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65)

2018年07月19日08:26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十幾年后人們才知道,1979年鄧小平就說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2)

在1994年增補后再版的《鄧小平文選》第二卷,有一篇極為重要的文章:《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979年11月26日上午,鄧小平會見了美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林達光等人。會見中,鄧小平就四個現代化和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問題回答了客人的提問。

會見快結束時,林達光向鄧小平提出了一個十分尖銳和敏感的問題。

林達光問:您是不是認為過去中國犯了一個錯誤,過早地限制了非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方面限制得太快,現在就需要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指引之下,擴大非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作用?

出乎客人的預料,鄧小平的回答是那樣的明確,而且還超出了提問的范圍。他說:

說市場經濟隻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雖然方法上基本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間的關系,當然也有同集體所有制之間的關系,也有同外國資本主義的關系,但是歸根到底是社會主義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市場經濟不能說只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同樣地,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某些好東西,包括經營管理方法,也不等於實行資本主義。這是社會主義利用這種方法來發展社會生產力。把這當做方法,不會影響整個社會主義,不會重新回到資本主義。

盡管這次談話仍然強調了“計劃經濟為主”,在考慮社會主義搞市場經濟時還沒有把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考慮在內,但這是我們黨的領導層中對社會主義也能搞市場經濟問題最早、最深刻的論述,是對傳統社會主義觀念的重大突破。

從鄧小平的新思路到全黨的共識,畢竟還有一個實踐的印証和理論的成熟過程。

實際上,鄧小平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他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過程中,還有許多重要思想。1998年11月出版的《鄧小平思想年譜》中就有不少新的材料,包括:生產要根據市場的需要,各地的市場要面向全國,用經濟的辦法管理經濟﹔企業間要有相互競爭,這不是一個什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問題﹔像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當然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經濟交往,但中國最大的市場還是在國內,特別是農村市場﹔要大膽利用外資,包括借款,但借款必須放在有能力償還的基礎上,市場應該是有進有出的市場﹔搞單一經濟有很多問題不好辦,很難解決就業問題,很難擺脫世界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要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處理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中央要有效地進行管理,越開放越要善於管理,等等。這些重要思想對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避免和消除世界經濟中消極因素帶來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提出:不要再講計劃經濟為主了舊的模式的破除和新的模式的建立,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鄧小平又多次反復論述了“計劃和市場”的問題。

1980年1月,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講話中,在講到尋求一條合乎中國實際的發展經濟的道路時,提出了“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提法在黨的領導人中也是第一次使用,鄧小平使用的兩個“調節”,其意蘊是很深刻的。可惜的是,1983年編輯《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時,這句話卻被改成了當時規范化了的提法:“在計劃經濟指導下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直到1994年《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再版時,這句話才又恢復了原貌。

1982年7月26日,在同國家計委的負責同志談長遠規劃時,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於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証重點。缺點在於市場運用得不好,經濟搞不活。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如何解決?解決得好,對經濟的發展就很有利﹔解決得不好,就會糟。

在籌備黨的十二大的過程中,部分經濟學家再次提出要重視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作用的問題,但在黨內引起了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過分強調市場的作用,必然會削弱計劃經濟,削弱社會主義公有制。在這種情況下,黨的十二大報告重申了“計劃經濟為主體、市場調節為補充”的原則,說它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1983年春節前夕,為了實地考察和了解本世紀能不能實現翻兩番的目標,鄧小平到了浙江,到了江蘇。在古城蘇州,他對那裡的社隊工業的崛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江蘇省領導同志向他匯報說,蘇州社隊工業的成長和發展,憑借的是靈活的經營機制,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制。基層改革的實踐再一次啟發了鄧小平,他深有感觸地說:“看來,市場經濟很重要!”

隨著改革實踐的發展,人們特別是理論界對經濟體制模式認識深化,尤其是鄧小平等黨的主要決策人的推動,在向全面改革推進的形勢下,我們黨對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出現了重大突破。1984年9月9日,國務院總理給鄧小平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寫了題為《關於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三個問題的意見》的信。信中提出:“計劃第一,價值規律第二,這一表述並不確切,今后不宜沿用”,“社會主義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計劃要通過價值規律來實現,要運用價值規律為計劃服務”。鄧小平、陳雲分別在9月11日和12日批示同意。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起草工作就是在新的方針指導下進行的。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作為全面改革的指導性文件,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新概念,認為社會主義就是商品經濟,商品經濟、價值規律的存在不是暫時的和一定范圍內的。鄧小平對這個《決定》評價極高。他說:我的印象是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釋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

但是,還應當看到,這個《決定》在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這一點上,仍沒有突破。(高屹)

(未完待續)

(責編:趙亮、李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