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稿件

新時代學習工作室

習近平關於改革開放論述中的這些用典,意義非凡!【2】

2018年12月12日08:0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談改革開放方法論:蹄疾步穩

■ 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

——1990年3月,《從政雜談》,《擺脫貧困》第39頁

■ 原典

穆公曰:“誠如先生之言,遂可以霸天下乎?”蹇叔對曰:“未也。夫霸天下者有三戒:毋貪,毋忿,毋急。貪則多失,忿則多難,急則多蹶。夫審大小而圖之,烏用貪?衡彼己而施之,烏用忿?酌緩急而布之,烏用急?君能戒此三者,於霸也近矣。”穆公曰:“善哉言乎!請為寡人酌今日之緩急。”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六回》

■ 釋義

“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這兩句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要權衡大事小事、急事緩事,抓大事不放,抓急事先辦。“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為后人補句而成,對仗工整,意思互補。就是說,要溝通上下左右,做到上情下達、內外有別,使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改革越深入,就越面臨重重險阻、種種挑戰,何以劈波斬浪、乘風而行?習近平反復強調,“既敢於出招又善於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這是全面深化改革應該始終堅持的方法論。權衡大小急緩,才能分清主次﹔做到上情下達、內外有別,才能有條不紊。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每個領域的改革都與其他領域的改革相關聯,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子落而全盤活,單兵突進、孤軍深入就會顧此失彼。因此,既要有敢闖敢試、激流勇進的精神,也要有穩扎穩打、謀定后動的狀態﹔既要有隻爭朝夕、銳意進取的擔當,也要有審時度勢、靜水深流的功夫。該前期試點的不要倉促推開,該深入研究的不要急於求成,該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要超前推進,否則就會失去章法、打亂節奏,甚至出現大的顛簸。把握好重大改革的次序,優先推進基礎性改革,立治有體,施治有序,才能做到“蹄疾而步穩”。

■ 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

“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要做好承受改革壓力和改革代價的思想准備,對黨和人民事業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對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有利的,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改,這才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

——2014年2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 原典

黃酋書,昨鑒川公亦曾抄寄本兵。此酋貪縱寡謀,終當歸吾羈紲。觀其書詞,已非昔時之倔強,可用其幾而制之。……但願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況今時則易然耳。

——(明)張居正《答宣大巡撫吳環洲策黃酋》

■ 釋義

這是張居正寫給宣大巡撫吳環洲的一封信。信中提到的黃酋,是蒙古俺答汗之子黃台吉。這封信事涉明朝北部邊防,故張居正告誡:“但願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希望對方審時度勢,凡事深思熟慮后再付諸行動,如此天下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在談到改革時,習近平特別強調胸有謀略、動有章法,要打破不合時宜的思維定勢。思維定勢的形成,或是由於個人立場、地位、利益,或是由於工作格局、權限、機制。習近平還經常強調,形勢是會發展變化的,我們的工作需要不斷適應新的要求。如果用老辦法來解決新問題,難免會碰釘子。形勢變化了,任務升級了,如果還是完全順著既有的思維定勢來行事,可能就覺得不需要改革,或者不積極去推動改革,就可能誤事。所謂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正是說要破除妨礙改革發展的思維定勢。正如習近平一再強調的,解放思想是“總開關”。隻有堅持這條一以貫之的思想路線,才能摸清利益固化的症結,找准突破問題的方向,推動改革繼續前行。

■ 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

——2014年2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 原典

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淨,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淨,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第二》

■ 釋義

《貞觀政要》是“貞觀之治”的翔實記錄,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與身邊大臣的論政對話,對后世頗具啟示意義。

在上面這段對話中,唐太宗分析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他對侍臣說,當年隋朝剛平定京師時,宮中盡是美女、珍玩。但隋煬帝還是不滿足,橫征暴斂搜求不止,再加上東征西討,窮兵黷武,使得百姓不堪忍受,於是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唐太宗表示要引以為戒,並闡述了自己的治國之道:“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他認為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隻要樹根穩固不動搖,就能枝繁葉茂。正是由於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借鑒了老子的治國之道,採取了一系列緩解社會矛盾的措施,才開創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貞觀之治”。

治國理政,什麼是根本?習近平的回答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今天中國走的發展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恰如習近平在不同場合數次強調的,今天的中國,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根本不動搖,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方面的改革就能不斷推進,發展就能不斷前行。

■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歷史使命越光榮,奮斗目標越宏偉,執政環境越復雜,我們就越要增強憂患意識,越要從嚴治黨,做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使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2014年10月,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 原典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 釋義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意思是: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國理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化解於無形。在這段話裡,老子告誡人們,要在事故發生之前採取措施,做到見微知著,防微杜漸。

習近平引用這句話,就是要強調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處理問題中要學會“下先手棋”。鄧小平在改革之初就指出,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並不比不發展時少。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千帆競發、百舸爭流,需要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改革前行的每一步,都面臨著險象環生,都遭遇著暗流涌動,也必然會遇到更多新情況、新問題。如果不能在問題才現苗頭時就解決問題,在機會剛顯崢嶸時就抓住機會,就會“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貽誤解決問題、破解難題、推進改革的最佳時機,不僅會造成惡劣影響,更會付出更多時間成本。因此,執政用權、推進改革,就應該洞幽燭微、明察秋毫,對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了然於胸,早做應對,才能避免將問題和矛盾由小拖大、由大拖炸。這是提升政治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楊亞瀾、姚茜)
相關專題
· 學習路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