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判斷: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
是鄧小平一個富有遠見的判斷,把人民軍隊導向了和平時期的建設航程。
當冷戰的陰霾還籠罩在人們頭上,鄧小平就敏銳地洞察到:世界大戰一時打不起來。
“我們總的判斷是:戰爭的危險還是存在的。但是和平力量的發展超過了戰爭力量,爭取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是可能的。”他告誡全黨全軍,“這個判斷,對我們非常重要”,“沒有這個判斷,一天誠惶誠恐的,怎麼能夠安心地搞建設?不可能安心地搞建設,更不可能搞全面改革,也不可能確定我們建軍的正確原則和方向”。
1985年3月4日,在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團時,鄧小平鮮明地提出了他的著名論斷: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
3個月后的同一天,人民大會堂東大廳。鄧小平伸出的一個指頭,再次驚動世界:中國軍隊減少員額100萬。
以百萬大裁軍為標志,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從此結束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轉到了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
整個國際社會都仿佛感受到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和平與發展,開拓精兵之路的理論勇氣和政治氣魄。它表明,繼全黨工作中心實行轉移之后,這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隊開始了面向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轉變。
也是從那一時期開始,三軍統帥發出的號令久久響徹三軍軍營:在大局下行動!
“現在需要的是全國黨政軍民一心一意地服從國家建設這個大局,照顧這個大局。這個問題,我們軍隊有自己的責任,不能妨礙這個大局,要緊密地配合這個大局,而且要在這個大局下面行動。”
開放軍事設施、國防工業軍轉民、支援國家重點建設……僅1985年,就有100多個軍用機場、碼頭開始軍民合用,上萬項軍工技術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這位為民族獨立征戰了數十年的革命家深知,和平與發展上升為時代主題,並不意味著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談到經濟建設成為一切工作的中心,國家安全應置於什麼樣的位置時,鄧小平一語破的:“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
他反復強調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辯証關系:在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中,國防現代化離不開工業、農業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離開這三化,就談不上國防現代化﹔同樣,這三化也離不開國防現代化,如果不搞國防現代化,那豈不是三個現代化了?
和平與發展——透過紛繁復雜的世界風雲,鄧小平深刻洞悉的這一時代主題,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事實上,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關於軍隊建設的一系列思想,正是建立在對時代主題正確判斷基礎上的。
也正是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大趨勢,人民軍隊的各項建設和改革由此進入新的天地。
一個目標:
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建設一支什麼樣的軍隊和怎樣建設軍隊,一直是鄧小平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
1981年3月,鄧小平毅然決定,舉行一場大規模的軍事演習。
聽取總參謀部負責同志匯報時,鄧小平叮囑:我們好久沒有打仗了,要搞合成軍,天上、地上都要有,通過訓練提高部隊的實戰水平。
當年秋,一場氣吞山河的大演習拉開了帷幕。這是人民解放軍按現代戰爭要求組織的一次諸軍兵種合成軍事演習,也是對鄧小平1977年提出“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之后軍隊訓練成果的一次綜合性檢驗。
演習結束,在當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登上敞篷汽車檢閱三軍參演部隊。就在那次講話中,他對新時期軍隊建設的總目標作出高度概括: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
從百色起義開始,經歷了人民軍隊成長壯大漫長歷程的鄧小平,對軍隊的革命化建設、尤其是對黨對軍隊絕對領導這一根本原則,有著非同尋常的感受。
1975年,重新回到領導崗位的鄧小平第一次對軍隊講話開篇就說:“我們這個軍隊有好傳統。從井岡山起,毛澤東同志就為我軍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樹立了非常好的作風。我們這個軍隊是黨指揮槍,不是槍指揮黨。”1989年11月鄧小平離開軍委主席崗位之際,向全軍指戰員提出的殷切期望,依然是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國家、忠於社會主義。他說:“我確信,我們的軍隊能夠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性質。這個性質是,黨的軍隊,人民的軍隊,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
把槍杆子牢牢掌握在忠於黨、忠於人民的人手裡,是確保人民軍隊性質的關鍵。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方針和德才兼備的標准,1985年,由鄧小平親自主持的調整,使全軍各大單位領導班子平均年齡由64.9歲下降到56.7歲。翌年12月25日,在會見參加軍委擴大會議的軍以上干部時,望著精簡整編后進入領導層的一批年輕將領,鄧小平由衷高興:“看來,我們部隊領導干部真是年輕了。”
作為一位放眼世界的戰略家,鄧小平始終把現代化建設放在我軍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他多次強調,謀劃軍隊建設全局,“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要解決現代化問題”。
鄧小平深知,未來戰場上的較量,最根本的是人的素質的較量。在他的關心下,100多所軍隊院校得以恢復,我軍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步入了從未有過的快車道。
與革命化和現代化一樣,正規化同樣被鄧小平置於軍隊建設的重要位置。他強調,軍隊的現代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加強正規化建設﹔軍隊建設的所有領域、所有方面,都要建立制度,制定法規,納入法制軌道。1981年9月,鄧小平在審定檢閱華北演習部隊的講話稿時,專門在原稿的“現代化”后面,加上了“正規化”三個字……
一條道路: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1978年5月13日,鄧小平同總參謀部領導談話時,針對“文化大革命”對軍隊建設的破壞,曾形象地指出:“我們軍隊的狀況,還是1975年講的,就是三種狀況:軟、懶、散﹔五個字:腫、散、驕、奢、惰。”他語重心長地說:“這麼龐大的指揮機構,指揮戰爭是要打敗仗的。”
以“消腫”為突破口,鄧小平大刀闊斧地裁減軍隊員額,由此推進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1980年至1981年,裁並了各級機關重疊機構,撤消了省軍區獨立師,部分野戰軍步兵師改為簡編師。
1982年至1983年,將軍委炮兵、裝甲兵、工程兵機關改為總參下轄的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軍區直屬的炮兵、坦克和野戰工兵部隊,大部劃歸陸軍軍建制﹔將鐵道兵並入鐵道部﹔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到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所駐省、自治區、直轄市。
1985年,中央軍委所屬總部機關人員精簡近一半﹔11個大軍區精簡合並成7個﹔全軍減少軍級以上單位30多個。
三次精簡整編,人民解放軍兵員總額從1975年前高峰時的611萬,減到1985年的300萬。
如此大規模的裁軍,會不會削弱軍隊的戰斗力?鄧小平慨然作答:“即使戰爭要爆發,我們也要消腫。腫,就是表現我們指導戰爭的能力不高。”他反問道:“虛胖子能打仗?”
魄力,來自對戰爭與和平的清醒認識,來自對軍隊現代化建設趨勢的准確把握。
鄧小平指出,我軍過去“隻講數量,不講質量。現在改變了,講質量,講真正的戰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頂用的”。
人們注意到,在中國大裁軍的舞台上,上演的並非簡單的大裁員,而是戰略性結構大調整。與幾次裁軍相同步,陸軍航空兵部隊、海軍艦載機部隊、電子對抗部隊等新兵種,以及預備役部隊相繼成立﹔隨著集團軍的組建,陸軍中特種兵比例超過了步兵。
1987年,中央軍委明確提出,部隊訓練要以合同戰役戰術訓練為中心。1988年,鄧小平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強調,必須把提高戰斗力作為軍隊改革和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檢驗各項工作的根本標准。
從人員素質的歷史性飛躍,到編制構成的精干高效﹔從常規武器的長足發展,到國防尖端技術的重大突破,在鄧小平主持軍委工作的日子裡,與共和國同步發展的人民軍隊,朝著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鄧小平說過:“改革是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他領導人民軍隊推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無一不是為了這樣一個目標——提高戰斗力。
改革,改變了國家的命運。改革,振興了人民軍隊。 (黃國柱 賈永 曹智)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