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市所有區市縣均有二級及以上汽車客運站,鄉鎮、建制村通硬化路100%、列養率100%,鄉鎮和具備條件建制村通暢客車率分別達100%、95.2%,運輸網絡初步形成﹔
鄉鎮、建制村快遞網點覆蓋率分別達100%、84%,物流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城鄉交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
…………
這僅是廣安市全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近年來,廣安市堅持“一路一風景,一路一品牌”的理念,將“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路作為助推鄉村振興、實施脫貧攻堅戰略的重要抓手,探索出“四好農村路+扶貧+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四好農村路”正變成村民的“幸福路”。截至目前,全市農村公路總裡程達12588公裡,其中縣道704公裡,鄉道988公裡,村道10810公裡,專用公路86公裡,路網密度位居全省前列。
“公路+扶貧” 打通群眾“幸福路”
8月24日,走進鄰水縣高灘鎮余家坪村,條條馬路四通八達,村民譚欽軍正在自家房屋前,准備將烘干的花椒包裝好運往城裡。門前的壩子上停放的摩托車現在成了運輸的主力,但這之前,他隻能靠人力走出村子。
“我家能成功脫貧,多虧村裡修了水泥路和便民路,它們就是我家的‘幸福路’。”譚欽軍對記者說。
“圍繞‘通公路’向‘通好路’轉變,廣安市全面啟動‘脫貧攻堅幸福公路’計劃。”市交通運輸局規建科負責人說,廣安市將市域產業基礎好、帶動作用強、服務人口多的鄉村道路全部改造黑化,通往建制村的公路全面加寬硬化,病危橋全力整治,暢通縣鄉村三級交通網絡。據統計,自2016年以來,全市已完成1028公裡縣鄉公路提升改造、建成通村公路3560余公裡、加寬窄路基路面500余公裡、整治病危橋38座。
“廣安市大力實施‘暢返不暢’農村公路、聯網公路建設,加大貧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交通任務目標。”市交通運輸局規劃和建設科負責人說,“四好農村路”建設助推前鋒區、廣安區、華蓥市2017年實現脫貧摘帽,武勝縣、岳池縣、鄰水縣2018年實現脫貧摘帽。
“公路+旅游”
村民吃上“生態飯”
戶戶有便民路、組組有水泥路、全村有產業聯網路……8月22日,記者來到位於岳池縣白廟鎮鄭家村的岳池農家生態文化旅游園區,在經過一條寬5.5米、全部黑化的旅游道路后,一座座漂亮的農房出現在眼前。
然而,2015年時,該村還隻有一條通往大力水庫的公路。全村10個村民小組沒有一條通組路,交通不便成為制約鄭家村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富,先修路”。時任該村第一書記的唐宏波深知,隻有打破了交通限制,才能讓鄭家村的發展走上“快車道”。
如今的鄭家村,不僅家家戶戶都有便民路,還修建了旅游道路和可供游客觀光游覽的游步道,從小山村搖身一變成為旅游勝地。“路修好了,游客也多了,村民也可以吃上‘旅游飯’‘生態飯’了!”鄭家村村支書劉方紅說。
“廣安市根據各縣(區)旅游資源和農村路網分布,加快推進美麗鄉村旅游示范路建設,著力打造一批‘路旅融合’示范項目,形成了‘一路一特色,一路一風景’。”市交通運輸局規劃與建設科負責人說。
“公路+產業”
經濟發展有了新通道
在位於鄰水縣柑子-觀音旅游環線、銅鑼山旅游環線等旅游扶貧產業環線上,四通八達的路網讓這裡處處洋溢著活力。
“多虧了這條路,我的咸菜現在可以用車運出去賣了。”8月23日,家住鄰水縣長安鄉貴人槽的李水英像往常一樣先去咸菜種植地看看,再到加工廠裡和工人一起工作。
銅鑼山深處的長安鄉貴人槽一帶,因交通閉塞、基礎條件薄弱,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溝。受交通限制,李水英隻能肩挑背馱,將自己做的咸菜運到鄰水農貿市場銷售。眼看著咸菜生意越做越好,交通限制卻無法“擴大經營”,讓李水英十分郁悶。
去年7月,銅鑼山旅游扶貧產業環線通車。這條長45公裡的環線,讓貴人槽迎來了產業發展的春天。“現在,有老板直接開車來村裡收購。”李水英高興地說。
廣安市結合農村資源分布、產業發展,堅持公路與產業同步統籌規劃。立足全市7個鄉村振興示范區以及武勝臍橙、廣安蜜梨、岳池米粉等特色產業基地,配套建設廣安區現代農業“111”產業公路、武勝白坪—飛龍產業公路等千余公裡產業路,打通了交通脈絡,實現農村產業連片開花。
廣安日報 記者站 朱俊吉 劉偉 記者 雷彬 劉甜甜
來源: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