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的川味“普通話”,魅力感動中國

2019年06月12日11:27    來源:廣安在線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一個人,滿口川音,說的卻是“普通話”。

  ———他,在心中說自己是廣安人。

  ———他,在心裡說自己是四川人。

  ———他,通過心中說出來的,卻是全國人民都聽得懂的“普通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他說的川味“普通話”,魅力感動中國。

  這個說“廣安音、普通話”的四川人———他在可以撐船的心中,裝著中國人民。

  因為他是廣安人,所以他是四川人,因為他是四川人,所以他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他因此深深自豪:我榮幸地以中華民族一員的資格,而成為世界的公民。

  讓中國走向並屹立世界,每一個中國人,都聽懂了一句四川話:發展才是硬道理。

  1984年國慶,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神採奕奕的鄧小平站在行駛的指揮車上,檢閱威武的人民子弟兵,不時發出親切的慰問:“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那鏗鏘而又純正的廣安方言,給人以深刻印象。他雖然離開廣安70多年,但家鄉口音絲毫未變,真是鬢發已白鄉音未改。

  然而,鄧小平在處理個人和三親六戚之間的私事、在對待家鄉的建設問題時,從不說“家鄉話”,而是說標准、正宗的“普通話”。

  廣安音·普通話:

  舊居保存下來就行了

  廣安。牌坊村。茂密慈竹掩映一座典型的川東農家三合院舍,青瓦屋頂、柏樹屋架、白灰泥牆,便是小平同志的舊居。

  鄧小平主政大西南后,親自給廣安縣委寫信,要求對他家“按政策辦事,不搞特殊照顧”“一切家產全部分給農民”。

  土改后,舊居搬進9戶農民,房前屋后搭起了灰棚、畜圈,院子變得臃腫雜亂。50年代末,院內又辦過公用食堂,民辦小學……歷經風風雨雨,房屋開始破漏,壁斜窗殘,院壩損壞,周圍的樹木、竹山等自然景觀蕩然無存。舊居顯得比普通農舍還要普通。

  1960年夏天,縣委決定將農戶全部遷出,由公家補助他們部分錢款另建新居。舊居適當培修,隻將腐朽的檁椽換新,補好破窗殘壁,總的費用支出不超過4萬元。剛開始備料動工,突然接到省委電話:“中央辦公廳來電話,國家經濟困難,舊居不要修葺,要讓農民住下去。可以發展多種經營,發展經濟渡過難關。”

  中央辦公廳的電話代表誰的意見,不言而喻。

  打倒“四人幫”后,鄧小平再次復出。新西蘭、日本、美國的記者、友好人士紛紛要求參觀鄧小平故居……一連串消息讓縣委感到為難,外賓來看什麼呢?沒有一張圖片,沒有一件文物,隻有一幢孤零零的院子,而這座院子住有十幾戶農民,家什、雞鴨、柴柴草草把院子弄得七零八落,連簡單的環境衛生也難維持。

  為迎接客人,同時尊重小平同志意願,廣安縣委決定對舊居稍加布置修補﹔收集、復制小平同志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照片陳列展出﹔從農民手中將小平同志童年睡過的床、用過的桌椅家具(土改時分給了農民)換回﹔縣財政撥款1萬元作各種開支。

  在舊居居住的老農淡以興———鄧小平幺舅,思想不通,他說,花這麼多錢做啥子,這些錢該送給我們生活,於是托人寫信向鄧小平反映。不久中央辦公廳的電話由省、地轉到縣,問是怎麼回事?縣委原原本本地作了匯報。地委書記說,房屋爛了可以修補一下。1979年,舊居得以修補。

  1986年春節,小平同志在成都接見了廣安縣委書記和縣長,卓琳根據小平同志的一貫意見說:“不要把錢花在舊居上,要用在人民的事業上,用在經濟建設上,舊居保存下來就行了。”

  隨著改革開放,住在舊居的農民逐步富裕起來,他們全部遷出舊居,在外面建成一幢幢小樓房,比舊居舒適、漂亮。

  舊居清騰一空,修好了門窗,粉白了牆壁,以今天“簡陋而淡雅、素靜而古朴、翠竹相掩”的顏容,展現在世人面前。

  廣安音·普通話:

  共產黨的工作不白給

  新中國成立初期,鄧小平的弟弟妹妹、協興鄉的本家和三親六戚中的知識分子紛紛來到重慶“謀事做”。身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在親人面前豎起一道牆——此路不通。

  鄧小平對弟妹們的政歷進行了審查,說,共產黨的工作不白給,自己去考西南軍政委員會在重慶辦起的西南革命大學和西南軍政大學,考上了就有份,沒考上就自謀出路。

  1952年7月,鄧小平調北京任政務院副總理。千裡之外的一些四川親友,希望能夠沾上鄧小平一點光。

  鄧小平的親外侄、大姐的長子唐代敏,1957年從部隊轉業到眉山縣工作,一心想回重慶父母身邊,於是向大舅鄧小平寫信,向二舅(時任重慶副市長)求援。舅父們卻教育他安心工作,有機會再適當考慮。唐代敏急於求成,一急之下退職回到重慶,后來又向鄧小平寫信要求重新工作。長輩們再也沒有理他。唐代敏隻好自謀生路,到一個街道辦的家具廠工作,幾年后又到官井巷民辦中學做會計,一直到1993年去世還是民辦教師。其妻是眉山人,在重慶無職無業,賣過冰糕、汽水,后在一街道辦的小印刷廠當工人。

  淡以興是鄧小平的親幺舅,新中國成立后在重慶鄧小平家住過一段時間,因不習慣城市生活又回到牌坊村當農民,鄧小平每月給他寄點錢補助生活。1980年,淡以興的老伴楊氏(當時70多歲)帶著初中畢業的孫子淡明華去北京“要工作”,結果沒有著落。

  鄧小平對親屬嚴,對自己更嚴。鄧小平曾經在閑談中說:“我喜歡喝廣安曲酒。”和女兒爭辯說:“四川柚子最好!”每年秋末冬初,縣委都要送兩三百個柚子去“鄧辦”,但是,鄧家年年如數給錢,一分不差。

  廣安音·普通話:

  我們一回家就會騷擾地方

  鄧小平10多歲離開故鄉去法國勤工儉學,追求強國之道,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廣安。

  白色恐怖、戎馬倥傯的歲月,鄧小平無法回到廣安。政務繁忙、國事維艱的年代,鄧小平無暇回廣安,但是他始終對故鄉一往情深。

  1978年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22日下午,年逾古稀的小平同志在百忙中接見了四川代表。當出席會議的廣安代表提出“廣安人民盼望你老人家回去看看”時,小平同志無限深情地說:“我快60年沒回家了,很想回去耍一耍,家鄉變化很大吧?”接著,他問了廣安的建設、農民生活等情況,連聲說:“是該回去看一看,該回去一趟啊!”此后他曾數次打算回故鄉探望,皆因故未能成行。后來小平同志打消了回老家的念頭,不但自己不回故鄉,也勸子女別回去。他對兒女們說:“我們一回家,就會興師動眾,騷擾地方。”

  然而民族愛、故鄉情一直縈繞在這位偉人的心頭。1975年9月在昔陽召開第一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期間,小平同志接見了四川省委領導人,說:“我的家鄉來信反映,群眾沒吃的,生活困難得很,長期打派仗。我那個家鄉叫金廣安,產包谷、產大米,過去生活還不錯,搞成那個樣子,你回四川后要過問一下。”

  1986年1月下旬,鄧小平來到重慶視察,本想回到離別大半個世紀的故鄉去看看,由於年事已高,他接受了重慶市委的意見,沒回廣安,而去成都過春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他想見見家鄉的同志。2月13日上午10點鐘,鄧小平在成都接見了廣安縣委、縣政府的負責人。一見面,神採奕奕的鄧小平就笑逐顏開,詼諧地說:“好啊,今天終於見到家鄉的父母官了。”在和大家一一握手時,鄧小平說:“你們人年輕,有文化,要把廣安建設好!”

  2月14日,鄧小平在成都登上北去的列車,站在車窗裡還不停地揮手,用純正的四川話,給家鄉留下這句最后的心願:“一定要把四川建設好!”

  鄧小平,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考慮的不僅僅是家鄉人民的生計,更多的是全國人民的幸福和華夏大地的繁榮興旺。他的一句名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表達了他一生的篤念。

  家鄉人民熱愛他、理解他、尊重他的“普通話”精神。

  (據《四川日報》)

  來源:廣安日報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