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4日08:06 來源:農民日報
圖為下姜村一景。
編者按:浙江是習近平“三農”思想重要形成地。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高度重視“三農”工作,親自部署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等一系列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工程,作出了一系列關於“三農”發展的重要論述,對從根本上解決城鄉二元體制和“三農”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推動浙江高效生態農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走在了全國前列。在鄉村振興戰略開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學訪習近平“三農”思想在浙江的實踐,總結浙江“三農”改革發展經驗,對於新時代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更好地開辟“三農”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壹:序章
5月11日,浙江省淳安縣下姜村粉牆黛瓦、曲徑清幽。村民姜祖海開的“望溪”農家樂,籠在絲絲煙雨中,更添江南況味。
“下姜村,夢開始的地方。”這句旅游宣傳語,刻在了村裡的顯眼地方。今天的下姜村,“農家樂,民宿忙,游人如織到下姜。”一個人口不到800人的小村庄,今年前五個月,接待游客超過8.5萬人次,同比增長150%,2017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045元。
而就在15年前,下姜村也有一句歌謠:“土牆房,半年糧,有女不嫁下姜郎。”彼時,讓下姜村遠近聞名的是貧窮、是落后、是污染。
轉折點發生在2003年4月24日。
這一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乘車從淳安縣城顛簸了60多公裡的“搓板路”,又坐了半小時輪渡,再繞100多個盤山彎道輾轉來到下姜村。
“當時,習書記就給我們講綠色發展理念,就是在我們下姜村,因為靠近千島湖,習書記說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水’這句話。”回憶起當年的場景,下姜村老支書姜銀祥依然很興奮。
如果說,2003年的下姜村是“兩山論”的早期萌芽,那麼,2005年的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則是“兩山論”公認的發源地。
5月9日,記者走進余村的村級電影院,那裡正在播放著一段珍貴的影像資料:2005年8月15日,在余村狹小炎熱的村委會會議室裡,聽到干部匯報說關停礦山、水泥廠,村級經濟與百姓收入出現下滑以后,習近平同志面容溫和、語氣果斷,說出那段深遠影響中國未來的話:“剛才你們講了,下決心停掉一些礦山,這個都是高明之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余村下決心關停了“全縣規模最大的石灰石開採區”,十幾年過去,當地恢復了竹海碧波、莫干勝景,靠綠水青山引來大批游客,實現了從“賣礦石”到“賣風景”的華麗轉變。
此時,當年許多對“兩山論”一知半解,甚至抱以懷疑態度的人,才由衷地為這份預見性和洞察力深深折服。“兩山論”直接為浙江走什麼樣的路、追求怎麼樣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生態優勢也成為推動浙江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動力。
如今的余村,鐫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巨石紀念碑立在村頭,無聲地述說著余村鳳凰涅槃般的轉型、嬗變。
但嬗變的豈止是余村!千百年來,錢塘江逶迤而行,在中國江南秀山麗水之地折成了一個“之”字。因水之折,浙江之名由此而來,奔騰不息的江水也因“之”隨物賦形,在潮起潮落間孕育著、生發著革新的偉力。
而浙江的農業、農村、農民,也許是更早觸摸到浙山浙水的靈動,就在這革新的氛圍中,像夢工場一樣到處上演著奇幻與蝶變:在這裡,傳統種養漸成歷史,當注入文創、休閑、養生等元素后,農業變得時尚、精致而又高效﹔在這裡,農村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反倒成了市民競相踏足的后花園,人們把鄉村生活奉為潮流、視作夢想﹔在這裡,農民也不再是“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寫照,而是拿著手機栽水果,穿著皮鞋種水稻,開著寶馬辦民宿,讓人恍惚:這是市民還是農民?在這裡,農業與旅游的界線在模糊,農村與城市的界線在模糊,農民與市民的界線同樣在模糊。
而說起這些變化,浙江人多會不約而同地提起,曾經擔任5年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盡管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已是十余年前的事了,但他的“三農”思想在浙江深深扎根、歷久彌新。
這是中國夢、“三農”夢開始的地方。5月,沿著習近平“三農”思想的實踐路徑,記者來到浙江,學訪中國“三農”的浙江答卷及其背后的脈絡邏輯。
貳:初心
嘉興南湖一隅,一艘小船靜靜停泊。97年前,這艘看上去不起眼的小船劈波斬浪,開啟了中國革命驚天動地的歷程。
沿著早期共產黨人的足跡,在黨的十九大閉幕一周后,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一屆政治局常委專赴嘉興,重溫初心。
初心是什麼?
90多年前,依靠農村革命,中國共產黨推動了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40年前,發軔於小崗村的農村改革打開了中國經濟騰飛的大門﹔5年前,承載著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使命,中國夢成為新時代的最強音。
任務與時俱進,初心始終如磐。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諾言。
但是,歷史的命題、時代的叩問一再提醒:中華民族要復興,中國要回歸世界之巔,“三農”始終是繞不過去的門檻,傳統農業大國的偉大復興,注定要從鄉村出發。
鄉村,必將再度成為泱泱大國——“夢開始的地方”。
黨的十九大,吹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無數沉寂在神州大地的村庄,振興的夢想在孕育、在破殼、在生長……
先行踏上振興之途的浙江鄉村,如熠熠閃耀的星光,照進了中國無數平凡村庄振興的旅程﹔而她自己,腳步也從未停歇,正在朝著習近平同志15年前親自擘畫的夢想奔跑,實景演繹著中國鄉村振興的盛大圖景。
讓我們沿著時間軸回到2002年,當年10月12日,習近平同志調任浙江,他的日程排得滿滿當當,在3個月時間裡跑遍了11個地市。而所有議題中,他最關心的還是“三農”。
然而2002年的浙江,對下一步經濟社會如何轉型升級、如何看待“三農”問題還是有疑問的。當時,作為一個GDP全國排名第四的工業強省,有人認為搞農業不如搞工業﹔有人甚至擔心,以工促農會拖慢工業發展速度、拉低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延緩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
對此,習近平同志態度非常明確。“無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水平,無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什麼程度,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會變。”2003年1月13日,習近平同志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講到。
2005年5月21日,習近平同志在《農民日報》專訪《習近平的“新‘三農’”說》中,深刻論述了他對“三農”工作的認識,即:務必執政為民重“三農”、務必以人為本謀“三農”、務必統籌城鄉興“三農”、務必改革開放促“三農”、務必求真務實抓“三農”。
此前3個月,他在《務必執政為民重“三農”》中寫道:“目前,我國人均生產總值已超過一千美元,我省已接近三千美元,工業化、城市化呈進一步加速的趨勢,這既是一個有利於‘三農’問題根本解決的戰略機遇期,也是一個容易忽視‘三農’利益、導致各種矛盾凸顯的社會敏感期。”
今天聽來,這是多麼熟悉的話語,多麼睿智的論斷!但對當時的浙江,這無異是當頭棒喝,是一種發展觀的革命,是重農強農富農的宣言!盡管時光荏苒,但習近平同志的這一“三農”新思想,一直指引著浙江“三農”蹄疾步穩。自此,在浙江,無論是沿海,還是平原,或是山區,“三農”始終是重中之重,是精力、財力重點關注和扶持的對象,而這,不能不說與習近平同志當年的率先垂范密切相關。
在浙江抓“三農”工作,習近平同志不僅有理論,更有實踐﹔不僅跟中高級干部講,還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向基層干部宣講,把“三農”工作做得既高屋建瓴又落實落細。嘉興市海鹽縣通元鎮雪水港村72歲的村民陳新祖至今還記得2006年1月4日的情景。“習書記進來的時候,我正好站在門邊,他走過來第一個就和我握手。”陳新祖說。
不過,陳新祖怎麼也不會料到當天下午發生的事:習近平同志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向海鹽縣160多位村黨支部書記和縣、鄉鎮負責人作專題宣講。時任於城鎮黨委書記金愛明當時的第一反應是:“這可不得了了,省委書記給村支書開會講新農村建設。”
今天,沿著草蛇灰線回到過去,我們恍然發現,也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著眼於古老民族“兩個百年”復興征程的雄圖偉略就在思考、探索。
而這,不能不提到著名的“八八戰略”。2003年7月10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習近平同志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指引浙江未來改革發展的“八八戰略”。
關於“八八戰略”,習近平同志曾這樣闡述:第一個“八”所指的“八個優勢”,並非單純指已經體現出來的優勢,而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結合實際作出的總體把握,體現了繼承和創新的統一。第二個“八”則是指八個方面的舉措,是針對進一步發揮、培育和轉化優勢提出的,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增創新優勢、再上新台階。
“八八戰略”體現了“經濟優等生”的浙江對自己未來方向的思考與探索,更體現了決策者對發展大局的責任與擔當。
“八八戰略”核心要義離不開習近平“三農”思想方略。談及“八八戰略”,習近平同志不止一次講到,浙江改革開放以來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始終重視“三農”問題,不脫離農業抓工業化,不脫離“三農”抓城市化。
從“八八戰略”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總攬全局、架梁立柱的宏圖大略,成為小到一個省、大到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遵循。
浙江省委書記車俊認為,浙江這些年的改革發展,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確指引的結果﹔浙江今后的發展,也必須深學篤用,爭當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排頭兵。
承接“八八戰略”,對應鄉村振興。省長袁家軍表示,浙江將從更深層次、更寬領域對待“三農”問題、認識鄉村振興,從全方位來統籌謀劃、協調推進。
“習近平同志開創性地提出了加快城鄉一體化、創建生態省、推動海洋經濟和欠發達地區發展三大舉措,這對浙江的‘三農’發展,可謂是定海神針!”浙江省副省長彭佳學說。這位分管“三農”的副省長,是農田水利科班出身,此前長期在水利、海洋漁業等部門工作,他說,尤其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提出,正式開啟了浙江“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
從西子湖到中南海,習近平“三農”思想日漸豐盈,臻至升華。
2013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2015年7月,在吉林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
2016年4月,在小崗村召開的農村改革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加快農村發展,堅定不移維護農村和諧穩定。
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這個承前啟后的歷史時刻,習近平同志再一次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三個必須”“三個不能”“三個堅定不移”成為習近平“三農”思想最為鮮明也最為系統的總括性要求﹔而“三農”的重中之重地位,則從《之江新語》到十九大報告,都是始終如一的堅守、始終不變的初心。
三:融農
“嗚—嗚—嗚—”在安吉縣魯家村,每天早上9點,村裡的觀光小火車都會迎著清晨的陽光准時出發。村民們最幸福的時刻就是聽到小火車汽笛聲響起。火車一響,“黃金萬兩”:游客來了,收入就來了。
魯家村曾經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一沒產業,二沒名勝古跡,三也談不上區位優勢,2011年還是泥巴路、土坯房,村民收入靠養豬、養雞,污染不小,利潤卻不高。
2011年,被稱為“PPT書記”的朱仁斌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他就請專業機構為村庄做規劃,然后拿著規劃的“PPT”招商引資。在經過反復論証后,他帶領魯家村走上了“家庭農場+鄉村旅游”的發展道路,如今村民人均收入達到35600元。
在諸暨市的山下湖鎮,從一產的特色蔬果種植,到二產的火龍果精深加工,再到三產的休閑旅游、教育培訓、文化創意等,一家名為“米果果小鎮”的農場,有著農業版“迪士尼樂園”之稱,每到節假日,人頭攢動,車水馬龍。
農場所在的解放村,過去一直以水稻種植和魚塘養殖為主。而現在,工商資本帶來了資金、技術、人氣,關鍵帶來了先進的經營模式。“簡單種種養養,已很難吊住消費者胃口,需要通過拉長產業鏈,來獲得更高效益、更快發展。”“本土老板”陳照米說。
現在,傳統農業得到改造,村黨支部書記虞國新說,老百姓不僅有租金、有分紅,還能在家門口就業。
在浙江,像魯家村、“米果果”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浙江省農業廳廳長林健東認為,當傳統農業與加工、採摘、養生、旅游、文創等結合后,所衍生出來的一系列新業態,讓農業身價倍增、脫胎換骨,也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農業。
記者發現,浙江三產融合風生水起,消費市場和前景固然是前提,但政府的支持與保護,同樣功不可沒。甚至可以說,正是政府持之以恆抓基礎設施,堅持不懈出扶持政策,才為三產融合鋪平了道路。
這一點,浙江省裡的態度很明確:農業是安天下、穩人心的產業,始終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同時,農業畢竟屬於市場經濟,首先得有錢賺。浙江本身人多地少,農業產業又普遍多小散,靠規模、靠產量顯然難以取勝,必須另辟蹊徑,創立獨特的競爭優勢,方可佔有一席之地。
面對嚴峻挑戰,2003年,習近平同志高瞻遠矚地提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並且明確將休閑農業、觀賞漁業、森林旅游等業態,列為新興產業予以扶持,並指出“所謂高效,就是要體現發展農業能夠使農民致富的要求﹔所謂生態,就是要體現農業既能提供綠色安全農產品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在內涵上,高效體現的是產業致富,生態則體現的是,既要提供綠色安全的農產品,又要可持續發展。這一目標的提出,符合浙江資源稟賦的實際,也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浙江省農業廳副廳長唐冬壽談起學習總書記指示精神時,深感受益匪淺。
三產融合,農業是基礎,浙江將目光聚焦基礎配套設施。
過去,浙江也有一些農業園區,但都是示范性質,數量和輻射面十分有限。2010年開始,浙江在習近平同志繪就的藍圖上,將“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作為今后一個時期現代農業的主戰場、主平台和主抓手,既扎緊糧食生產的籬笆,同時借此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事實証明,浙江持之以恆抓‘兩區’建設,這條路子走對了!一下解決了以往經營主體、產業布局、工作力量、資金使用散亂的弊病,實現‘一個池子蓄水’,為政府統抓農業,主體發展產業,搭建了絕佳平台。”林健東告訴記者。
余杭地處杭州近郊,區位優勢顯著,很早就打出了培育農業園區的口號。農業局局長丁少華深有感觸地說,目前余杭建成了133個500畝以上的現代農業園區,如今它們大多成了三產融合的最佳平台。
2015年,浙江又在“兩區”基礎上,推出“農業產業集聚區”和“現代特色農業強鎮”,直接聚焦三產融合。現在,全產業鏈幾乎成為浙江農業的骨骼,也成為眾多經營主體的“不二法則”。
靠花卉苗木、種子種苗起家的浙江“森禾”,早已將觸角伸至生態修復、城市綠化、園林設計等服務業,就連往常地方性的一些生產研發基地也變身花海。
義烏的“資深豬農”朱儉軍,一改傳統方式,讓豬圈立體化,建起了六層高的現代化豬舍,自動喂料、自動清糞,還可進行無臭化處理。以養殖為基礎,一條集加工、包裝、儲運等的“中央廚房”鏈條雛形出現。
被譽為“中國淘寶第一村”的臨安市白牛村,村民們靠著一台電腦、一本《新華字典》,一個字一個字敲打出電子商務創業之路。2017年通過電商銷售山核桃400多萬斤,銷售額3億多元。
這幾年,浙江的農家樂、民宿早已邁過“小打小鬧”的階段,進入到全面發展的鄉村旅游時代。目前,從省裡到市、縣都在規劃和推介“鄉村旅游線路”,串點成線,為游客提供便利,還將農家樂、民宿、鄉村旅游,列入政府採購目錄和工會療養休養等,鼓勵其發展。像杭州、長興,幾乎月月都有農事節慶活動,幫助聚人氣、打品牌。在湖州,鄉村酒店、高端民宿、農家樂、農庄,對應各類消費,提供了多元選擇。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浙江已建成4598個休閑觀光農業園區,接待游客2億多人次,實現總產值352億元。
在唐冬壽看來,通過融合發展,浙江農業的地位得以夯實,影響力得以擴大,同時也走出了浙江獨特的發展道路。
浙江統計部門的一項研究顯示,盡管農業一產在浙江僅佔GDP不足4%,農產品加工業也不佔優勢,但按照三產融合發展的口徑計算,涉農產業所佔全省GDP的比重已超過了10%。
15年來,浙江審時度勢,揚長避短,更注重品質品牌,更注重產業鏈的融合,一以貫之,接力奮斗,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毫不動搖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高效生態農業之路。成績可圈可點,經驗彌足珍貴。2011年,習近平同志曾對《農民日報》總結浙江現代農業發展經驗的報道予以批示:浙江在農業發展理念、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生產要素重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的創新,符合浙江農業資源實際,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規律,對推動浙江現代農業發展產生明顯效果,對浙江發展現代農業方面的好做法,可認真總結,積極推廣。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