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驗証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
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起,外國人發現,中國久已關閉的大門,由鄧小平開啟了,舉世震驚。
中國的對外開放,是歷史和現實的一種必然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圍內悄然興起。這是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科學技術革命,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使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高層次的突破,使得國際的聯系和分工進一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世界經濟日益呈現出一種“統一的經濟整體”的發展態勢。科技革命所釋放出來的巨大生產力,進一步突破了民族和國家的界限,社會生產日趨國際化。在今天的世界經濟生活中,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世界這個整體。無論國家大小、社會制度如何,要發展本國經濟,提高民族地位,隻有置身於世界經濟發展的總潮流中,創造並積極利用有利的外部條件,向世界開放,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我們中國,曾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書寫過極其光輝燦爛的篇章。然而,在世界近代風起雲涌的歷史中,我們卻衰敗了、落伍了、挨打了。對此,鄧小平深刻地總結了歷史經驗,指出,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他在1984年10月22日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恐怕明朝明成祖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漸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時代,不能說是開放。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閉關自守的苦頭,我們也吃過這個苦頭。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雖曾昭告世界: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各國的政府和人民恢復和發展通商貿易關系。但是,我們當時不具備對外開放應有的國際環境和思想理論准備。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某些國家和集團先后對我國採取了封鎖和壓抑政策,我們自己也在反帝、反修、反對各國反動派的政治口號下拒絕開放我們的國家。當然,我們曾一度對蘇聯、東歐國家開放過,但是到五十年代后期也中斷了。所以,我們是在一種幾乎與外界隔絕的條件下從事建設的,並且取得了一定成就,這也助長了國內的一種忽視學習世界其他國家包括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進行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的思想。我們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原則立場,但是,有時我們走到了極端,甚至出現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那種盲目排外的情況。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建國以后,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難。由於沒有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帶動世界經濟大發展的有利時機,沒有積極引進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給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困難,未能趕上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也正是在這時,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順應和利用了新興的科技革命和國際分工的形勢,實行開放的經濟政策,在國際大市場中積極競爭,又一次拉大了與中國經濟發展的距離。包括一些經濟狀況和科學水平原與中國相近的國家和地區,也抓住科技革命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有利時機,進入了先進的工業國家的行列。
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和沉痛的歷史教訓,作為一位新時代的開創者,鄧小平以其戰略家的敏銳和強烈的歷史責任感,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驗,明確指出:“經驗証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他在1987年4月26日的《社會主義必須擺脫貧窮》中說:“我們過去固守成規,關起門來搞建設,搞了好多年,導致的結果不好。經濟建設也在逐步發展,也搞了一些東西,比如原子彈、氫彈搞成功了,洲際導彈也搞成功了,但總的來說,很長時間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的狀態,人民的生活還是貧困。”“這才迫使我們重新考慮問題。”“鑒於過去的教訓,必須改變閉關自守的狀態,必須調動人民的積極性,這樣才制定了開放和改革的政策。開放是兩個內容,一個對內開放,一個對外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一再告誡全黨,切不要把中國搞成一個封閉式的國家,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必須對外實行開放政策。
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在總結歷史經驗,強調關起門來搞建設不能成功的同時,鄧小平以其偉大戰略者的深邃目光,洞察國際形勢的變化,指出了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任何國家要發展,都不可能僅靠本國的物質條件和技術能力,必須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互通有無。發展中國家要發展,發達國家也要繼續發展,一是要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二是要有廣泛的國際合作基礎。國際經濟交往的增加,世界市場的擴大,既促進了各國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世界和平。據此,鄧小平高瞻遠矚地指出,和平與發展,是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世界和平力量在增長,世界大戰一時打不起來,甚至有可能避免。中國的經濟要發展,要進行現代化建設,就國際環境而言,我們已有了可資利用的外部條件。有了好的外部條件,就要充分利用。鄧小平反復指出,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有了今天這樣的、比過去好得多的國際條件,使我們能夠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吸收外國的資金。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寶貴的機遇。有了這個機遇,就要牢牢地抓住,不要失去,否則中國仍然擺脫不了貧困的局面。(高屹)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