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其中一個重要思想就是把制度建設同改革相統一,強調通過改革推動和創新制度建設,不斷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他堅信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對社會主義制度充滿自信。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每當重大歷史關口,他都能做到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反對錯誤思潮,旗幟鮮明地表達對社會主義前途的堅定態度和信心,為中國的發展指明方向。同時,他也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通過改革革除弊病。
堅定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前提
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奮斗的結果,也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能否始終充滿信心,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是關乎黨、國家和人民前途命運的大問題。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過程中,鄧小平高度重視這個問題。
鄧小平在共產主義的旗幟下戰斗、工作了70多年。戰爭年代他參與了黨為建立新中國的浴血奮戰,新中國成立后又投身社會主義制度的創立和鞏固。他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著透徹的認識,對社會主義制度充滿自信。他說:“我們為社會主義奮斗,不但是因為社會主義有條件比資本主義更快地發展生產力,而且因為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他對我們的制度優勢的方方面面做過大量闡釋。
鄧小平帶領我們黨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同時從現實情況出發,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遭遇各種干擾和沖擊,特別是丑化、否定社會主義的思想暗潮從未停止。但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風浪,鄧小平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不斷排除干擾,直面沖擊,堅持“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更不能丟掉我們制度的優越性”,表現出堅如磐石的定力。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大幕剛剛拉開,廣大干部群眾從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中解脫出來,思想漸趨活躍。但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一些錯誤思潮。在反思和討論歷史錯誤的過程中,有人對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產生了懷疑和悲觀失望情緒。鄧小平及時指出,這種思想是完全錯誤的,一定要大力糾正,徹底駁倒。為此,他明確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並把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列為四項基本原則第一條。他還說,盡管這個制度還不完善,但“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上世紀80年代,西方多種政治、社會、文化思潮利用我國改革開放全面推進這一時機,不斷涌入並侵襲人們的思想。一些人,包括一些黨員干部和理論工作者,開始迷失方向,喪失立場,盲目崇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所謂“民主”“自由”,否定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道路,導致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一度泛濫。對此,鄧小平旗幟鮮明地表示反對。他從總結中國近代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對中國為什麼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作出深刻分析。他認為,“中國根據自己的經驗,不可能走資本主義道路”,“隻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擺脫貧窮的問題”。他堅定地提出:“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持,特別是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那是不能動搖的。”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每當重要歷史關口,每當出現對社會主義的模糊甚至錯誤認識,妨礙人們對未來作出正確判斷和選擇的時候,鄧小平總是勇立船頭,旗幟鮮明地表達對社會主義前途的堅定態度和信心,為中國的發展指明方向。在改革開放的航程中,我們黨成功應對各種思潮侵襲和挑戰,堅定制度自信,任憑風吹浪打。得益於此,中國這艘巨輪,始終平穩地行駛在社會主義的正確航道上。
改革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動力
堅定制度自信,絕不是說我們的制度已經盡善盡美。鄧小平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的同時,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制度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他洞察到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弊端。對此,他毫不掩飾和回避。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鄧小平從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全局視野和長遠利益出發,深刻反思和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實事求是,正視黨和國家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端,大膽觸動我國政治、經濟制度問題上長期形成的禁區。鄧小平毫不諱言地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
鄧小平在指出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病和問題后,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思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確立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
1978年10月,鄧小平就提出:“各個經濟戰線不僅需要進行技術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進行制度上、組織上的重大改革。”在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向全黨大聲疾呼,“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在鄧小平的指導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黨的十
一屆三中全會后,圍繞制度建設的改革隨即全面展開。
由於當時有些人受到“左”的思想影響,對改革這個新生事物不理解、不接受。比如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吸收外國資金技術等,與傳統理論和觀念大相徑庭。有人擔心這會沖擊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因此隻有從理論上破題,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才能夠澄清種種疑慮、困惑和誤解,把人們從舊的思想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今天我們回顧改革的歷程,可總結的經驗很多。從制度的角度看,鄧小平對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的關系,制度和方法之間的關系處理上的理論突破,對改革沖出傳統觀念藩籬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於廓清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的關系。社會主義制度包括根本層面與基本層面的制度,也包括具體層面的制度。鄧小平明確把這兩個層面的制度加以區分。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必須長期堅持﹔具體制度,必須不斷改革。他認為,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具有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同時指出:“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如不認真改革,就很難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們就要嚴重地脫離廣大群眾。”
關於廓清制度和方法之間的關系。鄧小平從理論上沖破了以往固化的思維,明確界定了制度屬性,把原來認為是屬於制度范疇的方法之類的東西剝離出去,也就是把制度和方法加以區分。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制度不等於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社會主義根本制度是好的,問題出在採取的建設模式和具體做法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甚至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把計劃和市場看作手段和方法。他說:“市場經濟不能說只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就從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場經濟看作是屬於資本主義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黨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奠定了理論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是在改革的淬煉鍛造中不斷成形、完善,既堅持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價值,又依據我國國情和發展水平賦予了社會主義制度新形態。它適應了當代中國的客觀實際,克服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日益彰顯出獨特優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等不斷完善,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具體制度和體制也得以不斷建立健全。這些獨特優勢,無疑大大堅定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制度自信,讓全社會煥發出極大的活力和創造力。這是中國能夠快速走進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秘訣。
(摘自《黨的文獻》 姜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