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重在實踐

——學習《鄧小平文選》之感悟 

2018年08月08日09:12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從《鄧小平文選》一至三卷等公開發表的著作看,鄧小平理論的特色可以概括為四個字:重在實踐。

從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和人生經歷看,他是個出生入死的實踐家

少年時期,為覓真理,小平同志遠渡重洋勤工儉學,在實踐中增長知識才干。回國之后,從“百色起義”到蘇區工作,從紅軍時期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無不與“實踐”兩字緊緊相連。鄧小平同志是個膽略過人的“反對派”,這與他積極實踐實事求是的秉性風格有關。他一再宣稱“我是實事求是派”,我就是“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正是有這種敢於從實踐中求實的精神,在中央蘇區抵制“左”傾領導時,他被打成“毛派”﹔十年“內亂”時,他是“文化大革命”的反對派﹔在對“兩個凡是”問題上,他是否定派﹔在面對僵化體制上,他是改革開放派﹔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上,他始終堅定不移,牢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些獨特的個性,充滿著敢為人先的實踐風採。

回顧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重溫《鄧小平文選》,可以說,鄧小平理論是他實踐經驗的總結與升華,字裡行間滲透著的是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實踐的血汗,是全中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從“撥亂反正”,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看,鄧小平理論最鮮明的特色還是實踐

結束“文化大革命”,確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把中國的經濟從“崩潰的邊沿”拉回來,進而解放思想,大膽實踐,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鄧小平同志成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的神來之筆。為殺出一條血路,鄧小平反復強調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不少學者認為,1978年開展的真理標准大討論,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次討論實際上為鄧小平理論的誕生提供了哲學前提。

在此前提下,一場全方位的改革開放實踐開始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圍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鄧小平同志以改革實踐家的博大胸懷,在中國這塊版圖上書寫著新的篇章。農村一系列改革的成功,使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得到了溫飽和實惠。農穩政通,政通人和。之后陸續出台的一系列大膽舉措,改革了政體,搞活了經濟,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使中國各條戰線的工作在與國際接軌的實踐中充滿著生機與活力。黨的十三大,著力論述了“生產力標准”,使之成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人們討論的新熱點、思想解放的新起點、各種科學理論觀點的核心問題。

鄧小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實踐中,面對新的歷史條件,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標准的思想,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關於“社會主義隻有使生產力發展,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准。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等論述。又比如,在改革實踐進程中,每每遇到各種錯誤思潮和阻力,他就重申這個標准、強調這個標准,要求全黨同志在改革過程中緊緊把握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作為檢驗一切改革得失成敗的最主要標准。從“實踐標准”到“生產力標准”,是鄧小平理論在正確的哲學前提下,通過積極實踐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環節。

如果說“實踐標准”隻解決了人們認識論范疇上的一些偏差,那麼,“生產力標准”則在更高的層次上統一了人們的思想,協調了認識論與歷史觀兩個領域的敏感關系,揭示了當代中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一條根本規律。同時,“生產力標准”對“實踐標准”具有一種導向作用,兩者用於檢驗的對象不同,這是鄧小平理論在改革實踐中的一次大的飛躍。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開放的擴大,各種理論偏差和迷惑困擾著中國,姓“社”姓“資”等爭論,在搞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成為熱點。1992年春,鄧小平在南方視察時,以理論家的簡潔和實踐家的膽識,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黨的十四大將“三個有利於標准”表述為“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標准”。這個標准,與“實踐標准”和“生產力標准”是一致的,是前兩個標准的深化和發展,是實踐標准的具體化。

綜觀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的實踐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形成的最具理論代表性的“三個標准”,可以這麼認為:鄧小平理論的精華,全都蘊含在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積極實踐之中。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的鄧小平理論,源頭是“實踐標准”的討論,核心內容是注重實效尊重實踐的“生產力標准”和“三個是否有利於標准”。

從《鄧小平文選》主要篇目闡述的重要觀點看,鄧小平理論完全建立在尊重實踐的基礎上

在《鄧小平文選》三卷尤其是第三卷中,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就是: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干,在探索實踐中求發展。對此,我們可以從鄧小平許多充滿個性的論斷中領略其精神:

一是家喻戶曉的“貓論”。這一論斷飽含哲理,實事求是,重實際效果而忌花拳繡腿,始終堅持了“實踐標准”。貓之好壞,不看重其毛色個頭,隻看它是否能逮住耗子。何其生動實在!何其鮮明扼要!推而廣之,以貓喻人喻事,情同一理。衡量一個人、一個單位乃至一個國家,好壞的標准不在其說得如何,外形怎樣,關鍵要看“履職”的效果。“貓論”反映出的求真務實精神,是小平同志實事求是作風的體現,也是鄧小平理論的實踐風採。

二是關於“走一步看一步”的戰略。鄧小平指出:“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回顧改革開放的坎坷歷程,無不是在“走一步看一步”,“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敢於“冒”中走過來的。所謂“走一步”,就是在看准目標之后,按照一定的決策、措施大膽實踐﹔所謂“看一步”,就是在慎重地走出一步之后,對這一步的實踐結果進行檢驗,看它進行得怎麼樣,有何經驗教訓。“看一步”即反饋,把原來決策了的行動效果收集起來、分析研究,以便通過調校使下一步走得正、行得實,快步走向預定目標。所謂“走一步看一步”,說到底就是用“實踐標准”來檢驗每一步,讓事實說話,用效果來証明決策的正誤,而不要等到有了全面成果后再去回頭看。由此可見,“走一步看一步”的六字方略,充滿著實踐標准的哲理,是小平同志為適應瞬息萬變的改革開放新形勢而在思維方式上作出的重大突破,有著鮮明的思想解放意義,是鄧小平理論中鮮活實踐色彩的一個形象表述。

三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創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立后,路該怎麼走、河將怎麼過?這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唯一的辦法是在實踐中摸索前進,用小平的話來講,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如果說“走一步看一步”是在決策目標明確的前提下解決如何走好的問題,屬常規實踐的話,那麼,“摸著石頭過河”則純屬試驗性探索,是面對全新課題所採取的辦法,屬非常規實踐,適用於沒有先例的實踐。后者比前者的風險更大、難度更高。小平同志注重實踐,力戒空談,指出:“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通過“干”這一具體實踐,明辨是非,評判得失,爭取時間。可以說,“摸著石頭過河”是我國新時期的一種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是鄧小平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深刻運用,是充滿實踐哲理的睿智創舉。

四是“敢闖敢冒,大膽試驗”的思想。小平同志是思想解放的先驅,“敢闖敢冒,大膽試驗”是他主持全面工作后的重要指導思想。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許多篇目中都有角度不同但精神一致的闡釋。其精神實質是:敢闖敢冒勇於試驗,首先要解放思想,沖破思維定式的束縛,更新思想觀念,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態。這就要求人們要有敢闖的主體精神,要有一股子氣、勁,要有敢冒險、敢為人先的氣魄。實踐出真知,而在實踐中如果沒有先走一步的勇氣,主體精神狀態上沒有膽略,不敢闖,人雲亦雲,墨守成規,就永遠殺不出一條血路,創造不出新的東西來。

敢闖敢冒勇於試驗一定要“看得准”。要把解放思想大膽實踐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不能瞎想蠻干,不能重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老路。敢闖的前提是要思考與摸索,堅持實事求是,力求“看得准”。隻有看准之后,才能甩開膀子大膽干,通過實踐結果驗証看得准不准。(葉炳昌)

(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

(責編:趙亮、李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