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89)

2018年09月06日10:00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注重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為今后長時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打下基礎(2)

現在,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我國在人均資源有限、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生態環境的壓力也不斷增大。鄧小平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問題。他是我國全民義務植樹的倡導者,並親自帶頭參加義務植樹活動。1981年的夏天,長江、黃河上游發生了特大洪峰,我國一些地區遭受了嚴重的水災,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9月,鄧小平找到萬裡同志說,最近的洪災涉及林業,涉及木材的過量採伐。他向中央書記處提出建議:中國的林業要上去,不採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是否可以規定每年每人都要種幾棵樹,比如種三棵或者五棵樹,要包栽包活,多者受獎,無故不履行此項義務者受罰。國家在苗木方面予以支持。中央書記處認真討論了鄧小平關於植樹造林的談話精神和建議,並由國務院提出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決議》(草案)。這年12月,全國人大五屆四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這個決議,從而在法律上規定了每個公民植樹的義務。1982年11月,鄧小平為全軍植樹造林總結經驗表彰先進大會題詞: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同年12月,他又在林業部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情況的報告上批示:這件事,要堅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實。為了保証實效,應有切實可行的檢查和獎勵制度。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億萬人民的生存環境。對此,鄧小平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關注。1982年11月,他在會見參加中美能源、自然資源和環境會議的外國朋友時說:我們准備堅持植樹造林,堅持二十年五十年。今后才算是認真開始,以前這個事情耽誤了。特別是在我國西北,黃土高原連草都不長,水土流失。所以叫“黃”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們計劃在那個地方先種上草后種樹,把黃土高原變成草原和牧區,人們就會富裕起來,生態環境也會發生很好的變化。1983年的植樹節,他在參加北京十三陵水庫中直機關綠化基地植樹活動時說: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堅持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二十年,堅持一百年,堅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干下去。作為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主持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同時,還要求軍隊積極支持地方建設,參加植樹造林活動。1981年8月,他在視察西北地區時,看到茫茫戈壁的荒涼景象,心中非常感嘆,隨即向陪同的蘭州軍區政委肖華提出,蘭州軍區部隊要在西北地區種草種樹上多做些工作。回到北京后不久,他又向全軍發出指示:軍隊在植樹造林中,要積極地多做工作,除搞好營區植樹造林外,營區外10公裡范圍內,要與地方共同協商搞好植樹造林。1982年底,他又找即將赴任的蘭州軍區司令員鄭維山談話,要求蘭州軍區制定一個支援地方建設的規劃,下決心拿出20年時間,協助地方搞好西北高原的綠化工作,改變西北自然面貌,為子孫后代造福。1990年12月,鄧小平在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自然環境保護很重要。

我們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在致力於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注重控制環境污染和改善生態環境。1992年6月,在聯合國召開的“環境與發展”的全世界首腦會議上,我國與其他與會國一致承諾,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1993年3月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和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確定,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要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黨的十五大規劃了新的跨世紀宏偉藍圖,再次確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所以,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加強環境、生態、資源保護。要選擇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結構和消費方式,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克服各種浪費現象。要綜合利用資源,搞好污染治理。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是造福后代、澤及子孫的大事,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

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

在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候,許多國內外人士不禁要問,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究竟是什麼概念?對此,鄧小平作了明確的回答: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確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本來就是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兩大根本任務之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不久,我們黨就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的葉劍英在慶祝建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風尚,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在差不多同一時間,鄧小平也有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論述。1979年10月30日,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的祝詞中,鄧小平說:“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他要求文藝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新聞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關同志相互合作,為提高整個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為建設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積極的貢獻。

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主要討論經濟形勢和經濟調整工作。由於鄧小平的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問題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25日,鄧小平在題為《貫徹調整方針,保証安定團結》的講話中說:“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等等。”他指出:沒有這種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麼能建設社會主義?

1981年1月12日,鄧小平會見了日本參議院議長德永正利一行。當德永提到日本的物質發展上去了,但人的道德觀念落后了時,鄧小平說:我們也有這個問題。“文化大革命”帶來的精神上的問題很多,所以搞現代化,要增加精神文明的內容。他還說:沒有好的道德觀念和社會風氣,即使現代化建設起來了,也不好,富起來了也不好。(高屹)

(未完待續)

(責編:趙亮、李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