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的方法論,在筆者看來,是由三個互相聯系的部分構成的理論系統。首先是具有頭腦和靈魂意義的最高方法論原則,其次是具有主干意義的方法論的基本要求,第三是具有基礎性意義的具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
從1980年3月開始,由鄧小平主持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集中全黨智慧形成,不僅科學地論述了毛澤東思想互相聯系的基本點,尤為重要的是鮮明地提出了毛澤東思想的“頭腦和靈魂”。他認為,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哲學方法論的最高原則。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就是緊緊抓住這三條,同新的實踐相結合,形成了鄧小平哲學方法論的靈魂。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說到底,就是實事求是。鄧小平的一大理論貢獻是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實事求是是同解放思想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它要求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要立足現實,開拓進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沖破舊的思想束縛,不斷使主觀符合客觀實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的“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思想路線,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一致的。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毛澤東創造的群眾路線作了重要發揮。他認為,群眾路線是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統一。他強調,人民群眾的利益,是黨的一切政策和工作的標准,也是黨一切行動的價值取向。各級領導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黨的宗旨,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黨離不開人民,人民離不開黨,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歷史結論。既要堅定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又要用先進的理論教育和引導群眾﹔既不可超越群眾的覺悟程度,又不可做群眾的尾巴,共產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又是群眾的引路人。
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鄧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同毛澤東的獨立自主原則是完全一致的。他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二
鄧小平的方法論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除了反映根本問題的最高方法論原則外,還有反映時代主題的基本的方法論要求。
“三個面向”的科學規定。“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鄧小平對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目標總方向的科學規定,也是對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重要要求。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思維方式,使思維方式跟上現代化的進程。為此,不僅要懂得中國,還要懂得世界,特別要懂得中國和世界的聯系。因為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把中國和世界不可分割地聯結在一起,一個自我孤立的中國是不可能發展強大的。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必須使我們的思維具有世界眼光,站在全球的高度看中國,同時認識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的影響,進一步立足現實,面向未來。
“三個有利於”的價值取向。鄧小平提出“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准,是當代共產黨人、特別是各級領導者的價值取向。是否有利於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中最具根本性。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生產力是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社會得以發展的動力。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它是社會主義社會得以全面發展的基礎。是否有利於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意在著眼於國力的提高。國力的強弱是國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我們必須不遺余力地改變國家的落后面貌,否則就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是否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出發點,是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選擇理論中,具有最終目的性意義。
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的結合。“加強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是鄧小平提出的方法論原則。所謂原則性,從哲學意義上講,就是實事求是原則和人民利益原則,前者是它的真理性體現,后者是它的價值取向。從政治上講,就是鄧小平規定的“四項基本原則”,當然也包括工作中的若干具體原則。社會生活是復雜的。人們在革命和建設中,必須靈活地處置各種問題,但靈活性決不可超越原則的界限,不能拿原則做交易。所謂系統性,就是從事物的整體性出發看問題和處理問題。系統是物質的存在形式,隻有從系統性著眼,才能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依據鄧小平的論述,堅持系統性方法論原則,主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全局和局部的關系,二是過程和階段的關系,三是系統和層次的關系。所謂預見性,就是依據規律,預見未來,指明方向。思維根據必然性指明發展的目標,同時又要根據必然通過偶然實現的規律,預見可能發生的困難和曲折,在工作中把前進性和曲折性統一起來。
“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發展觀。恩格斯曾稱辯証地發展是“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列寧則稱辯証發展是無產階級的“發展觀”。鄧小平關於“發展才是硬道理”,就是這種道理的通俗表達,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首先,發展是絕對的。發展中有相對的靜止,也有暫時的后退,但這些隻有相對的意義。靜止是發展的一種形式或狀態,后退一步往往是為了更好地前進。正是發展的絕對性,使我們從“整頓”中走上了大發展之路。其次,發展是協調的。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發展的不平衡是經常發生的,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任這種不平衡不斷擴大,經濟和社會生活就會陷於失衡狀態。第三,發展是跨越的。鄧小平告誡我們,決不可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后面,亦步亦趨地爬行,而要借鑒他們的管理經驗,利用他們的先進科技,發揮我們自身的優勢,實行跨越式發展。
三
具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以方法論的靈魂為指導的,受基本方法論原則制約的,它更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貼近工作實踐,具有基礎性作用。鄧小平具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個巨大的寶庫,下面擇其要者談幾點。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是鄧小平把矛盾觀點轉化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個范例。他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兩手抓”。如一手抓對外開放、搞活經濟,一手抓打擊經濟犯罪﹔一手抓經濟改革,一手抓懲治腐敗﹔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等,形成了鄧小平具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個重要特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就是要求全面地看問題,反對片面性。在一段時間內,我們注重了經濟建設,但放鬆了思想教育,犯了一手硬、一手軟的失誤,給工作造成了很大損失。鄧小平就是總結了這個經驗教訓,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要求人們在實際工作中認識本質,抓住關鍵。
從政治上看經濟問題,從經濟上解決政治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鄧小平提出的從政治上看經濟問題,從經濟上解決政治問題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鄧小平說:“在經濟問題上,我是個外行,也講了一些話,都是從政治角度講的。”這句話既表明了小平同志的謙虛,也表明他從政治上看經濟問題的方法。這一方法的基本含義是: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必須維護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社會的政治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否則什麼都搞不成。
要有大局意識,要從大局著眼。鄧小平作為黨的領袖,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胸襟開闊,洞察大局,把握方向,抓住根本。他既有顧全大局的觀念,又有縱觀大局的眼界,還有把握大局的能力。他決不為復雜的現象所迷惑,也不會在眼前的小事上糾纏,總是比別人站得高些,看得遠些,能從大局出發進行戰略思考,能從大局出發提出戰略舉措,從而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防危御險,克服困難,勝利前進。鄧小平從全局著眼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把中國看作世界的一部分,站在全球的高度看中國。他每逢提出一項重大決策,總是先分析國際形勢,然后解析中國的現實和要求,並把二者結合起來作為決策的客觀根據。
抓住機遇,及時決策。鄧小平具有強烈而敏銳的機遇意識。“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是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特點。鄧小平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決定於兩個條件,一是國內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一是國際相對的和平環境,現在就是我國發展的最好機遇,一定要抓住不放。而要抓住機遇,就必須及時決策,否則就會失去機遇。在粉碎“四人幫”之后,鄧小平發現時代的主題已經發生了變化,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保持和平是可能的,歷史將給中國一個大發展的機會。他率領全黨及時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從而實現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大發展。 (摘自《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