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接受華裔學者回國是我們發展科學技術的一項具體措施

姜淑萍

2019年02月26日07:32    來源:廣安在線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然而,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不但在經濟上同世界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在科技上的差距同樣不容樂觀。科技水平低、科技人才匱乏成為制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障礙。為盡快提高我國的科技水平,鄧小平主張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世界一切先進技術、先進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為此,他特別關注奮斗在世界科技各個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數十萬華僑華人科技人才。他認為,與海外華僑華人加強交流,是中國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吸收外國先進科技經驗和成果的一個重要的、直接的渠道。同時,海外華人科學家的知識和經驗也是振興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獨特而寶貴的財富,而“華僑和華人都是一片愛國心。美國有很多華人科學家,但心是在中國的,願意幫助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所以,鄧小平把加強同華裔專家的交流溝通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來抓,提出“接受華裔學者回國是我們發展科學技術的一項具體措施”。

  從1979年開始,國家有關部門有計劃、有步驟地邀請華僑華人學者、專家和其他人才來華工作,主要是講學、進行學術和技術交流。當時,黨內在這個問題上思想還不夠解放,思路沒有打開。針對這種情況,1983年7月8日,鄧小平約見國務院副總理萬裡、姚依林及國家科委主任方毅、國家計委主任宋平等談話,明確提出要利用外國智力,“請一些外國人來參加我們的重點建設以及各方面的建設”。根據這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構想,8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引進國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設的決定》。9月7日,中央即成立了引進國外人才領導小組。

  鄧小平把引進國外智力特別是海外華僑華人中的科技人才作為中國發展高科技的重要環節。為此,他特別重視華人中的杰出科學家,如李政道、楊振寧等,感嘆“多幾個這樣的人才就好了”。僅從1977年8月至年底,也就是鄧小平剛剛復出的這段時間裡,他會見海外華人就達10次之多。從20世紀70年代末直至整個80年代,鄧小平頻頻約見有影響的海外華僑華人和著名的華人科學家(鄧小平接觸比較多的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著名數學家陳省身,物理學家袁家騮、吳健雄等),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過問有關具體問題,並作出決策。

  美籍華人教授陳省身曾任美國國家數學研究所所長,為了使中國的數學研究水平在國際上取得應有的地位,早日成為數學強國,他於1985年回國創辦了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並任所長,決心在中國本土建立起自主培養高級數學人才的基地。研究所很快造就了一大批活躍在海內外的高水平的中青年科學家,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數學研究和學術交流中心。鄧小平多次會見這位為提升祖國數學研究水平作出突出貢獻的海外華人教授,並於1986年11月3日的會見時指出:“你立足國內培養人才,這個方法好。用這個方法可以培養更多的人。”

  有著世界眼光的鄧小平,深刻了解海外華人科學家在世界科技領域的地位。因此,他非常重視聽取海外華人科學家的意見和建議,從他們那裡了解國際科技新動態及看法,鼓勵他們建言獻策,這對鄧小平了解國際科技新動態,形成科技發展指導方針和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這一重要思想就是1988年10月24日鄧小平在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提出的。

  李政道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建設的積極推動者,但由於種種原因,該項目幾經論証,懸而未決。1984年5月21日,他見到鄧小平,再次建議要盡快確定這項工程的建設,鄧小平聽后當機立斷:“要解決具體問題,不要拖,拖是最大的官僚主義,財政撥款找萬裡。”10月7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正式開工,鄧小平出席了奠基典禮。1988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台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這是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突破性成就,對推動中國高科技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了爭取幾萬名在國外的優秀留學生回國工作,並使他們盡快成長為學科領域的帶頭人,李政道曾兩次給中國國家領導人寫信,建議在中國設立博士后流動站,實行博士后制度。1984年5月21日,李政道又向鄧小平提出了這個建議。在詢問關於國外對於博士后培養的情況后,鄧小平當即表示贊同:“設立博士后流動站,是一個新的方法,這個方法很好。培養和使用相結合,在使用中培養,在培養和使用中發現更高級的人才。十個博士后流動站太少,要建立成百成千的流動站,要成為制度。”1985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國家科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在中國試行博士后制度的報告,決定設立博士后流動站,實行博士后制度。博士后制度對培養高端人才、推動科學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李政道教授還對中國的科技發展提出過許多建議,鄧小平都非常重視並一一表態或作出批示。

  為祖國科技發展獻計獻策的海外華人科學家還有很多,鄧小平對他們同樣給予重視。1977年10月10日,在聽到美籍華人、高能加速器專家鄧昌黎教授參觀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和廣播器材廠后,認為這些機構水平高但面窄時,鄧小平指出:“這個意見很好!我們要採取具體措施,創造條件,抓住了問題就解決。”1983年12月28日,鄧小平會見美籍華人楊振寧教授,楊振寧建議在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立軟件小組,鄧小平說:“這個意見很好。要看得遠一點,要不然來不及。科技大學要作為重點支持。”美籍華人吳健雄教授提出,中國解決農業問題要搞生物工程,投資少,見效快。這個建議引起了鄧小平的重視。1986年9月13日,鄧小平聽取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匯報當前經濟情況和1987年經濟體制改革方案,在講到農業情況時,他特別提到了吳健雄的這個建議,明確指出,到2000年糧食要達到9600億斤,要靠生物工程。

  在鄧小平的直接推動下,許多海外華人科學家不僅為中國的科技發展積極建言獻策,還經常回國講學、指導和參與一些重要的科學研究工作,這對於促進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縮短同世界的差距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摘自《當代中國史研究》)

  

(責編:趙亮、李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