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以后興起的新科技革命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質的變化,高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全面突破,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出現了全新的政治經濟格局。鄧小平密切關注著高科技的發展動向和趨勢,深刻認識到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軍事實力的巨大作用,提出“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重要論斷,作出一系列推動我國高科技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科技事業和現代化建設的蓬勃發展。
鄧小平一直非常贊成和支持開展高能物理的研究。1975年3月,國家計委向國務院遞交了《關於高能加速器預制研究和建造問題的報告》(七五三工程)。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毫不猶豫地同意了這個報告,並轉送周恩來批示。身患重病的周恩來在病床上審閱並批准了這個報告。
為了發展我國的高能物理,幾十年來我國科學家夢寐以求地希望能建造自己的一台高能加速器,先后做過七八個方案,都因經費不落實而束之高閣。當時,很多人對中國搞高能物理研究感到不理解,認為中國經濟處於落后狀態,沒有必要搞。后來,鄧小平在回答一位外賓的提問時作了解釋。
1977年9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總主任阿達姆斯時,阿達姆斯向鄧小平提問:“你們目前經濟並不發達,為什麼要開展高能物理研究,搞高能加速器?這是很花錢的。”鄧小平富有遠見地說:“建造加速器是很花錢的,又很費時間。但從長遠發展的利益著眼,既然要搞四個現代化,就得看高一點,看遠一點,不能隻看到眼前。”他強調不搞是不行的。
1975年,剛剛起步的加速器工程由於“四人幫”的干擾破壞而未能付諸實施。粉碎“四人幫”后,經歷了6次下馬的中國高能加速器建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1977年10月26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向國務院上報《關於加快建設高能物理實驗中心的請示報告》,提出建設高能加速器的兩步走方案:第一步於1982年建成30GeV的慢脈沖質子環形加速器,第二步於1987建成400GeV的質子環形加速器。這一方案后來又加上第三步,即到20世紀末,建成世界上第一流的高能加速器,出第一流的實驗和理論人才成果。這個第一步耗資3億元、第二步耗資7億元的方案被命名為“八七工程”。
1977年11月4日,鄧小平同意國家科委、國家計委《關於加快建設高能物理試驗中心的請示報告》,並批送華國鋒、李先念、汪東興。這樣,就決策在北京昌平建造一台400億電子伏質子加速器。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根據中美建交協議,鄧小平對美國進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訪問。這次訪美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建立牢固的中美科技合作關系,訪問中,鄧小平和卡特分別代表本國政府簽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同時還簽署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協議。這也是中美兩國間第一個學科領域的合作協議,它的簽訂為我國高能物理事業的發展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也為我國在高能加速器的研究和建造過程中建立廣泛的國際合作奠定了基礎。
當時全國上下正在貫徹執行國民經濟調整的方針,有關部門壓縮基本建設規模,決定停建“八七工程”。中國高能加速器建設經歷20多年,幾次反復,此時又遇到了新的挫折。
面對這種情況,39位中國高能物理學家於1980年5月22日聯名上書中央領導人,懇求高能物理實驗中心工程不要下馬。對此,鄧小平批示:“此事影響太大,不宜下馬。”但科學家和中央高層中仍有不同看法。鄧小平謹慎地聽取各種不同意見,1981年1月,他指示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方毅召集一個專家會進行論証。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同時廣泛征求國內外同行專家的意見。在綜合了各方面意見后,大體認為,應該保留剩余的預制研究經費進行規模較小的高能物理研究。
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非常熱心幫助中國發展高能物理事業,在“八七工程”預制研究經費余額9000萬元的范圍內,他和中美高能物理聯合委員會的專家提出一個建造2×2億電子伏特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調整方案,這種正負電子對撞機規模雖不算大,技術要求卻與巨型高能加速器相仿,涵蓋的技術很全面,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建造這樣一台電子對撞機是我國經濟條件所允許的。建成后不僅可以使我國的高能物理研究進入世界高能研究的前沿,而且還可以大大促進我國相關科學技術和工業水平的提高。
1981年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李昌、副院長錢三強向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報告,請求批准正負電子對撞機方案。盡管當時仍有不同意見,但鄧小平果斷決策,同日作出批示:“這項工程已進行到這個程度,不宜中斷,他們所提方針,比較切實可行。我贊成加以批准,不再猶豫。”3天后,在會見李政道教授之前,鄧小平再次指示萬裡、姚依林和中國科學院領導:“要堅持,下決心,不要再猶豫了。”在談到工程經費和進度時,鄧小平說:“按5年為期,經費要放寬一些,不要再猶豫不決了,這個益處是很大的。”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與支持下,特別是鄧小平的親切關懷下,1983年4月,國務院批准了對撞機工程計劃任務書,同年12月中央決定將對撞機工程列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鄧小平點將,成立以谷羽任組長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領導小組。整個決策過程不僅體現了鄧小平尊重科學、尊重人才、尊重科學家的民主作風,也體現了他對戰略問題的果斷決策,正是這一決策,結束了我國高能物理研究領域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
1984年10月7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鄧小平來到高能物理研究所參加奠基典禮。這天上午,鄧小平一下汽車就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整個工程的模型,邊看邊聽取工程經理、高能所副所長謝家麟講解對撞機的性能和用途。謝家麟說,在工程的論証過程中,李政道教授付出了艱巨的勞動。鄧小平當即對陪同的李政道表示感謝。李政道激動地說:“應該謝謝鄧主任的關心和支持。”然后,鄧小平同大家一同來到對撞機工地奠基石旁,拿起鐵鍬,為奠基石培上了第一鍬土,並對周圍的人說:“我相信這件事不會錯!”從而揭開了我國第一個高能加速器建設的序幕。
鄧小平始終十分關心工程的進展情況。工程的每一期情況簡報他都仔細閱讀,並多次聽取了有關工程的匯報,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進行拍板,作出一系列十分重要而又具體的指示,確保了工程優質、高效、順利進行。鄧小平的關懷與支持,極大地鼓舞了高能所和全國上百個單位的近萬名工程建設者,他們通力合作,艱苦奮戰,終於在1988年10月16日首次實現了正負電子的對撞,提前建成了這一在世界上具有領先水平的高科技工程。中國的高能加速器從無到有,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建造成功,這一建設速度在國際加速器建造史上也是罕見的。
1988年10月24日,鄧小平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又一次來到高能物理研究所,祝賀這一重大成就。鄧小平聽取了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教授的匯報,參觀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親切接見了參加工程建設的代表,並即席發表了著名的“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講話。他說:“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他還滿懷期望地對科學家們說:“現在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一日千裡,中國不能安於落后,必須一開始就參與這個領域的發展。搞這個工程就是這個意思。還有其他一些重大項目,中國也不能不參與,盡管窮。因為你不參與,不加入發展的行列,差距越來越大。現在我們有些方面落后,但不是一切都落后。這個工程本身也証明了這一點。當然,有李政道和其他國際朋友的幫助,使我們少走彎路。但是這個工程不完全是照搬過來的,中間也還有我們自己的東西,有自己的技術,有自己的創造。”最后,他對中國高科技領域提出了殷切希望:“總之,不僅這個工程,還有其他高科技領域,都不要失掉時機,都要開始接觸,這個線不能斷了,要不然我們很難趕上世界的發展。”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從項目決策到人事安排、對外合作、組織實施、工程管理等都是在鄧小平直接關懷下進行的。正如李政道教授所說:“沒有小平先生就不會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成為中國擁有高科技的重要象征。它的建造成功是中國高能物理發展史上一座重要的裡程碑。(摘自《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