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隻要有人願意學,我就願意教”

訪鄰水竹琴傳承人郭愛國

2019年05月05日14:57    來源:廣安在線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郭愛國教孩子們表演鄰水竹琴。

一天不唱,郭愛國就渾身不爽。

鄰水竹琴,又稱道琴(情),是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2012年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有勞尼太把路帶,行過了一排子竹階。鐘鼓二樓分左右,說法樓正對講經台……”4月20日上午8時許,在(廣安市)鄰水縣文化館內,76歲的鄰水竹琴傳承人郭愛國正在給縣文化館的12名文藝骨干傳授竹琴的表演技巧。

隻見郭愛國斜抱著一個圓形竹筒,右手指尖拍擊竹筒下端,左手則拿著兩塊竹板,上端系有小銅鈴,竹板相碰時鈴響板響,音韻鏗鏘。

“隻要有人願意學,我就願意教。”郭愛國甚是欣慰地告訴記者,幾年前他還苦於沒有接班人,現在辦起了竹琴培訓班,可以讓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傳承和發揚,也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竹琴、認識竹琴,甚至愛上竹琴。

A

竹琴流行鄰水近百年

竹琴,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因其伴奏的樂器是竹制的漁鼓筒,故又稱“漁鼓道琴”“道筒”。竹琴長3尺,直徑2寸,一端用魚皮或豬小腸蒙上。

“竹琴歷史悠久,相傳《八仙過海》中的張果老身上背的就是竹琴。”郭愛國說。相傳,張果老某日走在一座古老的橋上,忽然聽到橋下潺潺流水沖在大竹筒中,發出美妙的聲音,他便將竹筒拾起和著流水聲輕輕地敲,旋律從指尖流出。於是,張果老就用修長的竹子做成了琴筒,又用兩塊竹板制成簡板,隨著琴聲配合節奏拍打,使琴聲唱聲在簡板的配合下更有節奏感。

竹琴傳說歷經了上千年,而據《中國古代音樂材料輯要》中記載,竹琴發源於宋元時期,流行於明代,在浙江、陝西、湖南、廣東等多個省份都有發展。四川竹琴大體分為成都調和川東調,鄰水竹琴屬於川東調。

鄰水竹琴源於上世紀20年代,在鄰水縣尤其是太和鄉一帶甚為流行,后經鄰水縣各地民間藝人傳唱開來。竹琴以說唱歷史故事、歷代英雄及好人好事為主,表現人性的七情六欲,抒發人物的喜怒哀樂,一般在茶館演出,因唱腔優美,深受百姓喜愛。

郭愛國介紹,鄰水竹琴表演的道具很簡單,就是一根竹筒和兩塊竹片,不論場地大小寬窄,隻要有一個凳子可供藝人坐下,表演便可開始。但正因為道具簡單,藝人需憑借著琴音、彈功、面部表情、語言表達等表現形式,以及靈活的傳唱,演繹出千姿百態的角色,才能吸引觀眾。

生、旦、淨、丑,在竹琴的一唱一和中細細品味,便覺每一個角色的傳神之處。雅有雅的風韻,俗有俗的趣味。

在郭愛國看來,鄰水竹琴源於生活,在打、說、唱的表演中,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樂趣與啟發。因此,聽琴之人無論有無文化,各取所需,一聽就懂,聽則入迷。在以前,人們經過一天勞累后,到街邊茶館喝喝茶,聽聽竹琴,疲憊自然一掃而光。

B

痴迷竹琴七十載

郭愛國從小就對曲藝痴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天不聽就渾身不爽。

1943年,郭愛國出生於鄰水縣太和鄉普新村。當時太和鄉場鎮上有個叫賈政的竹琴人,總喜歡坐在屋前用竹琴彈唱川劇《別洞觀景》《空城計》《晏嬰說楚》,一來二去,郭愛國被竹琴悠揚的琴聲和抑揚頓挫的唱腔深深吸引住了。

“每天都要跑到賈先生家去聽上好一陣子,有時候都忘了回家。”郭愛國說,這還不算什麼,上世紀50年代,鄰水縣川劇團的藝人會定期到鄉鎮演出,他想去看,但是家裡窮買不起票,他就跟在有票人的身后,扯著別人的衣角,讓檢票員誤以為他是這家人的孩子,讓他得以入場觀看。

漸漸地,郭愛國不再滿足於單純的看和聽,他開始嘗試模仿表演者的說唱方式、神態舉止、男腔女腔轉換。無論是放牛割草,還是上山砍柴,他都在反復琢磨,不斷練習,每天進步一點點。一段時間后,郭愛國基本掌握了鄰水竹琴的唱腔,更是把唱本的內容深深地印在了腦海裡。

郭愛國的大舅陶德方師從賈政,是一名竹琴藝人。郭愛國懇求陶德方收他為徒,陶德方見他學琴心切,態度誠懇,想看他是否具備資質,便讓他進行一段竹琴表演。郭愛國將自學的竹琴節目表演了一段,這讓陶德方眼前一亮,隨即收他為徒。

在陶德方的指導下,郭愛國刻苦地學習竹琴演奏,因為掌握不好力度,郭愛國的手掌上打起了血泡、磨出了死繭,但他沒有停止練習。努力和汗水換來的是技藝突飛猛進,郭愛國青出於藍,不僅繼承了陶德方的演唱技巧和演唱風格,還有自己獨特的韻味。1990年,陶德方見郭愛國真心喜歡鄰水竹琴,於是將其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竹琴轉贈給郭愛國,望他將這門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29年來,竹琴一直陪伴著郭愛國的生活,一有空閑,他就會拿出竹琴自彈自唱一番。左鄰右舍有誰想聽,他就搬出凳子坐在門前給大家表演一場。他希望通過這樣耳濡目染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和他一樣愛上鄰水竹琴。

C

竹琴傳承從娃娃抓起

郭愛國沒有徒弟,不是他不願教,而是無人肯學。

鄰水竹琴表演起來節奏慢,隨著文化娛樂形式的增多以及生活節奏的變快,這種以慢節奏彈訴故事的表現形式不再適合現代人的口味。每次參加縣文化館組織的演出,觀眾都是中老年人,很少看到年輕人的身影。

同時,鄰水竹琴的唱腔也很不好掌握,不下功夫,很難學會,大多數年輕人就更不願意學了。於是,鄰水竹琴面臨著無舞台、無市場、缺傳人的境地,郭愛國很擔心鄰水竹琴會因此而慢慢消失。

但是,鄰水縣文化館館長蔣曉明沒有郭愛國那樣悲觀,他說,鄰水竹琴這門藝術目前得到了市、縣文化部門的重視,正在研究措施對鄰水竹琴進行傳承保護。

讓鄰水縣文化館內的文藝骨干學習鄰水竹琴就是其中的一項措施。接下來,他們將拜郭愛國為師,學習鄰水竹琴演奏。郭愛國也表示,他會將所有的技藝悉數教授給這12個文藝骨干。

為了使鄰水這項省級“非遺”項目為更多人熟知和大范圍傳承,鄰水縣文化部門又想了一個辦法:把鄰水竹琴帶進校園,由縣文化館的文藝骨干到學校教學,打造“鄰水竹琴特色學校”,並在廣大的學生群體中發掘對“非遺”感興趣的青少年,由他們來傳承瀕臨失傳的“非遺”文化。

蔣曉明說,鄰水竹琴作為一門技藝,要有生命力,就必須得改良,不論是藝術形式,還是表演內容,都既要保護和傳承精髓,也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和改造,要具有時代特點,才容易被接受。因此,鄰水縣將邀請縣外更多精通竹琴的藝人到該縣進行系統教學,讓學的人學得更扎實、牢靠,以提高其對鄰水竹琴的認知度,激發其學習鄰水竹琴的熱情。同時,將黨和國家政策加入唱詞中,讓節目更適合現代人的口味。

“隻要有人願意學,我就願意教。作為鄰水竹琴的傳承人,我不能眼睜睜看著這門傳統藝術消失。”郭愛國深知這門藝術的傳承光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得在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才能讓鄰水竹琴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鄰水記者站 姜慧 廣安日報記者 周文平/文 蔣斌/圖)

來源:廣安日報

(責編:趙亮、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