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在長期實踐中,養成了實事求是的政治品格、樂觀主義的精神氣質,也養成了簡練平實的語言風格。《關於西南地區的土改情況和經驗》一文,是鄧小平1951年5月9日寫給黨中央和毛澤東的綜合報告的節錄。這篇文稿,毛澤東極為贊賞。1951年5月16日,毛澤東在向全國各地批轉這個報告的電報中指出:“小平同志的報告很好,發給你們研究。我的意見附注在報告各段裡面,並供你們參考。”
“附注在報告各段裡面”的意見,就是毛澤東在閱讀鄧小平這份報告時的6處批注。鄧小平的報告共6段,1700多字,毛澤東作了6處批注,達400多字。毛澤東是文章大家,鄧小平的這篇報告是如何打動他的?毛澤東又作了什麼樣的批注呢?我們依據文稿一一解析。
第一處,第三自然段,鄧小平說:在西南的“淮海戰役”,即清匪反霸減租退押運動的基礎上,我們又在今年2月、3月、4月進行而且完成了第一期分配土地的工作。第一期土改范圍為18個縣又12個區和158個鄉及重慶、萬縣、南充3個市郊區,共1351萬余人口的地區。各地土改都是結合復查反霸退押,懲治不法地主,發動貧雇農,進一步改造農會領導和鎮壓反革命等內容進行的。毛澤東在此處批注:所有這些都很好,都值得慶賀,一切尚未做到這一步的地方,都應這樣做。仔細閱讀鄧小平的報告和毛澤東的批注,毛澤東在這裡批的“所有這些”,是應該包括第二自然段的內容的。
鄧小平在第二自然段介紹了西南的這個“淮海戰役”實施的各階段情況、成果以及民主人士下鄉考察后的感受。
第二處,第五自然段,鄧小平說:經驗証明,不鎮壓反革命,封建勢力不會低頭,貧雇農不敢起來,退押、土改也不會這樣順利完成。毛澤東批注:所有這些都是正確的,各地都應這樣做。仔細閱讀鄧小平的報告和毛澤東的批注,毛澤東在這裡批的“所有這些”,同樣是應該包括鄧小平報告第四自然段的內容的。鄧小平在第四自然段總結了西南地區土改的經驗和成果:土改必須在貧雇農發動起來的基礎上去進行,完成了土改的地方,農村基礎更加強固。
第三處,第五自然段,鄧小平說:關於鎮反問題已作了幾次報告,最近情形,周興同志到京面陳。總的說來成績很大,做得很對,但在鎮反和懲治不法地主兩個問題上,有些地方發生了控制不嚴的毛病。運動愈到后期,愈是轟轟烈烈,下面同志腦筋愈熱,領導機關愈要注意控制,這是我們及各省區黨委應有的教訓。上述兩個運動的后期,事前不請示,事后不報告,不按章程辦事的無政府無紀律的風氣,又在抬頭,我們已告各地注意克服。毛澤東在“又在抬頭”后面批注:“請中南、華東各省嚴密注意這些教訓,堅決執行請示報告制度,絕對不容許此種壞作風抬頭。”
第四處,第六自然段,鄧小平說:此外,(一)抗美援朝運動,4月份已普及到農村,簽名者已達3300萬余人,參加“五一”示威者2190余萬人,還在繼續開展中。(二)第一期擴兵9萬隻在川東(5萬)、川北(4萬)兩區進行,反映很順利,費力很小。(三)全區干部從5月起進入整風,總結前一段經驗(包括鎮反),准備第二期土改和布置今后鎮反,方法仍是肯定成績,發揚優點,糾正缺點,並注意糾正無政府無紀律傾向。毛澤東在此處批注:請你們考慮可否仿照西南辦法在六七兩月來一次整風,在冬季再來一次整風,不要等候冬季作一次整風。
第五處,第六自然段,鄧小平說:(四)注意春耕生產的領導。各地同志反映群眾真正起來了,領導思想往往落於群眾覺悟程度之后。許多同志總以為抗美援朝妨礙工作,是一個額外的負擔,而群眾一搞起來就有聲有色,大大幫助了實際運動,擴兵這樣容易,也出乎意料。鄧小平的報告引發了毛澤東的思考和聯想。毛澤東在此處寫了很長的一段批注:還有兩件事是出於許多同志意料之外的。一件是不敢大張旗鼓地鎮壓反革命,不敢邀請黨外人士參加審判委員會和我們共同審判反革命。結果恰好相反,愈是打破了關門主義的地方,情況就愈好。這是對於人民和黨外人士的積極性估計不足的一個例子。又一件是不敢邀民主人士、工商業者、大學教授、中學教員分批地大量地看土改,看殺反革命。叫他們去看,也隻讓他們看好的,不敢讓他們看壞的,存在著嚴重的關門主義。結果又相反,凡去看了的,回來都是好話,都有進步。華東局規定好壞都讓人看,結果很好。這是對於黨外廣大人士的積極性估計不足的又一個例子。
第六處,第六自然段,鄧小平說:現在比較擔心的問題是今春雨水太多,秧苗腐爛很多,可能影響春耕。今年小春比去年差,各省都有一些地方發生嚴重的災荒。我們擔心各地對這些問題注意不夠,忽視了爭取今年豐收的中心任務,招致嚴重的后果。我們正注意對這一方面的指導。毛澤東在此處批注:此事我也很憂慮,務請你們密切指導,爭取豐收。
如今我們再反復研讀這篇集中了毛澤東和鄧小平兩位偉人智慧的珍貴文稿,從中仍然受到多方面的深刻啟迪:
一是毛澤東、鄧小平把握大局的戰略眼光。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穩定大局是重中之重。從這篇文稿中,我們體會到他們善於把握全局,善於把握主動,善於抓住中心環節,善於解決關鍵問題的膽識和魄力。
二是鄧小平對真實情況了如指掌,文字之凝練精當。一篇1700多字的報告,講了第二次“淮海戰役”,講了土改,講了擴軍,講了整風,講了春耕生產,既有基本情況,又有中肯分析,又有重要判斷,又有意見建議,簡潔明快,朴實無華,沒有高超的理論政策水平和文字駕馭能力,是寫不出來的。
三是毛澤東善於把個別上升到一般、善於進行具體指導的高超領導藝術。毛澤東的6處批注,切中要害,明確切實,有對大局的關照,有對關鍵環節的把握,有對傾向性問題的分析,又有具體的措施要求,准確、鮮明、生動,使人知道應該做什麼、怎麼做。
早在1950年,鄧小平就曾經講過:“拿筆杆是實行領導的主要方法。領導同志要學會拿筆杆。開會是一種領導方法,是必需的,但到會的人總是少數,即使做個大報告,也隻有幾百人聽。個別談話也是一種領導方法,但隻能是‘個別’。實現領導最廣泛的方法是用筆杆子。用筆寫出來傳播就廣,而且經過寫,思想就提煉了,比較周密。所以用筆領導是領導的主要方法,這是毛主席告訴我們的。凡不會寫的要學會寫,能寫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鄧小平的精辟見解,具有長遠指導意義。
鄧小平的講話和文章,決不矯揉造作,決不裝腔作勢,決不嘩眾取寵,更沒有半句空話套話。高屋建瓴而又深入淺出,道理深刻而又語言平實,旗幟鮮明而又要言不煩。鄧小平喜歡查字典,在文字上追根溯源,他講話、寫文章用語總是十分准確﹔他喜歡看地圖,總是能夠恰當地把握所談問題的歷史和時代方位﹔他喜歡打橋牌,鍛煉自己強健的腦力和敏捷的思維﹔他喜歡用數字說話,談問題、作判斷,有明確的數量界限﹔他喜歡獨自冷靜思考,因而他總能保持清晰的思路和深刻的見解。翻開《鄧小平文選》,斬釘截鐵的論斷、痛快淋漓的表達、生動鮮活的語言,俯拾即是,不勝枚舉,時時給人一種勢如破竹、蕩氣回腸的感覺。
作為偉大的戰略家,鄧小平以他的巨大智慧、崇高威望和偉大業績,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賴。而他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語言藝術,也繼毛澤東之后,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政治語言,給后人留下無窮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