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中原人民解放戰爭中的鄧小平

2018年07月10日08:56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鄧小平先后任中原局書記和擴大的中原局第一書記等職務,與劉伯承等率部挺進中原,開辟中原戰場,領導中原人民解放戰爭,為中原人民解放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一、進軍中原,中共中央建立以鄧小平為書記的中原局

解放戰爭進行到1947年初,為了從根本上扭轉戰局,將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中共中央決定,派遣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向中原出動,轉變為外線作戰。”1947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以鄧小平、劉伯承、李先念等8人組成中原局,鄧小平為書記﹔由晉冀魯豫野戰軍擔負千裡躍進大別山的戰略任務﹔為了在新解放區開展地方工作,抽調和集訓1000余名地方干部隨軍南下。

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強渡黃河,對國民黨軍從山東到陝北的“大啞鈴形”陣勢,實行中央突破。在此期間,劉伯承、鄧小平召集各縱隊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闡述戰略方針。鄧小平說:“現在,山東敵人聚集了六十個旅,四十五萬人﹔陝北十五個旅十四萬人。正像劉司令員講的:敵人搞的是‘啞鈴戰略’,把兩個鐵錘放在山東和陝北,我們晉冀魯豫戰場是聯系東、西兩戰場的中間地帶,正像這兩個啞鈴的‘把’,現在黨中央交給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砍斷這個‘把’,把戰爭從解放區引到國民黨統治區域裡去,和全國各個戰場兄弟部隊一道,在黨中央的統一號令下,使我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劉伯承說:“山東按著敵人的腦袋,陝北按著敵人的兩條腿,我們攔腰砍去。”鄧小平接著說:“這一刀一定要砍好,一定要砍在敵人的要害部位。”劉伯承又說:“一年來敵我懸殊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敵人的力量還是很大的。我們不能低估。這就決定了我們野戰軍實施戰略進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進,而是跳躍式的。我們要大膽地把敵人甩在后面,長驅直入地躍到敵人的深遠后方去。”鄧小平強調:“躍進大別山,解放中原,這是中央的第一步棋﹔下一步棋,就是以中原為陣地,再來一個躍進,打過長江,解放全國。”

二、挺進中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戰略進攻

劉鄧大軍渡過黃河后,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敵6萬余人。1947年7月23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名義致電劉伯承、鄧小平等:“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佔領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

8月7日,鄧小平和劉伯承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千裡躍進大別山區。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序幕就此拉開。8月31日,鄧小平與劉伯承率部到達河南省光山縣。鄧小平指出:“我們已到了大別山,完成了戰略任務的第一步,把蔣介石逼退了一條線,從黃河逼到長江。”

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區,對國民黨統治形成直接威脅,國民黨調集約20萬人圍困大別山區,斗爭極端艱苦,有的同志對建立大別山根據地信心不足。為此,鄧小平在河南省光山縣王大灣召開旅以上高級干部會議。他指出:創建大別山根據地,是我們堅定不移的任務。黨中央對我們這次行動的意義,做了充分的估計。現在我們不但保存和進一步鞏固了原有解放區的基本區域,而且把戰爭引向蔣管區,迫使蔣介石把戰線由黃河移到長江。我們在大別山站穩了腳跟,蔣介石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同志們想想,黨中央這步棋下得多麼英明,多麼有遠見。可是我們有些人隻看到自己的艱苦,看不到全國戰局這種新變化,個別人甚至產生右傾情緒和違法亂紀現象,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區,同逐漸進入中原戰場的華東野戰軍和陳賡集團布成“品”字形陣勢,牽制和吸引了敵軍南線160多個旅中的90個旅的兵力,把戰線由黃河南北推進到長江北岸,使中原地區由國民黨軍進攻解放區的重要后方成為人民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陣地。

三、逐鹿中原,鄧小平任擴大的中原局第一書記

1948年4月,劉鄧大軍從大別山區出來,進入河南中西部地區。5月9日中共中央決定:加強中原局,鄧小平任第一書記,陳毅任第二書記,鄧子恢任第三書記﹔成立中原軍區,劉鄧野戰軍及陳賡集團改為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任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政治委員﹔陳毅任中原軍區第一副司令員,李先念任中原軍區第二副司令員。鄧小平向毛澤東報告:“整個中原有四千五百萬人口,現為我控制者約兩千萬。”“大別山斗爭仍極艱苦,但是我們確實已站住了腳。”“今年麥子普遍好。夏征工作做好,就可以爭取財糧供應的主動地位。”同時,鄧小平、劉伯承率中原局、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總部進駐河南寶豐,指揮中原人民解放戰爭。

1948年5月,鄧小平與劉伯承指揮部隊發起宛西戰役和宛東戰役,殲敵2萬余人、地方武裝1.2萬余人,佔領9座縣城,解放南陽大片地區。7月,鄧小平與劉伯承指揮部隊發起襄樊戰役,殲敵2萬余人,活捉守敵司令官康澤。

在中原戰場上,鄧小平發表了《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后的政策策略》《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土改與整黨工作的指示》《關於今后進入新區的幾點意見》等講話和指示,從中原實際情況出發,對整黨、土改和工商業政策等問題,提出許多重要意見,受到中共中央充分肯定。1948年6月6日,鄧小平為中原局起草的“六六指示”,深刻分析中原解放區土地改革工作中所犯“急性病”的嚴重教訓,尤其對大別山地區的土地改革提出尖銳批評。並要求:為了改正錯誤,有效地團結一切社會力量,更早地完成解放中原的任務,全區應即停止分土地,停止打土豪分浮財,停止亂沒收,禁止一切破壞,禁止亂打人、亂捉人等等現象。毛澤東認為:“中原局指示可以發給中原以外各中央局、分局、前委……有了中原局這個文件,中央就不需要再發這類文件了。”

四、戰略決戰,鄧小平任淮海戰役總前委書記

1948年10月18日,鄧小平、劉伯承下達鄭州戰役基本命令。經激戰,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在黃河鐵橋會師,解放鄭州。接著,開封守敵棄城離去。隨后,中原局、中原軍區在鄭州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鄧小平作淮海戰役戰前動員報告。

1948年10月下旬,鄧小平與陳毅率中原野戰軍乘勢東進,31日進駐河南柘城縣,在此期間討論了淮海戰役統一指揮等問題。11月初,鄧小平與陳毅到周圍幾個縣檢查工作,向豫皖蘇區第三分區傳達關於淮海戰役的部署。豫皖蘇分局組建支前指揮部,在豫東永城設立總兵站,相繼解放豫東商丘縣、虞城縣。19日,鄧小平電示中原野戰軍在河南商丘建立中原軍區總兵站,負責轉運或分運軍用物資,以保証淮海戰役需要。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發起淮海戰役。毛澤東致電華東、中原等黨政軍負責人:“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望從這個觀點出發,統籌一切。統籌的領導,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同志組成一個總前委,可能時,開五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經常由劉、陳、鄧三人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小平同志為總前委書記。”鄧小平回憶說:“淮海戰役是二野、三野聯合作戰,用毛主席的話說,二野三野聯合作戰,不只是增加一倍兩倍的力量,數量變,質量變,這是一個質的變化。”經過中原地區和華東地區黨政軍民共同努力,淮海戰役殲滅國民黨軍55萬余人,基本解放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

五、部署渡江,鄧小平主持總前委、中原局會議

1948年12月12日,毛澤東致電淮海戰役總前委:“黃維殲滅后,請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同志開一次總前委會議,商好在邱(清泉)、李(彌)殲滅后的休整計劃,下一步作戰計劃及將來渡江作戰計劃,以總前委意見帶來中央。”鄧小平主持召開淮海戰役總前委全體會議,予以貫徹落實。鑒於全殲杜聿明集團已經不成問題,主要研究了淮海戰役后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的渡江作戰問題和部隊整編方案。

1949年2月,鄧小平主持淮海戰役總前委在商丘召開渡江作戰會議,中原局負責同志參加,討論中央“把軍隊變為工作隊”的指示,研究渡江作戰的時間、部署、加強軍隊教育及后勤准備等問題。會議決定:堅決響應中央“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號召,准備“五萬三千干部、二百萬軍隊過江”﹔建議“安徽省委必須立即建立”﹔建議“東北野戰軍即以三個軍約二十萬人迅速南下,於3月底進至武漢附近,牽制白崇禧。”會后,淮海戰役總前委向中共中央上報《關於渡江作戰方案和准備工作意見的報告》。同時,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淮海戰役總前委改為渡江戰役總前委。接著,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發起渡江戰役,解放上海、佔領南京、橫掃江南。南京解放,標志著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薛慶超)

(摘自《河南日報》)

(責編:趙亮、李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