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54)

2018年06月29日10:03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有鄧小平、陳雲的支持,萬裡心裡有了底(2)

  隨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會指出:全黨目前必須集中主要精力把農業盡快搞上去。為此,必須首先調動我國幾億農民的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必須在經濟上充分關心他們的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全會制定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從實際出發,按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群眾利益辦事,尊重和保護群眾的民主權利,由此提出了發展農業生產力的25項政策措施。全會還通過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明確提出了恢復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意見。

  雖然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的問題,但並不是說通過這次會議,改革開放的問題就解決得很透徹了。

  尤其是關於農村改革,會議通過的文件還特別寫明“不許搞包產到戶”。這個問題是以后才逐步突破的。正如鄧小平所說,中國的農村改革,是農民自己先搞起來的,是農民自己的創造。

  總之,問題的核心是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實行生產責任制。

  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總是帶有巧合的色彩。就在中國高層醞釀改革的同時,下層已開始悄悄行動。

  1978年秋,安徽省發生了100多年來罕見的特大旱災,全省許多地區水庫干涸、河水斷流,受災面積達到6000多萬畝,有400萬人口的地區人畜缺水、土地干裂,秋種無法進行。面對嚴峻的形勢,中共安徽省委作出了“借地度荒”的決定:凡是集體無法耕種的土地,可以借給農民種麥種菜,並鼓勵農民開荒多種,誰種誰收誰有,國家不征公糧,不分統購任務。

  在借地的基礎上,肥西縣山南公社在全省首先闖開禁區,搞了包產到戶。1978年底,山南1006個生產隊有77.3%的隊實行包產到戶。

  肥西山南包產到戶,既不合黨的決議,也不合憲法。但農業生產呈現好形勢,麥子長得很好。當時的中共安徽省委書記萬裡看后,表揚了他們,說你們就這樣干吧。

  農村中出現的“包產到戶”的情況,觸及了很多人的神經,也引來了包括中央在內的各級領導層的爭論。對於信守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和觀念的人來說,“包干”這一舉動,無異於掀起了一場滔天的巨浪,暴露了所謂資本主義苗頭在農村再度抬頭,因而提出了不少的指責。在1979年4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和6月召開的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就農村中出現的包產到戶問題展開了討論,兩種不同意見非常尖銳,產生了“陽關道”和“獨木橋”之爭。當時,萬裡等人還是少數,大部分人則在觀望。面對重重阻力,萬裡感慨:你們走你們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1979年6月,在五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萬裡專門找陳雲商量,說我那裡已經搞起來了,怎麼辦?陳雲說我舉雙手贊成。以后,萬裡又同鄧小平講,鄧小平說不要爭論,你就這麼干下去完了,就實事求是地干下去。

  有鄧小平、陳雲的支持,萬裡心裡有了底。就在肥西包產到戶的同時,1978年底,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18戶農民,在副隊長嚴宏昌的帶動下,冒著挨批、挨斗、坐牢的風險,決定分田,包干到戶。他們立下字據: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証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社員們保証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18戶21個在場的人含著眼淚在契約上摁了手印。“契約”翻開了中國農村發展史上新的一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新的農業生產體制開始形成。

  1979年夏天,萬裡專程來到鳳陽。此時,小崗人分田之事已驚動縣上。萬裡來后,當時的縣委書記陳庭元向萬裡匯報縣裡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情況,談到小崗生產隊暗地包干到戶。萬裡問,包干到戶怎麼樣?陳庭元說,到戶當然好了,糧食產量由3萬多斤一下搞到12萬斤。萬裡說,就讓它干嘛,不就一個生產隊嘛!翻不了天,就讓它干去。

  至此,小崗生產隊的包干到戶總算有了肯定。但當時的縣裡還是規定,隻能小崗生產隊干,別的隊無論如何不能干。雖然縣裡有規定,但就在1979年底,小崗生產隊所在的梨園公社還是都搞了包干到戶。

  包干到戶,這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村新體制,在廣大農民的推動下終於走上歷史舞台。

  農村改革步履維艱,關鍵時刻,鄧小平說話了

  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已開始在中國農村實行。雖然帶來了農業生產的增長,但它畢竟是離經叛道的,因而必定遭到某些人的反對。農村改革步履維艱。

  1979年1月,《人民日報》陸續報道了安徽、四川、雲南、廣東等省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的情況,並開辟專欄討論“大包干”的做法,隨之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當時爭論的焦點是繼續維持原來的農業生產制,還是各地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實行各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

  3月5日,《人民日報》一版頭條位置,發表了甘肅省一位叫張浩的基層干部《“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應當穩定》的來信。信中認為:“作業組是一種勞動組織形式,像上述分田到組、包產到組的組,已不是作業組,而是有點像一級核算單位了。現在實行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符合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應充分肯定,不能隨便變更。”《人民日報》還特地加了編者按,指出:“已經出現分田到組、包產到組的地方,應認真學習三中全會原則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正確貫徹執行黨的政策,堅決糾正錯誤做法。”

  實際上,這篇“來信”及編者按反映了黨內外及社會上一部分人一個相當大的疑慮,這就是“大包干”會不會離開社會主義,走向資本主義。有人認為,這是中央的新精神。還有人說:“三中全會的精神偏了,該糾正了。”由此,在廣大農村干部群眾中產生了思想混亂,一些地方停止了包工到組、包產到組的推行,嚴重地影響了生產。

  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刻,鄧小平講話了。

  1980年4月2日,鄧小平同中央及有關方面負責人談長期規劃問題時,專門講了農業問題。他說:對地廣人稀、經濟落后、生產貧困的地區,政策要放寬,使他們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發展自己的特點。要使每家每戶都自己想辦法,多找門路,增加生產,增加收入。有的可包給組,有的可包給個人。這個不用怕,這不會影響我們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在這個問題上要解放思想,不要怕。在這些地區要靠政策,整個農業近幾年也要靠政策。總之,就是要從提高經濟效果、增加人民收入方面考慮問題,要按這個精神搞長期規劃,這是個最大的問題。

  1980年5月20日,鄧小平在同有關方面負責人談編制長期規劃問題時,再次談到了農業問題。他說:在一些地區和一些問題上,政策應該更加放寬一些。地廣人稀的地區,多年來調進糧食,現在要發揮他們的積極性,自己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高屹) (未完待續)

(責編:趙亮、李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