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有话说系列之八
周总理的“小汽车” 带着枪眼的行军锅……它们背后故事多
【编者按】“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后强调,96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同时,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在全国各地的红色纪念馆内,几乎每件文物都映照着我们党的初心。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及人文精神,让更多人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应该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特别推出“‘红色文物’有话说”系列策划,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一起探寻红色文物背后的初心故事。
今天我们推出第八期。
第一期:周恩来的帽子 绑着绣球的草鞋……这些“红色文物”有话说
第六期:写满文字的包袱布 上了锁的钢纸箱……这些文物背后的秘密
红岩小公共汽车
“红岩小公共汽车”(图片来自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网站)
抗战时期的红岩,流传着一段“红岩小公共汽车”的佳话。
国共二次合作期间,周恩来在重庆有多重身份,党内秘密身份是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公开身份是中共首席谈判代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国民政府为周恩来专门配备了一辆黑色雪佛兰小车,车牌号“国渝1247”。但是,他从来没有把这辆车当作是他个人的专车,他规定所有需要的人均可以使用这部车,尽可能的为大家提供方便。
当时的重庆,交通极不方便。从红岩嘴到城区,离城有十多华里,虽有公共汽车和马车可乘,但是车少人多,乘车的时间没有固定,往返城区主要靠步行。每逢要进城办事,周恩来总是要在办事处楼内的过道口向着各间办公室喊几声:“有没有要进城的,一块走哟。”于是,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盛况”:大人小孩、战士干部,还有“车主人”周恩来都挤进车里,一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办事处同志有急事出行,也总是使用这部车。办事处处长钱之光用过这部车;交通科长邱南章用这部车接送过进步青年;总务科长牟爱牧用过这辆车去购买物资;乔冠华、张黎群、林蒙的夫人等,生病住院都是由这辆小汽车送到城里的医院救治;重庆谈判期间,柳亚子往访毛泽东,可毛泽东不在,周恩来就让李少石用这部车将柳亚子送回其在沙坪坝的住所。专车不专,大家亲切地称之为“我们红岩的小公共汽车”。
这辆小汽车还承担着接送到红岩村汇报工作的地下党同志和重要客人的任务。“红岩附近,特务机关密布,凡进出南方局的人,都被它监视和盯梢。因之,有人下山,往往随负责同志的车走。”董必武秘书陈于彤回忆道:我第一次离开红岩,由办事处总务科的牟爱牧同志护送,车开出后,在城里绕了些路,行径临江门一个岔道上开过去,到了国民党兵役署旁。老牟对我说,准备下车。忽然停了车,大家一起动手,匆匆拿下我的行李,我同我的爱人、孩子共四人迅速下车。车子疾驰而去,甩掉了车后的尾巴。
一位原《新华日报》报童曾含着泪花讲述了一段周恩来和红岩小公共汽车的故事:“一天,我在大街上叫卖《新华日报》,报纸很快就卖完了,一名特务就来抓我,我拔腿就跑,特务就来追,就在特务要追上我的时候,一辆熟悉的小车在我面前一个急刹,只听得周副主席一声吆喝,我立即上了车,特务在车后干瞪眼。在车上,周副主席问我今天卖了多少份,平时生活是否习惯,有哪些困难,等等,我都一一作了回答。他说,困难肯定是有的,《新华日报》在国统区是合法的报纸,特务们只能欺负你们这些小孩子,你们能躲就躲,不要去招惹他们。周副主席让司机先送我回《新华日报》总馆,随后才离开。事后我想,要是没有周副主席,我又免不了特务对我的一顿暴打。我只有多卖几份《新华日报》,才是对那些可恶特务的最好报复。”
从“小汽车”上,我们看到一位共产党员的本色。权力不能用来炫耀和标榜,领导干部也不应该滋生优越感,真正的成绩来自于人民的肯定。
(资料来源: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网站)
一口带枪眼的行军锅
带有枪眼的行军锅(图片来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展品中,一口锅格外显眼,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锅是铜质,圆形,敞口,平底,口沿处铸有两个铜环拉手。
“这是一口行军锅,还带有枪眼呢。”讲解员话音刚落,参观者个个睁大眼睛,好奇万分。接着,行军锅的故事把我们带回了那段峥嵘岁月。
时间追溯到1935年元宵节后的一天。一大早,驻扎在于都县黄麟乡井塘村的中央分局负责人项英把房东钟伦扬叫了起来,说部队要奔赴新的战场了,临走前要把一口行军锅送给他:“老钟,我们这次行军要轻装上阵,这几天给你们家添了不少麻烦,这口锅就当是红军的一份礼物送给你们了。”推让再三,钟伦扬最终收下了这口行军锅。
没想到红军走后不久,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地进了村,把全村的老表赶到晒谷场上集中训话,命令大家主动交出红军的伤病员和物品,否则一旦查出格杀勿论。
见老表都不吭声,国民党兵决定挨家挨户进行搜查。为了不让这口红军锅落入敌手,钟伦扬偷溜回家,从灶台上取下还热着的锅,背上它就往屋后的大山跑。
“站住,站住,再跑就开枪了!”国民党兵发现有人往后山跑,举枪就朝钟伦扬开了一枪。只听“当”的一声,子弹打在锅上,钟伦扬应声倒地,国民党兵以为他被打死了,便没再追上来。然而,子弹穿过锅并没有击中钟伦扬的要害,他只受了点轻伤。
国民党军撤离后,钟伦扬把被枪打了个洞的锅背回了家,由于无法再使用,他便把这口锅保存起来做纪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钟伦扬去世了,他的儿子钟正予把这口锅交给了于都县博物馆。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亲切会见了于都县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他动情地说,当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变好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
不忘初心,方能坚定前进信心。(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赵尚志将军用过的手枪
赵尚志将军牺牲前使用的手枪(图片来自东北烈士纪念馆网站)
上图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将军牺牲前使用的手枪。此枪为美国造,马牌,柯尔特式自动手枪,枪号80292。长20.5厘米、宽13厘米、厚2.5厘米、重1.2千克,整体完好。它的背后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赵尚志,1908年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早年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同年冬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回东北从事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但他严守党的机密,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
1933年10月领导创建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1934年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后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
面对日伪军的疯狂“讨伐”“清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中,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对日伪军进行了英勇无比的艰苦战斗,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讨伐”和“清剿”。
“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是日本侵略者发出的无奈感叹。他们认为,关东军在满洲的很多伤亡都是赵尚志造成的,满洲的最大危害是“南杨北赵”。“南杨”是南满的杨靖宇,“北赵”是北满的赵尚志。
1942年,赵尚志被日本特务诱捕。日本特务在行进途中向赵尚志开枪,赵尚志将日本特务击毙,终因腹部中弹,被预先埋伏的人押回伪警署。他大义凛然地对审讯他的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 你们出卖祖国, 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他痛斥敌人,拒绝医治,受伤8小时后,壮烈殉国。年仅34岁。凶残的日军把他的头割下运到长春,他的躯体被扔到冰冷的松花江中。
赵尚志牺牲后,此枪被敌人得去,存于伪鹤立县警务科,后被伪警察们使用。1948年东北烈士纪念馆建馆时,当地公安人员找到此枪,献交东北烈士纪念馆。后经赵尚志的老战友鉴定,确认为赵尚志将军生前所用之武器。
此外,从1945年起,中共党组织开始寻找赵尚志将军的遗骨,但一直没有下落。1989年,终于获悉将军的遗首早在1942年被长春般若寺的炎虚法师从日军手里要下掩埋在寺中。
抗战胜利60周年前夕,英雄的头颅被找到了。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东北烈士纪念馆网站、东北网等)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