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倒回到1984年10月1日上午,國慶35周年慶典現場,鄧小平同志乘坐敞篷車檢閱部隊。次日的各大媒體上,刊登了一張小平同志閱兵的照片。照片上,小平同志表情肅穆、氣度非凡,令許多人印象深刻。時間過去了35年,拍攝這張照片的新華社記者王新慶談起往事,記憶猶新。
從1959年國慶之后到1984年,中間已經25年沒有舉行過國慶閱兵了,因此,國慶35周年的大閱兵顯得意義非凡。這是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軍委工作以來,中國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豐碩成果的一次展示,更是向國防現代化進軍吹響的嘹亮號角。
王新慶回憶,那一年的閱兵式上,小平同志的檢閱車前,有兩輛平行的先導車。北側的一輛載著中央電視台的攝制組,南側的一輛車上是新華社記者和八一電影制片廠的攝制人員。作為先導車上唯一的新華社攝影記者,王新慶肩負著真實記錄閱兵、為重要的歷史瞬間定格的重任。
為了完成好這次任務,當年43歲的王新慶向新華社攝影部中央組負責拍攝領導同志的老記者討教經驗,用什麼樣的鏡頭、備幾個膠卷、將快門速度和光圈調整到什麼位置……可謂做足了功課。新華社為王新慶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尼康80—200mm長焦鏡頭,考慮到小平同志在長安街上通過的時間有限,為了不在現場換膠卷耽誤時間,他共准備了3台相機。
當天早上7點左右,王新慶早早來到天安門廣場。此時距離10點鐘的慶典正式開始還有3個小時。他與八一電影制片廠的攝制人員會合后,決定沿著小平同志閱兵將要走的路線跑幾圈。9點多鐘,最后一次試跑開始。載著王新慶的先導車沿著長安街的閱兵路線行進,突然,司機來了個急剎車。正在車上整理相機的王新慶背對司機,隨著慣性被甩了出去,挂在胸前的相機也隨慣性翻了出去,他下意識伸手護住相機,右側肋部重重磕在先導車特制的護欄上。
“當時一下子喘不過氣來,好幾分鐘都沒緩過來。”這個小意外,讓今年78歲的王新慶多年后仍然印象深刻。同車的人連忙過來攙扶他,王新慶定了定神,感到右側肋部劇痛。幾分鐘后,他理順了氣才發現,剛才那一撞,攝影背心裡的一個膠卷正好硌在自己的腰部與欄杆之間,整卷膠卷都被壓扁了。
慶典已經近在眼前,王新慶沒有時間考慮別的,他跑到長安街邊的醫療點找了塊橡皮膏貼在肋部,稍事休整就又上車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王新慶說:“當時跟隨先導車拍攝的隻有我一個攝影記者,沒有多余的人手,一種責任感、使命感促使我必須堅持到最后一分鐘。”
上午10時許,檢閱進行曲旋律響起后,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同志乘坐紅旗牌黑色敞篷檢閱車,在閱兵總指揮秦基偉的陪同下開始檢閱部隊。檢閱車駛過一個個方隊時,鄧小平頻頻向指戰員們揮手致意,不斷高呼:“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指戰員們齊聲高呼:“首長好!”“為人民服務!”
此時,讓王新慶意想不到的問題又出現了,他乘坐的先導車位於小平同志所乘的檢閱車東南側約50米,他想抓拍小平同志向指戰員官兵揮手致意的瞬間,但每當小平同志揮動手臂,就會遮住他的臉。因此,最后廣為流傳的那張照片上,小平同志並沒有揮手的動作,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從天安門到東單,不到兩公裡的距離,檢閱車行進時間不足10分鐘。剛剛受了傷的王新慶因為精神高度集中,已經全然顧不上疼痛,他不斷轉動身體,尋找最佳角度。小平同志閱兵的珍貴瞬間,就這樣在他手中定格。“當時我心裡隻想著一件事,千萬不能拍虛了,調整到1/500秒的快門速度,很快就把3台相機的3卷膠卷拍完了。”王新慶回憶。
從先導車上下來后,王新慶又爬上了天安門西側兩米多高的木制梯子繼續拍攝,直到下午3點多工作結束后回到新華社,才一個人騎車去了宣武醫院。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被撞到的第7、8根肋骨竟然都斷了。回到家中,他坐在沙發上再也爬不起來,在家休養了40多天。
這次拍攝,成了王新慶一生難忘的經歷,“小平同志閱兵的照片,當時各大報紙、雜志都刊登了,這讓我感到很欣慰,沒辜負新華社和同志們對我的信任。”徐顥哲
(據2019年9月23日《北京日報》)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