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的現實啟迪

張志芳

2019年02月13日08:44    來源:廣安在線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可以追溯到他在革命戰爭年代關於文化建設的一系列論述。如1941年鄧小平就提出,我們必須“在文化上主張新民主主義文化,中華民族解放的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得到進一步的豐富。而鄧小平系統、完整性的文化建設思想,是在他領導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並發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這一思想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從1977年鄧小平復出至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著重從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上對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作了闡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的萌芽階段﹔二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召開,這一時期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集中體現為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核心,對改革開放條件下的文化建設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思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的形成階段﹔三是從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至1992年發表南方談話,鄧小平結合新的實踐與新的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的深入與豐富階段。

  鄧小平在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和不斷思考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博大精深,具有豐富的內涵,其基本的內容包括:首先,在戰略定位上,強調必須把文化建設放到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成敗的地位來看待。鄧小平始終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分割的內在組成部分。他明確指出:“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他說:“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社會主義要贏得比較資本主義的優勢,“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其次,在思想方法上,強調堅持解放思想,創造反映時代發展、體現實踐要求、突出民族特色的先進文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也是其文化建設思想的核心內容。這一點,在鄧小平支持真理標准討論、提出“三個有利於”標准、要求黨的思想戰線工作必須結合現實實際,以及關於文化工作要立足國情、深入群眾、深入基層、走具有自己特色道路等方面的論述中都有反映。

  其三,在實踐要求上,強調堅持“雙百”方針,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一方面,鄧小平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文化思想,多次指出,“雙百”方針“對我們國家有深遠的影響,對我們黨有極大的好處,對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有很大的好處”,否則“思想要僵死起來,馬克思主義要衰退”。另一方面,他又突出強調了“必須大膽地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強調了文化發展要在注重優秀傳統文化作用的基礎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吸收、借鑒過程中創造性推進文化建設發展。

  其四,在建設重點上,強調文化建設要遵循規律,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不斷取得文化建設的新成就。在鄧小平看來,文化建設是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須確定重點,不斷推進。從鄧小平關於文化建設的思想認識中,這樣的重點至少包括四個方面。思想道德建設一刻不能放鬆﹔發展科技、教育是文化建設實踐中重中之重的任務﹔提高國民素質,培育“四有”新人對文化發展至關重要﹔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在思想文化建設中作表率﹔文化建設要重實效,有針對性。

  其五,在發展目標上,強調尊重文化建設規律,體現文化發展的人民性。在鄧小平看來,“我們的文藝屬於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文化建設必須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建設與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其六,在組織領導上,強調加強黨在文化建設中的領導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表明,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發揮了重大的指導作用。深入分析、認識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對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啟迪之一: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必須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全局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文化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等認識,就是對文化作為綜合國力重要標志的充分肯定。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伴隨國家經濟實力的逐步增強和群眾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一方面,文化在反映國力強弱、國家影響力大小和國家發展力持續與否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社會越發展,廣大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也會日益增長,社會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如果不能在文化建設上保持與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的協調發展,不僅難於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還可能使經濟與社會發展已經取得的成果毀於一旦。這正如鄧小平所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如果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設,就有很大危險”。因此,隻有從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高度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才能保証文化建設具有必要的發展前提。

  啟迪之二:思想道德建設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作為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文化建設從基本內容上,包括思想道德建設與教育、科技等多方面。鄧小平始終把思想道德建設放在第一位的位置。他在領導改革開放實踐中總是反復強調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學習,認為“老祖宗不能丟”,在他提出“四有”的新人中,也是把“有理想、有道德”放在前兩位。這就啟示我們,文化建設是一項宏大的工程,牽涉面廣、復雜性強,如何在這樣艱巨的任務面前保証目標明確、收到實效,最根本的就是抓住思想道德建設這一文化建設的根本與核心,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統領文化建設工作。從這樣的意義上說,黨的十八大總結黨領導人民群眾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發展中思想文化建設實踐的豐富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核心價值的要求,為加強現實條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設提出了基本的價值遵循。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本質要求,體現了改革發展實踐中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根本准則。所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作為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思想道德建設在文化建設中的基本體現。

  啟迪之三:文化建設需要常抓不懈,必須做好基礎性工作,為文化繁榮發展創造條件。文化建設的任何一方面建設,都需要長期的努力。從當前文化建設實際情況看,一些同志程度不同地存在著或者熱衷於能夠立竿見影的某些項目、工程,或者不知從何入手,事實上使文化建設難於得到真正重視。針對這樣的問題,深入理解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的一系列論述與觀點,從中得到的啟示在於,推進文化建設既要立足長遠,把文化建設作為常抓不懈的工作逐步推進,又要結合實際做好基礎性工作,其中特別是諸如發展教育事業、促進科技進步與創新,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與科學文化素質、尊重知識與尊重人才,以及為文化發展繁榮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等。隻有把涉及文化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作為重點任務,扎扎實實地從抓基礎起步,一步步推進,才能不斷為文化的繁榮發展創造新的條件。

  啟迪之四:文化建設是有規律可循的實踐過程,必須以求實的精神與創造的勇氣不斷開創文化發展的新局面。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按照文化建設規律分析文化建設問題。比如關於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關系的認識上,鄧小平說,“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文化建設原則中,他強調“老祖宗”不能丟,但必須根據時代的變化,說“老祖宗”沒有說出的“新話”﹔在關於文藝工作的要求中,他提出文藝工作者要提高“認識生活、分析生活、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的能力。這些論述告訴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部署,是體現時代發展要求的大課題,一方面要以務實的態度,深刻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現實實際與廣大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在逐步認識與把握文化建設規律的過程中,明確目標、科學規劃、積極推進。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大膽借鑒人類文明發展和文化建設實踐的先進經驗,以不負時代發展與實踐要求的創新精神,不斷取得文化建設的新成果。

  啟迪之五:文化建設要明確主體,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主體、以服務大眾為目的。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廣大群眾,文化建設最終也必須以人民群眾是否能夠享受到精神文化成果,以及對這樣的享受是否滿意為衡量尺度,這是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的基本出發點與立足點。經歷40年的改革發展之后,形勢的變化與實踐的深入,為現實社會的文化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包括反映社會進步的價值取向、體現時代脈搏的思想觀念、滿足群眾需求的精神產品、展現社會發展的文化成果等,都需要實踐的探索與創造,但要保証這樣的探索與創造能夠不走或少走彎路,就必須在黨的領導下,依靠廣大群眾、服務廣大群眾,堅持人民主體的正確導向,促進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摘自《前進》)

  

(責編:趙亮、高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