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73)

2018年08月02日08:44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高屹

  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在中國經濟特區孕育、誕生以及走過的蹣跚、坎坷而又堅定、奮進的道路上,烙刻著鄧小平這位世紀偉人深邃關切的目光,高瞻遠矚的睿智和穩實的腳印。

  1992年1月19日上午9時,鄧小平南行的列車緩緩駛進了深圳車站,等候在這裡的省、市領導快步迎了上去。88歲高齡的鄧小平,神採奕奕地走出了車門。在時隔8年之后,他又一次踏上處在改革開放前沿的這塊熱土,想親眼考察一下特區建設試驗的成果,驗証一下改革開放的決策是否正確。

  “我們非常想念您!”這是鄧小平到深圳后聽到的第一句話。廣東省委書記謝非表達了廣東人

  民的心聲。“我們全市人民歡迎您的光臨!”“深圳人民盼望您來已經盼了8年了!”深圳市的領導說出了深圳特區人民的願望。特區人民想念鄧小平,鄧小平也在心裡惦記著特區人民和特區建設。剛剛踏上這片熱土,他不顧旅途勞頓,在下榻處稍事休息后即提出要到處走走。他說:“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處去看看。”

  汽車在深圳街道緩緩行駛,小平同志看到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熱鬧繁榮的市場經濟、熙熙攘攘的人群、縱橫交錯的寬闊公路替代了昔日的低矮房舍、水田魚塘、靜僻裡市、羊腸小道時,十分高興地同陪同人員侃侃而談。他說: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在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作出了響亮的回答:特區姓“社”不姓“資”!

  中國的經濟特區,是在鄧小平的關懷和指導下創辦和發展起來的,特區的成長,傾注著他的心血,寄托著他的期望。

  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會議期間,鄧小平在聽取廣東省委主要負責同志習仲勛、楊尚昆的工作匯報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建議:廣東臨近港澳,可以發揮這一優勢,在對外開放上做點文章。

  談起這一問題,三位老人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他們曾經戰斗過的那塊陝甘寧邊區的首府——延安。當他們走出那個神秘的寶塔山,離開那條母乳似的延河水,大步挺進古都北京,當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他們都曾發誓要讓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解放了幾十年,老邊區依舊落后,甚至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這怎能不令他們感慨萬分呢。

  不能再讓人民這樣生活下去了,不能再讓人民失望。鄧小平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讓人民真正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他想

  到了與廣東隔河相望的港澳,何不像港澳一樣開放市場,引進外資,“借雞下蛋”呢?過去的延安,不就是以星星之火,發展到燎原之勢嗎?想到這裡,他突然對習仲勛、楊尚昆等人說道:“你們上午的那個匯報不錯嘛,在你們廣東劃出一塊地方來,也搞一個特區,怎麼樣?”

  他說:“辦一個特區。過去陝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7月15日,黨中央和國務院批轉了廣東、福建兩省報告,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出口特區”,中央對特區採取“特殊政策,靈活措施”。1980年3月,中央正式將其定名為“經濟特區”,從而使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大膽試驗的階段。

  1980年8月,一批勇於“吃蟹”的創業者,經過一年的艱辛籌建,終於在這幾個中國南部海邊的小鎮,點燃了喜慶的鞭炮,在噼噼啪啪的熱鬧爆竹聲中,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破土誕生了。

  1984年1月24日,距農歷春節還有9天。紫荊在特區的路旁已綻開紫紅色的花朵,象征吉祥喜慶的盆盆金橘擺上了特區人居室的陽台。在深圳特區誕生后第五個春節的這個中午,鄧小平邁著輕快穩健的步伐,踏上了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地帶的這片熱土。

  鄧小平在深圳迎賓館6號樓會議室裡,聽取了深圳市委的工作匯報。

  深圳市的領導站在特區規劃示意圖前,心情激動地介紹著深圳特區的自然狀況,五年來引進外資、基建工程進展的情況。他們說,幾年來特區工農業產值、財政收入增長很快,1982年工業產值為3.6億元,1983年達到7.2億元。

  “那就是一年翻了一番嘍?”鄧小平驚奇地問。

  深圳市委書記回答說:“是翻了一番,比辦特區前的1978年增長了十倍多。”

  鄧小平滿意地點點頭。

  聽完匯報,鄧小平又乘車參觀了剛剛竣工開業的國際商業大廈,俯瞰著正在建設中的羅湖新城區。他的面前,矗立著已經建成和正在施工的60多幢18層以上的高樓群。他的目光移到馬路對面正在施工的國貿大廈,這座后來被譽為“神州第一樓”、高53層的現代化建筑,此時正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升騰,創立了蜚聲中外的“深圳速度”。鄧小平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在深圳河畔的漁民村,一幢幢別墅似的樓房,使他看到了農村發展的希望﹔在深圳中航進出口公司,他看到了現代科技帶來的繁榮﹔在蛇口工業區,他看到了深圳人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和外引內聯的聰明戰略。幾天的實地考察,鄧小平對特區這一新生事物的旺盛生命力有了更直接的感受,更堅定了對外開放的信心。離開深圳到達廣州,他欣然提筆,為深圳特區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証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短短的幾行評語,書寫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對深圳特區人民艱苦創業成就的肯定。

  在珠海、廈門,鄧小平看到了同樣興旺發展的景象。他分別為它們題了詞:“珠海經濟特區好。”“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

  1984年2月中旬,鄧小平結束了對深圳、珠海、廈門三特區的視察,返回北京。24日,他與幾位中央領導同志進行了談話。他說,特區“給我的印象是一片興旺發達”。深圳“蓋房子幾天就是一層,一幢大樓沒有多少天就蓋起來了。那裡的施

  工隊伍還是內地去的,效率高的一個原因是搞了承包制,賞罰分明……他們的口號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說著,他的神色開始嚴肅起來,“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

  他緩了口氣,話題又落到深圳特區上來,“在深圳那裡現在至少有兩件事情可以搞,一個是建核電站,一個是吸引華僑投資辦所大學。”“這樣可以給我們培養一批人才。”

  1984年,深圳尚處於初創、起步階段。有人對它懷疑,有人對它非議。各種困難和阻力,擋在深圳剛剛抬起的腳步前,但深圳和深圳人是幸運的,鄧小平在最關鍵時刻來到了他們面前,毫不猶豫地肯定了他們創業的成就,深圳不再為各種議論的紛擾而忐忑不安,更加大膽地放開手腳,實施借船出海,外引內聯的宏偉計劃。

  作為一個戰略家,鄧小平在肯定特區成就的同時,又及時提醒特區既要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又要小心謹慎,努力開拓新路子。1985年8月1日,北戴河清風習習,送來陣陣涼意。在一幢外表朴素、綠陰掩映的建筑物裡,鄧小平會見了竹入義勝率領的日本公明黨第13次訪華代表團。賓主在友好的氣氛中,熱烈討論了中國經濟特區的問題。鄧小平滿懷信心地向日本朋友介紹說:“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是堅定不移的,但在開放過程中要小心謹慎。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一定要保持謙遜態度。”他在與日本朋友的交談中,再次為特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特區經濟要從內向轉向外向。

  (未完待續)

(責編:李璐穎、高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