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96)

2018年10月09日08:44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在方針問題、認識問題解決之后,還要解決體制問題(2)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帶動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是本世紀中葉以來世界經濟發展最突出的特點。20世紀以前,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關系,往往是生產實際的需要刺激了技術的發展,是按照生產→技術→科學的順序發展的,生產和技術的實踐為科學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生產、技術、科學的相互關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科學理論不僅走在技術和生產前面,而且為技術和生產的發展開辟了各種可能的途徑,形成了科學→技術→生產的發展順序。正如鄧小平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所說:“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許多新的生產工具,新的工藝,首先在科學實驗室裡被創造出來。一系列新興的工業,如高分子合成工業、原子能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半導體工業、宇航工業、激光工業等,都是建立在新興科學基礎上的。大量的歷史事實已經說明:理論研究一旦獲得重大突破,遲早會給生產和技術帶來極其巨大的進步。”

現代科學技術所達到的成就和它所展示的前景,越來越顯示出它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巨大力量。人們也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科學技術決定和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和規模,關系這個國家社會和經濟能否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關系人民生活水平能否不斷提高和改善。

現代科學技術的本質特征,在於它越來越迅速地轉變為直接的生產力,經濟和科技的結合更加緊密。作為發展生產力的整體,科技和經濟是密不可分的,隻有它們的有機結合,才會促進經濟的高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全黨和全社會對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全國人民的科技意識大大增強了。在解決了對科學技術重要性的認識和確立了發展科技的戰略方針的基礎上,鄧小平又明確提出:“在方針問題、認識問題解決之后,還要解決體制問題。”我國以往的科技體制,在其建立之初還是基本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並在一定時間內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那種高度集中統一的科技體制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日益暴露出嚴重的弊端,其中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現就是科技與經濟的嚴重脫節。當然,這種科技體制是同我國以往那種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缺少活力的經濟體制相伴而行的,所存在的這些弊端,也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必然反映。它不利於科學技術工作面向經濟建設,不利於科學技術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束縛了科學技術人員的智慧和創造才能的發揮,使科學技術的發展難以適應客觀形勢的需要。

繼1984年黨中央作出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之后,隨即開始了科技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的部署。1985年,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改革科技體制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的講話中指出:“經濟體制,科技體制,這兩方面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新的經濟體制,應該是有利於技術進步的體制。新的科技體制,應該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體制。雙管齊下,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有可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

在鄧小平這個思想指導下,經過不斷實踐和探索,我們逐漸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標。通過改革,要形成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結合,研究開發與生產相結合的機制,推動科研院所面向市場,面向社會,同時大力推進企業形成技術創新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以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科技、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新型科技、教育體制。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在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戰略方針的指引下,不斷向縱深發展。

20世紀90年代,黨中央又提出了“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科技體制改革方針,既要穩定和保証重大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和科技攻關任務,使之持續發展,又要調動大批科技力量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推動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要建立科研、開發、市場緊密結合的機制,提高開發創新能力,並進一步優化科研組機構,合理分流人才。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按照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指導方針,不斷優化配置和利用現有教育資源,探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辦學機制和模式。鄧小平認為,教育體制改革的目的,歸根到底就是要出人才、出成果。他反復強調,經濟是核心,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三者必須一起抓。經濟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使我國消滅貧窮、走向富強,消滅落后、走向現代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作為科學技術載體的知識分子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問題,培養和造就宏大的知識分子隊伍的問題,是關系國家的盛衰、民族的強弱、現代化建設成敗的大問題。鄧小平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求實精神,澄清了長期以來封建思想和“左”的思想影響下在黨內和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錯誤認識,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思想觀點。

十年動亂期間,“知識越多越反動”,廣大知識分子被戴上了“反動學術權威”和“臭老九”的帽子。粉碎“四人幫”后,鄧小平首先考慮的,就是對知識分子的正確評價問題,要把廣大知識分子解放出來,讓他們為現代化建設起骨干作用。1977年5月24日,他在與中央兩位同志談話時說:“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反對不尊重知識分子的錯誤思想。不論腦力勞動,體力勞動,都是勞動。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也是勞動者。”他指出,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同年8月8日和9月19日,在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同教育部負責同志的談話中,他沖破禁區,推翻了壓在廣大知識分子頭上的“兩個估計”。他明確指出,建國后十七年中,我們培養的絕大多數知識分子,是自覺自願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在黨的領導下,他們辛勤勞動,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我們要尊重知識分子的勞動,尊重人才。他提出,知識分子的名譽要恢復,待遇要提高。除了精神上的鼓勵,還要採取其他一些鼓勵措施,包括改善他們的物質待遇。要珍視勞動,珍視人才。他語重心長地說,人才難得呀!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他提出:科學技術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那麼,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人是不是勞動者呢?在講話中,他從理論與實踐上充分論証了我國的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是我們工人階級自己的“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隊伍。這幾個講話,成為當時我國思想解放的先導。

要真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就必須努力建設宏大的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知識分子隊伍,要把這個問題提高到國家戰略的位置去認識。鄧小平提出的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步驟和戰略目標,其根據之一,就在於這段時間內,我們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各類人才。他指出,我們要在努力提高現有科學技術隊伍的水平、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的同時,大力培養新的技術人才。他要求各級黨政領導部門和領導干部,做好人才的培養、選拔、使用和管理工作,真正發揮我國人才的巨大優勢,以保証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高屹)

(未完待續)

(責編:趙亮、李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