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鄧小平有四次甘肅之行。
1926年,國民軍領導人馮玉祥接受“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舉起打倒北洋軍閥政府、配合南方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旗幟。
他向蘇聯方面提出要求,希望與中國共產黨接洽,派一批中共黨員到他的部隊裡幫助工作。當時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的鄧小平成為接受這次重要使命的20多人中的一位,從蘇聯回國到馮玉祥的部隊去工作。
1926年底,鄧小平一行從莫斯科動身,經庫倫(即烏蘭巴托)、內蒙古和寧夏,長途跋涉來到甘肅平涼,住進城區客店。這是鄧小平首次甘肅之行。在客店,鄧小平召見了在平涼開展黨的工作的吳天長、冀明信等地下黨員,向他們介紹了國際國內的革命斗爭形勢,了解了當地的社會狀況和工作情況,並對今后如何開展工作交換了意見。之后,鄧小平離開平涼,途經涇川、彬縣、禮泉、咸陽等地到達西安。
1935年9月,中共中央領導紅一方面軍長征進入甘肅。時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的鄧小平,從9月7日進入甘肅境內至10月16日抵達陝北,走過了隴南、定西、天水、平涼、慶陽等地區,在甘肅工作和戰斗了40天左右。
這是他的第二次甘肅之行。在這期間,他對政治宣傳工作極為重視,組織人員做了大量的工作:編寫了《會合紅二十五、二十六軍在陝北創立根據地討論大綱》,繪制了《陝甘蘇區略圖》,創作了《到陝北去》《打騎兵歌》等革命歌曲,在《前進報》上登載了大量介紹陝甘蘇區的系列文章。在甘肅通渭,他還組織了盛大的文藝晚會,演出高潮時,全軍7000多人同聲高唱《國際歌》,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鼓舞著北上的將士們。
1936年5月,為打破蔣介石對陝甘寧根據地發動的新的“圍剿”,中共中央決定在陝甘寧三省交界處的國民黨統治薄弱區域進行西征。
5月18日,毛澤東簽發了西征命令,正式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西方野戰軍,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西方野戰軍分成左、中、右三路軍,共約1.7萬人。
鄧小平擔任了左路軍中的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這樣,隨軍西征的鄧小平第三次進入甘肅。
西征中,鄧小平注重發揮政治工作的作用,使部隊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戰斗士氣。各部隊在強有力的政治工作保障下,西征戰役進展迅速。從5月出發至7月底,相繼解放了曲子、環縣、鎮原、固原、西吉、打拉池等地,迅速開辟了縱橫400余裡的新根據地,新老蘇區連成了一片,紅軍和地方武裝力量都得到了發展。
在西征戰役取得重大勝利后,紅二、四方面軍在黨中央統一指揮下,聯袂北上,於1936年8月進入甘肅。
10月初,紅一、四方面軍在會寧地區勝利會師。與此同時,紅二方面軍也加快了會師的步伐。為迎接紅二方面軍,中共中央派紅一軍團代理軍團長左權、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趕往興隆鎮(今屬寧夏境內)與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會合,籌劃會師事宜。
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主要領導人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等與左權、聶榮臻、鄧小平等在甘肅隆德境內的將台堡(今屬寧夏西吉縣轄)勝利會師。
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后,黨中央和一、二、四三個方面軍領導人於11月18日聯合發布《決戰動員令》,發動了山城堡戰役,鄧小平參與指揮了這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山城堡戰役大獲成功,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最后一仗”載入了史冊。戰后,鄧小平隨軍到陝西。
1937年2月,紅一軍團移師甘肅正寧、寧縣一帶,開始了歷時半年的整訓工作和改編准備。鄧小平所在的軍團政治部駐在宮河鎮的王錄村。這是鄧小平的第四次甘肅之行。鄧小平住在農民王度家的一間窯洞裡。整訓期間,鄧小平的重點工作之一是思想轉化工作。
“西安事變”后,對紅軍要改編為國民革命軍,許多人思想轉不過彎來。為此,鄧小平指示有關部門編寫大量宣傳學習材料,舉辦形勢報告會、討論會,普及抗戰歌曲,演出抗戰劇目,以及利用黑板報、牆報、壁畫等多種形式,開展思想轉化工作,使指戰員的思想覺悟得到了很大提高。
此外,為處理好當地軍民關系,廣泛爭取各界人士支持,政治部宴請地方名流,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征詢各方意見,使軍民關系相當融洽。軍團政治部還在幫助地方發展黨組織的同時,幫助早勝、宮河、米橋、平子、中村、南義、盤客等鄉鎮成立了抗日救國會、抗日救國義勇軍和其他民眾抗日團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各種抗日救亡活動。在南義井古廟大院召開的軍民大會上,鄧小平發表講話,號召各界人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抗日。
1937年6月,鄧小平被任命為前敵總指揮部總政治部副主任,並於6月底離開甘肅到陝西雲陽。
8月25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聯名簽發了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鄧小平被任命為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率領部隊奔赴抗日戰場。
(據2004年《蘭州晨報》)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