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月14日,鄧小平會見即將離任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駐中國大使約瑟夫·裡根。在談到中國農業問題時,他指出:“我們搞社會主義建設還缺乏經驗,馬克思、恩格斯提出過以農業為基礎的思想,我們現在就是要這樣做。”
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馬克思曾經說過:“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鄧小平一貫堅持“以農業為基礎”的思想。早在1962年,他在談到恢復農業生產問題時就指出:“農業搞不好,工業就沒有希望,吃、穿、用的問題也解決不了。”70年代中期,他強調要首先抓好農業,確立以農業為基礎、為農業服務的思想。1975年7月,鄧小平在同四川省委第一書記劉興元談話時說,要樹立“農業第一”的思想。他要求各級黨委管農業的班子,注意研究農業方面的政策。1975年9月,鄧小平代表中央在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講話時說:四個現代化,比較起來,更加費勁的是農業現代化。如果農業搞不好,很可能拉我們國家建設的后腿。
1977年7月,鄧小平第三次復出,他在設計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中,把農村的改革和發展放在整個國民經濟改革和發展戰略的首位。1985年3月,鄧小平在接見出席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的全體同志和首都科技界代表時說:“我很高興,現在連山溝裡的農民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他們未必讀過我的講話。他們從親身的實踐中,懂得了科學技術能夠使生產發展起來,使生活富裕起來。”
1990年3月,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鄧小平“兩個飛躍”的思想科學地揭示了我國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指明了我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