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66)

2018年07月20日08:34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提出:不要再講計劃經濟為主了(2)

經濟體制全面改革的推進,使我國進入了一個新舊體制並存的狀態,市場機制的存在需要它所依據的經濟理論。

1985年10月23日,鄧小平在會見以格隆瓦爾德為團長的美國高級企業家代表團時,再次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

格隆瓦爾德問:這種現象(少數貪污腐化和濫用權力的現象)是否反映了一個潛在的、很難解決的矛盾,即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之間的矛盾?

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証明,在某種意義上說,隻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

鄧小平還指出,解決那些消極現象主要通過兩個手段,一個是教育,一個是法律。要建設社會主義,根本的問題是發展生產力。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出版后,人們從中看到了一篇第一次公開發表的鄧小平文稿《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這是1987年2月6日,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的談話。

在這次談話中,鄧小平開門見山,直接破題:“為什麼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隻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隻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好像一談計劃就是社會主義,這也是不對的,日本就有一個企劃廳嘛,美國也有計劃嘛。我們以前是學蘇聯,搞計劃經濟。后來又講計劃經濟為主,現在不要再講這個了。”

根據鄧小平的談話精神,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強調計劃與市場的作用都是覆蓋全社會的,不再提計劃經濟為主。這說明我們在認識上又向前邁了一步。但對計劃和市場究竟是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當時全黨仍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經濟體制改革,也包括政治體制改革。1986年9月3日,在會見日本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時,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一直非常重視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1980年和1986年,比較集中地闡述了他的政治體制改革思想。作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班人,他在總結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適合中國國情的關於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的理論,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實現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問題。鄧小平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論基礎。

在當今世界,政治體制改革幾乎是一切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勇氣的志士仁人魂牽夢縈的話題,對於改革中的中國來說,則更是萬眾矚目。然而,實踐告訴我們,改革不僅要有激情,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學的態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常常聽到對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於經濟體制改革的詰難,這一方面體現了人們渴求加速政治體制改革進程的迫切心情﹔另一方面也說明政治體制改革確有阻力,確有難度。搞得不好還難免求榮取辱,走入歧途。同時,政治體制改革又是一個相當敏感的問題。真理超越一步就會變成謬誤這句話,用在這裡再恰當不過。

任何政治體制都是以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為背景,牽動著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利益。如果沒有高超的設計水准和卓越的操作能力,必須是剪不斷,理還亂。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個牽動面極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同時,又是一匹難以駕馭的野馬和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無法繞過的一塊巨石。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越緩慢,積累的問題就會越多,矛盾就會越尖銳。社會的敏感程度和動蕩性就會越大,解決起來也就越困難。

眼下對於政治體制改革的評論林林總總。但是,能夠全面理解鄧小平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實在不多。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架構政治體制改革的大思路博大宏遠,其犖犖大端有以下一些方面:

在黨和政權關系上,解決黨政不分,權力過分集中和以黨代政的問題。

在國家根本制度建設上,重新恢復憲法的權威,恢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縣級以上地方人大設立常委會。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實現了直接選舉,擴大了人民民主。

在社會基層組織方面,促成了持續27年的阻礙農村民主進程和嚴重束縛農村生產力的人民公社的全面解體,完善基層政權建設,實現村民自治,推進了基層民主。

在政府職能轉換方面,改變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臃腫、低效的行政體制,向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轉換。

在治國方略上,提出了不搞“人治”,要靠“法治”的思想,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的逐步建立。

在解決歷史懸案方面,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順利實現了香港回歸,為解決澳門和台灣問題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在政黨制度方面,恢復和發展了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和政治協商制度。

可以說,鄧小平設計政治體制改革是審慎和穩健的,他不求速效,不計小成,立足長遠,著眼於根本制度的改革。鄧小平是成熟的政治家,他設計政治體制改革的藍圖,絕不像一些經濟派學者,從空想和理論出發,而是立足中國社會生活的實際,針對影響社會生活的根本問題,提出清晰的、可操作的思路,在我們實現跨世紀的發展時,他的這些理論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這也正是他的難能可貴之處。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需要時間,需要步驟和程序,要少一點激情和沖動,多一點科學和理性。(高屹)

(未完待續)

(責編:趙亮、李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