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重慶各項事業百廢待興,需要建設的項目很多,資金缺口很大,在財力物力都相當困難的情況下,鄧小平在西南軍政委員會的一次會議上,親自提出了修建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建議。他說,重慶是西南地區的首府,又是工業城市,有著宏大的工人階級隊伍,應該有一座具有一定規模和文化設施齊備、環境優美的文化宮,來滿足廣大勞動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現在重慶解放了,勞動人民翻身作了主人,打上了“肉牙祭”,但這還不夠,還要讓重慶人民打上“文化牙祭”。
根據鄧小平的指示,中共重慶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很快制定出修建勞動人民文化宮的計劃,並專門成立了修建委員會。鄧小平出面點將,讓當時的重慶市委第一書記兼市長曹荻秋擔任修建委員會的主任。曹荻秋欣然受命,並在關於修建文化宮的文件上批示指出:文化宮的修建,是全市勞動人民的一件大喜事,是全市工人階級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勝利成果。
1951年7月1日,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正式開工奠基。在整個文化宮修建過程中,鄧小平多次審查工程圖樣和工程模型,並幾次到工地上視察工程進展情況。文化宮地處城市中心地帶,佔地120畝,從選址到設計,從活動設施到園林綠化的具體分布,都凝聚著鄧小平的無數心血。在修建過程中,他特別強調:要多聽聽人民的意見,要走群眾路線,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大力發揮工人階級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1952年5月1日,鄧小平再次來到文化宮施工現場了解工程的進展情況,陪同前來的曹荻秋市長邀請他為文化宮題寫宮名,鄧小平愉快地答應了。他回到駐地后,反反復復書寫宮名字樣,總共寫了36個字,他一個字一個字地仔細比較,用毛筆在36個字中圈出了17個字,最后從17個字中又精選出自己滿意的10個字,派人給修建委員會送去。
1952年8月5日,文化宮舉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禮,鄧小平精心書寫的“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10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凸現在文化宮弧形大門的上部,直到現在仍光彩奪目。(艾新全)
(摘自《世紀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