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59)

2018年07月10日09:05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要加大地方的權力,特別是企業的權力(2)

  可惜的是,由於受到1957年“反右”,特別是1958年“大躍進”的沖擊,這次以改革高度集權式管理體制為初衷的嘗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分級管理、逐步下放,變成了在限期內將許多直接關系國計民生的企業和經濟管理權力大規模地、不適當地下放到省、市、區,直到基層人民公社一級。結果導致了經濟計劃失控,工業生產秩序混亂的局面,以致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國民經濟調整中,又大規模地回收權力。此后,雖然國家又對經濟體制進行過幾次改革的嘗試,但都是在“放權”與“收權”的范圍內打圈子,要麼由中央管,要麼由地方管,要麼雙重管,最終形成了一種“一統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又統”的惡性循環,高度集權式的計劃體制的內在弊端沒有消除,生產力的發展依然受到限制。固然,這主要是指導思想而不完全是計劃經濟體制本身的過錯,但這也清楚地表明,必須對這種高度集權式的計劃體制進行改革,才能徹底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1975年,鄧小平在領導全面整頓的過程中,企業整頓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鄧小平明確提出,要對企業在責任制等體制方面的問題進行整頓。這年5月21日,在主持召開國務院辦公會議討論鋼鐵問題座談會文件時,鄧小平指出:像鞍鋼這樣的大企業,有管理問題,也有體制問題。那時,鄧小平就想從擴大企業權力和加強責任制兩個方面入手解決體制上的問題。但是,由於全面整頓的中止,這種嘗試也停止了。

  粉碎“四人幫”后,這個問題才重新被提了出來。

  1978年2月1日,鄧小平在出訪尼泊爾前,在成都聽取中共四川省委工作匯報時指出:農村政策,城市政策,中央要清理,各地也要清理一下,自己范圍內能解決的,先解決一些。總要給地方一些機動。

  1978年9月,李先念在國務院務虛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勇敢地改革一切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經濟基礎要求的上層建筑。為了適應四個現代化的需要,應該改革計劃體制、財政體制、物資體制、企業管理體制和內外貿體制,建立起現代化的經濟組織、科研組織、教育組織和管理組織。

  10月11日,鄧小平在中國工會九大會議上強調: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場革命。這場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

  在提交給11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討論的《1979、1980年國民經濟計劃安排》中,對經濟戰線提出了必須實行三個轉變的要求,其中第二個轉變,就是要從那種不計經濟效果、不講工作效率的官僚主義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轉到按照經濟規律辦事,把民主和集中很好地結合起來的科學管理的軌道上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束縛,解放思想,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之后,對改革開放的方針進行了進一步探討。

  關於改革的主要目標,參加會議的多數同志認為,首先必須改革現行的計劃經濟體制。因為計劃是龍頭,它不改革,別的體制就不好改。現在的計劃體制統得過死,用行政辦法管理企業,不講經濟核算,不計經濟效果,吃“大鍋飯”。管理體制也不合理,制度繁瑣。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也提不高辦事效率,嚴重阻礙著經濟的發展,必須下決心改革。

  改革究竟從何處著手呢?許多同志提出,首先應擴大企業的自主權。現在企業普遍反映苦得很,“婆婆”多,負擔太重,精力分散,權力太小,辦事困難。尤其是經濟權力太小,搞個1萬元以上的建設項目都得經過上級管理部門的批准,這怎麼能有積極性呢?應當按照改革的精神,盡快下放經濟管理權,減少層次,簡化手續,擴大企業自主權,充分調動和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是體制改革的關鍵。

  還有的同志認為:現在一方面是計劃管得過細、統得過死,另一方面又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分散主義、無政府主義,因此,在下放權力的時候,必須注意克服分散主義的傾向,該放的放,該管的要管住。計劃管理不能沒有,關鍵是要符合經濟規律。

  有的同志建議:管理體制的改革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一方面擴大企業權力,使企業的領導和職工在關心自身利益的同時,也關心自己工廠的產品,即不僅關心自己的福利,而且關心企業的積累,關心企業為國家提供更多的利潤﹔另一方面,使各省、市、區都能有必要的物質條件。第二步,按照方便生產、按照經濟規律辦事的原則,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總結歷史經驗,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進行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

  在此基礎上,鄧小平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等講話和談話中,比較詳細地提出了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構想。他認為,首先,必須發揚經濟民主,擴大地方和基層經濟單位的自主權。應該有計劃地大膽下放權力,充分發揮國家、地方、企業和勞動者個人四個方面的積極性,以助於實現現代化的經濟管理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當前最迫切的是擴大廠礦企業和生產隊的自主權”,即在統一認識、統一政策、統一計劃、統一指揮、統一行動之下,在經濟計劃和財政、外貿等方面給予企業更多的自主權。其次,必須建立嚴格的責任制,做到職責分明,賞罰分明,以便在各條戰線上形成你追我趕、爭當先進、奮發向上的風氣。要使責任制真正發揮作用,就必須採取以下幾項措施:一是擴大管理人員的權限,做到權力到人,各司其職﹔二是關於選用人員,量才授予職責。用人的主要政治標准,就是為人民造福,為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事業作出積極貢獻,要發現專家,培養專家,重用專家,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和物質待遇﹔三是嚴格考核,根據工作成績實行賞罰升降,而且必須同物質利益聯系起來。再次,必須學會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既向懂行的人學習,也向外國的先進管理方法學習。在這方面,可以先從局部做起,逐步推開。上級領導部門應該允許和鼓勵這種試驗。鄧小平強調指出,看一個經濟部門的工作好不好,應該主要看這個經濟部門實行了先進的管理方法沒有,技術革新進行得怎麼樣,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多少,利潤增長了多少,勞動者的個人和集體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條戰線的各級黨委領導,也都要用類似這樣的標准來衡量,這就是今后主要的工作。離開了這個主要的內容,就離開了黨和人民的最大利益。

  這些建議和設想,成為我們黨實施改革開放戰略,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依據。(高屹)

  (未完待續)

(責編:趙亮、李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