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物”有話說系列之十
特殊的紅旗、解放軍軍徽……它們承載了哪些故事?
【編者按】“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后強調,96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同時,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在全國各地的紅色紀念館內,幾乎每件文物都映照著我們黨的初心。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及人文精神,讓更多人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應該是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特別推出“‘紅色文物’有話說”系列策劃,帶領廣大黨員干部一起探尋紅色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
今天我們推出第十期。
第一期:周恩來的帽子 綁著繡球的草鞋……這些“紅色文物”有話說
第六期:寫滿文字的包袱布 上了鎖的鋼紙箱……這些文物背后的秘密
第八期:周總理的“小汽車” 帶著槍眼的行軍鍋……它們背后故事多
白公館監獄中制作的紅旗
羅廣斌在白公館監獄中和獄友一同制作的紅旗(復制品)扶婧穎 攝
這面獄中紅旗,與國旗的五星紅旗不同,一顆最大的五角星位於旗幟的中央,而其余四顆小五角星則位於四個角落。這是1949年10月7日,羅廣斌和獄友們在獄中制作的特殊的五星紅旗。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廣場上冉冉升起。但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封鎖信息,被囚禁在重慶白公館監獄的羅廣斌等人並未得知這一消息。
7天后,羅廣斌放風時從獄友黃顯聲那裡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還知道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等到放風結束,羅廣斌三步並作兩步趕回牢房,把這一消息告訴難友們。
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對難友們來說,猶如胸中燃燒的一團火焰。入夜后的白公館監獄樓,被寧靜的歌樂山環抱,大家都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激動得不能入睡。羅廣斌等人圍在一起,通過自己的想象悄聲討論著國旗、國徽的樣子。
此時,羅廣斌閃現出一個念頭,他動情地對大家說:“同志們,我們也應該做一面五星紅旗,等解放軍來了那天,從敵人的集中營裡舉起大紅旗,洒著自由的眼淚一齊沖出去。”
“好!”大家紛紛表示贊成。那時大家不知五星紅旗究竟是什麼樣。最終,羅廣斌提議,將最大的五角星擺在中間,其余四顆稍小的星星擺在四個角,象征著全國四萬萬同胞圍繞在中國共產黨周圍。
羅廣斌拿出自己的紅色繡花被面,獄友們把被子上的紅色被面拆下來,又找來黃色的紙,撕成五角星形狀,用一把鐵片磨成的小雕刀,小心翼翼地劃破被面,用剩飯粘在紅綢上,一面寄托著希望和力量的五星紅旗就此誕生。
五星紅旗制作完成后,他們將牢房的地板撬開一小塊,把紅旗藏在下面,期待解放那天打著它沖出去。
紅旗做好的消息從羅廣斌的牢房樓板底下,悄悄傳遍白公館所有的獄友們。大家互相加油打氣,還為此寫了一首歌偷偷傳唱:我們也有了一面紅旗,等到重慶解放的時候,打著我們的五星紅旗,去迎接我們的黨!
70年前的11月27日深夜,歌樂山,黑暗如磐。
此時,新中國已經成立一個多月,渣滓洞、白公館的革命志士們滿懷希望等待黎明的曙光到來。然而,國民黨反動派開始了滅亡的瘋狂大屠殺。300多名革命者的鮮血流成了河,熊熊火光映亮了天空。
血與火中,僅有35名革命志士在大屠殺中脫險,其中白公館20人,渣滓洞15人。女性3人,男性32人。羅廣斌是為數不多的幸存者……
大屠殺后第三天,重慶解放,脫險志士重返渣滓洞、白公館,去幫助辨認遇難戰友身份。脫險的羅廣斌走進牢房,撬起屋角那塊木地板,將那面浸染著烈士鮮血的五星紅旗緊緊攥在手中……
(資料來源:新華網、中國紀檢監察報、重慶日報)
勞動大學通行証章
印著“七一”字樣的勞動大學証章(圖片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微信公眾號)
這是一枚印著“七一”字樣的勞動大學証章,章呈圓形,正面為“七一”字樣,反面有編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文字或標志,保密性較強,這是當時中共中央機關及中央軍委機關人員出入香山的通行証。這枚珍貴的証章還原了中央機關為了保密起見,代號使用“勞動大學”的歷史。
1949年1月19日,中央供給部副部長范離從西柏坡出發,到達北平已解放的西郊地區,為中央遷北平選址。經過調查,范離向住在頤和園的北平市市長葉劍英做了匯報。1月底,范離帶著葉劍英寫給中央軍委秘書長楊尚昆的信回到西柏坡向黨中央匯報。信中說:范、劉(劉達)二同志偵察和研究的結果,我們認為地區的選擇,以香山為適當,隻需牽動一家(慈幼院)就可基本解決。
為確定中央駐地,中央又派社會部副部長李克農一行13人赴北平全面調查。2月5日,李克農等到達北平,2月7日與北平市警備司令員程子華一起去香山勘察,即確定香山為中共中央、解放軍總部的駐地。
為了保密,中央機關對外用代號,稱“勞動大學”(簡稱勞大)。設立三個臨時辦事處:第一站設在城內弓弦胡同15號,稱“勞大籌備處”,由賴祖烈負責﹔第二站設在城外青龍橋,由王范負責,稱“勞大收發處”﹔第三站就是香山駐地,由邊紀中、田疇負責,稱“勞大招待所”。中央機關分駐在香山,中央軍委機關分駐在西山一帶,中央警衛和公安部門分駐在西直門、頤和園至香山一帶。為了便於聯系群眾,工會、青年團、婦聯等群眾團體駐在城內。
3月25日,毛澤東等率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入駐香山。毛澤東住雙清別墅,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住來清軒。香山成為中共中央指揮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解放全國和籌建新中國的指揮部。
如今,這枚証章成為中共中央在香山的重要歷史見証,默默向世人訴說著中共中央在香山的光輝歷史。
(資料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微信公眾號)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樣徽
趙光琛參與設計制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樣徽(圖片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微信公眾號)
這是1949年中央軍委作戰處參謀趙光琛參與設計制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樣徽(正式使用版)。
趙光琛,1924年出生,河北束鹿縣人,1938年1月參加革命,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在八路軍第120師參謀訓練隊受訓,后赴晉察冀軍區工作。1948年,由晉察冀軍區選調到西柏坡中央軍委作戰部任參謀,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的設計以及帽徽的式樣制造等工作。趙光琛完好保存了兩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樣徽,一枚是未使用的式樣,一枚是正式使用的式樣,這兩枚樣徽是1949年4月由軍委副主席周恩來親自審定的。
1948年冬,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之時,中共中央軍委和解放軍總部領導人在西柏坡討論軍隊正規化問題時,同時提出了統一軍旗、軍徽的問題,確定由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軍旗、軍徽設計工作,並由時任總政研究室副主任、第一研究室主任的黃鎮牽頭組成設計組。軍旗、軍徽樣式的匯集、綜合和研議工作交由軍委作戰部一局承辦。中央軍委作戰部參謀趙光琛也參加了這一重要工作。
3月25日,中央軍委作戰部隨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進駐北京香山。4月,周恩來批准了作戰部設計的八一軍徽的圖案。趙光琛負責制作軍徽標准樣品,他將圖紙拿到北平前門外西河沿的一家工廠,制作了一枚將五角星周邊和“八一”二字鍍成銀色的軍徽。周恩來看過后,覺得電鍍得太亮、太耀眼,行軍作戰時容易被敵人發現。后來朱德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趙光琛又制作了一枚涂上黃紅兩色琺琅釉的軍徽樣品。周恩來審看后,讓趙光琛把軍徽綴在帽子上,戴上給他看看。趙光琛說:“帽徽后面穿鐵絲的鐵片還沒有焊上。”周恩來聽后,說道:“固定帽徽不要用鐵絲,鐵絲容易扎傷戰士的頭,還是用棉線固定好。”趙光琛把軍徽放在帽檐上,用手按了按。周恩來仔細端詳了一陣子,滿意地點點頭,說:“現在這樣可以了,就按這個上報中央,征求意見吧。”此后,趙光琛拿著這個樣品,去征求中央委員們的意見,朱德、聶榮臻、李先念等人都對這一軍徽樣式非常滿意。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開幕,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的名義,發布了《關於公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樣式》的命令,公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樣式為鑲有金黃色邊之五角紅星,中嵌金黃色“八一”兩字,亦稱“八一”軍徽,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由此正式誕生了。
(資料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微信公眾號)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