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推動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歷史經驗

魏曉燕

2019年01月03日07:58    來源:廣安在線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鄧小平是我國信息化建設的奠基者和推動者。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非常敏銳地意識到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提出和推動出台了關於國家信息化建設的一系列論斷、思想和決策,從而開啟了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大門。

  “信息化”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科學技術和經濟研究團體於1967年首先提出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互聯網和現代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的作用越發凸顯,“第三次浪潮”從理論轉化為實踐,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和韓國等都先后推出國家信息化計劃和信息高速公路計劃。

  面對世界高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的浪潮,鄧小平非常敏銳地意識到信息的重要性。他明確指出,“現在不是講信息重要嗎?”信息在現代社會中“確實很重要”。信息構成科學管理和決策的重要基礎。科學決策,必須要有大量可靠的信息﹔民主決策,必須要有社會化的信息。基於此,鄧小平非常形象地指出,“搞管理工作”和進行科學決策,如果“沒有信息”,就會“鼻子不通,耳朵不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在管理和決策上由於“鼻子不通”和“耳朵不靈”等因素所導致的損失很大。要做到耳聰目靈,就必須做好信息收集工作。

  信息也直接關系到國家在整個世界中的競爭與發展。在信息時代,國際社會中的激烈競爭,除了市場、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競爭外,更為重要的是信息的競爭。因此,誰掌握的信息更為及時、豐富和准確,誰就能更為及時准確地分析和判斷世界發展的客觀趨勢,從而在多元發展中把握世界潮流,在激烈競爭中掌握先機。鄧小平對信息的重要作用以及世界范圍的信息競爭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他指出,信息閉塞是我國的一大弱點。我們要在世界潮流中競爭與發展,就必須實行對外開放,了解世界信息。“總之,不要關起門來,我們最大的經驗就是不要脫離世界,否則就會信息不靈、睡大覺,而世界技術革命卻在蓬勃發展”。如果不能抓住和利用好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機遇,我國就會在世界發展潮流中落伍。他還從信息反映功能角度主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市場來反饋和了解信息。“不搞市場,連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由此可見,鄧小平把信息問題的重要性提高到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強調信息事關一個國家在整個世界中的競爭與發展,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興衰。

  信息時代,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與信息產業的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信息化、現代化以及綜合國力高低的重要標志。1984年9月18日,鄧小平在為創刊兩周年的《經濟參考報》題詞時寫道:“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這12個字成為我國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其深刻意義包括了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把信息視為一種重要資源。在傳統理論和觀念中,資源主要是指物質和能源,在鄧小平信息資源思想的指導下,人們進一步認識到信息也是一種資源,而且信息資源還具有較為特別的意義。鄧小平的十二字題詞,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信息價值的判斷。

  其次,信息發揮作用的關鍵在於有效開發。“充分開發信息資源,科學管理信息資源,有效利用信息資源,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証”。信息雖然廣泛存在,但是如果不對其進行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其價值也難以自然實現。信息發揮作用的關鍵在於人們對其進行動態的、有效的開發。

  再次,信息資源開發的目的在於服務經濟和四化建設。在1984年鄧小平題詞之前,“我國的信息服務業基本上是為科研、教育和政府部門服務的內向型和被動型的公益事業”,尚未形成面向經濟和四化建設的信息化目的和方針。鄧小平的十二字題詞,則明確規定了我國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要為四個現代化服務。

  為了促進信息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就必須推動信息產業的優先發展與戰略發展。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相比,盡管我們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和弱點,但也有自己的優勢。對此,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性就在於“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証重點”。對於信息產業,鄧小平認為應重點投入,優先發展通訊技術,“要研究投資方向問題。日本人說搞現代化要從交通、通訊上入手,我看有道理”。對於電子工業,鄧小平認為應該推動其聯合發展和戰略發展。他認為我國的電子工業過於分散,容易導致分散經營,各自為政,質量難以上去。因此,電子工業應該聯合起來,隻有“形成企業集團”,才能“形成力量”。鄧小平的這些信息化思想與指示對於我國信息產業的戰略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993年,通訊與交通、能源項目一起列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國務院在這一年組建了電子信息系統推廣辦公室,明確提出“工業化和信息化並舉,用信息化加速工業化”的方針。此外,國家還相繼啟動了“金卡”“金橋”“金關”和“金稅”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序幕隨之正式拉開。

  推動和實施社會信息化戰略,信息化人才是關鍵。無論是信息的生產、研究和開發,還是信息的應用、管理和普及等都離不開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不僅和專門化人才密切相關,而且也和全體人民密切相關,社會信息化的后果必然是把全民帶入信息社會。因此,信息化過程中,人才是關鍵,教育是基礎。鄧小平在強調培養科技人才和信息化人才以適應三個面向的需要時,尤為強調教育的重要作用。他高瞻遠矚地強調:“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對於信息化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同樣也是如此。1984年2月16日,鄧小平在上海市展覽館觀看上海十年科技成果展時特意指示,“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按照這一指示,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普及教育被納入到小學和中學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達到200萬人至300萬人,而全日制大學培養的信息化人才隻有幾萬人,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基於此,我國進行了信息化開放教育的多種嘗試,如舉辦計算機培訓班,創辦民辦高等信息學校,推動“公管民辦”開放教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95年底,辦學機構達到310多個,信息類專科生達到3萬多人。正是在鄧小平“普及”與“提高”辯証結合的教育原則指導之下,我國信息化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逐步得以提升和發展,成為我國信息化建設的有力保障。(據《光明日報》)

  

(責編:趙亮、李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