費開放率達100%,鄉鎮文化站對外免費開放率達100%。
●全區建成特色文化大院70個,新建改建66個貧困村文化室﹔廣播“村村響”從建區之初僅15%的覆蓋率提升到100%,貧困戶電視信號“戶戶通”率從39%提升到100%。
●先后公布“桂興嗩吶”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36項,發現保護“代市牌坊”等各類文物20項,推動前鋒區、桂興鎮成功創建為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連響之鄉”和“嗩吶之鄉”。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廣安)前鋒區成立以來,區委、區政府牢固樹立“文化塑區”理念,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著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提升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全區文化事業取得長足發展,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
強化基礎 文化設施日趨完善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更是關系民生的幸福指標。而成立於2013年的前鋒區,建區之初經濟基礎薄弱,沒有專職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不僅文化發展滯后,還存在文化管理體制不順、隊伍不穩、經費緊缺等諸多實際問題。
為此,前鋒區委、區政府牢固樹立“文化塑區”理念,始終把文化工作的重心向基層傾斜,把農村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作為民生工程來抓,不斷加大基層文化設施的投入力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建設。
隨著一項項文化惠民工程的實施,前鋒區文化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代市鎮會龍村、虎城鎮茶花村、觀塘鎮白鶴村、光輝鄉高嶺村成功申報為省級文化扶貧示范村﹔區文化館、區圖書館對外免費開放率達100%,鄉鎮文化站對外免費開放率達100%﹔各鄉鎮文化站、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村文化大院等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
“百姓點菜” 烹調“文化大餐”
川劇變臉、情景劇《城裡鄉裡》、女聲獨唱《蕭家大院》……今年,前鋒區2019年首場歡樂農家大賽文化惠民演出,就吸引了代市鎮群模村的大部分村民前往觀看。
這是由前鋒區精心為群眾烹飪的一道“文化大餐”,伴隨著歌曲的節奏,現場的村民情不自禁地揮動著手臂,與演員們一起互動。
群眾需不需要、滿不滿意,是評判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重要標准。近年來,前鋒區堅持以群眾的需求為導向,積極推動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由“政府端菜”向“百姓點菜”轉變,讓“文化大餐”更可口更豐盛。
每年春天,該區便會組織多支文化隊伍,通過歡樂農家大賽、“四下鄉”“文藝小分隊”等形式深入基層,為群眾送去了一道道“文化大餐”,有效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
如今,在文化的引領下,每逢春節、端午等節慶假日,前鋒區各地都能拉出自己的文化隊伍,自辦活動,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豐富了群眾的業余生活。
文化惠民,不能僅僅靠“送”,更要靠“種”。近年來,前鋒區在落實上下足功夫,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實現從無到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漸完善。全區建成特色文化大院70個,新建改建66個貧困村文化室﹔廣播“村村響”從建區之初僅15%的覆蓋率提升到100%,貧困戶電視信號“戶戶通”率從39%提升到100%。
有場地、有器材、有服裝、有道具,在相關單位的幫助指導下,全區自發組建起128支文藝興趣小組,小組成員主動當起群眾身邊的“藝術家”,把一大批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文化節目送進千家萬戶,讓廣大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扎根生活 創作文藝精品
“藝術來源於生活,前鋒的藝術源泉就在這蓥山渠水之間,在鄉村百姓家中。”近年來,前鋒區文藝工作者從群眾的生產、生活中獲取靈感,創作並展演了一批順應時代、豐富多彩的文化文藝新作:以代市鎮會龍村的脫貧故事為背景創作的小品《貧困村的幸福生活》、以“宕渠雙竹連響”為靈感創作的《前鋒明天更美好》系列舞蹈、以大良城歷史故事創作的《琵琶彈唱大良城》、以光輝鄉特產“野春芽”茶葉為題材創作的四川車燈《野春芽》……
“這些作品反映了前鋒建區以來的發展歷程和城鄉巨變,每一次進行交流演出,都展示了前鋒區的文化發展水平。”前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區還對川工木雕、宕渠雙竹連響等非遺項目進行深入提煉,創作出了《刻·春秋》、“宕渠雙竹連響”系列文藝精品,《刻·春秋》榮獲廣安市“音舞劇”雙年會金獎﹔舞蹈《宕渠雙竹連響》於2014年代表廣安參加中法建交50周年文化交流文藝演出活動﹔宕渠舞蹈隊還參加了2019年央視春晚演出,在歌舞節目《點贊新時代》中大放光彩,開創了廣安市文藝節目登上央視春晚舞台表演的先河,實現了廣安文化文藝事業重大突破。
與此同時,前鋒區還積極勘察普查、發掘文化遺產的內在價值,先后公布“桂興嗩吶”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36項,發現保護“代市牌坊”等各類文物20項,推動前鋒區、桂興鎮成功創建為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連響之鄉”和“嗩吶之鄉”。“桂興嗩吶藝術”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助推文旅融合。(劉亮 前鋒記者站 陳定軍)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