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屹
毛澤東曾說,鄧小平在中央蘇區是挨整的,是所謂毛派的頭子(2)
在鄧小平受難期間,在留法時就同他有過密切交往的江西省委書記李富春給予了他多方關照,並把他的情況向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做了匯報。在王稼祥、賀昌等人的爭取下,臨時中央同意調鄧小平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不久,鄧小平又被分配到總政宣傳部,負責主編《紅星》報,並參加了長征。1935年1月,遵義會議前,鄧小平再次擔任了中央秘書長職務,並參加了遵義會議。遵義會議是黨在重要歷史關頭的一個偉大轉折,從這個轉折開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逐步形成,鄧小平在黨內的地位也逐步提高。
在中央蘇區共同遭受磨難的那一段經歷,毛澤東和鄧小平都始終沒有忘記。1972年8月,當“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鄧小平致信毛澤東時,毛澤東在信上寫下了這樣一段批語:(鄧小平同志)“在中央蘇區是挨整的,即鄧、毛、謝、古四個罪人之一,是所謂毛派的頭子。”“他沒有歷史問題,即沒有投降過敵人。”“他協助劉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戰功。”“除此之外,進城以后,也不是一件好事都沒有做的。例如率領代表團到莫斯科談判,他沒有屈服於蘇修。”
鄧小平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遵義會議后,毛澤東成為中國革命的掌舵人,鄧小平則成為在毛澤東統領下的軍隊和地方的重要領導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毛澤東將一個方面軍和獨立戰區的責任交給了鄧小平。鄧小平沒有辜負毛澤東的器重和培養,與劉伯承並肩戰斗、密切合作,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從浴血太行、創建和鞏固抗日民主根據地,到挺進中原、千裡躍進大別山﹔從淮海決戰,創造60萬戰勝80萬的奇跡,到進軍大西南、和平解放西藏,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方針和戰術思想,在鄧小平那裡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和具體的發揮。鄧小平的卓越才能和非凡膽略,使毛澤東甚感欣慰和贊賞。
對於鄧小平的工作作風和思維特點,毛澤東看得非常清楚。早在1948年,鄧小平在太行山時曾講過一句話:“一切都是辯証的,一切都是發展變化的。”這話傳到哲學家毛澤東耳裡,很是欣賞,認為鄧小平的話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富有哲理,並多次提到這句話。以后,毛澤東在評價鄧小平時常常說,他這個人善於按辯証法辦事。
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由於我們有了毛澤東思想,中國革命為之一新。對於毛澤東思想,鄧小平是認識最早、領悟最深切的黨的高級領導人之一。1943年,鄧小平在中共北方局黨校整風動員會上講道:“把黨的事業完全放在中國化的馬列主義,即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之下,直到現在已經九年的時間,不但沒有犯過錯誤,而且一直是勝利地發展著。”1962年,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又這樣指出:“中國的革命,不是由別的思想引導到勝利的,而是由毛澤東思想引導到勝利的。”正是有對毛澤東思想的深切認識,鄧小平后來還說過:毛澤東思想教育了我們整整一代人。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更加器重鄧小平。1951年9月3日,毛澤東在與梁漱溟談話時稱贊道:“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論文論武,鄧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1952年7月,鄧小平由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調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1954年4月,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央組織部部長。同年,任中央軍委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可以看出,鄧小平的軍政業績確實使毛澤東感到人才難得,不斷委以重任。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鄧小平是除毛澤東之外,唯一沒有授元帥軍銜和著便服的中央軍委委員。1954年“高饒事件”之后,毛澤東對鄧小平不拉山頭、堅持原則的大局意識和組織紀律觀念體察得更加清楚。1955年4月,鄧小平被增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6年9月13日,在中共七屆七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毛澤東在會議上講了中央准備設副主席和總書記的問題,重點是向與會同志介紹和推薦陳雲和鄧小平。毛澤東認為,為了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使黨的事業后繼有人,設副主席和總書記非常必要。他說:“我們這些人(包括我一個,總司令一個,少奇同志半個,不包括恩來同志、陳雲同志跟鄧小平同志,他們是少壯派),就是做跑龍套工作的,我們不能登台演主角,沒有那個資格了,隻能維持維持,幫助幫助,起這麼一個作用。”
當毛澤東提議鄧小平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時,鄧小平自謙地說:“我還是比較安於擔任秘書長這個職務。”毛澤東卻解釋說:秘書長改為總書記,那只是中國話變成外國話……外國的總書記就相當於中國的秘書長。他自己說不順,我可以宣傳宣傳,大家如果都贊成,就順了。
毛澤東向中央的同志這樣“宣傳”鄧小平:“我看鄧小平這個人比較公道,比較有才干。你說他樣樣事辦得好呀?不是,他跟我一樣,有許多事情辦錯了,也有話說錯了。但比較起來,他會辦事,他比較周到。不滿意他的人也有,像有人不滿意我一樣。但大體說來,這個人比較顧全大局,比較厚道,處理問題比較公正,他犯了錯誤對自己很嚴格。”
贊譽和倚重之詞溢於言表。毛澤東的這些話,可以說是他對鄧小平的真實認識,也集中了中央主要負責人的共同看法。
1956年9月28日,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鄧小平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從此,鄧小平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鄧小平曾這樣談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歷史上,遵義會議以前,我們的黨沒有形成過一個成熟的黨中央。從陳獨秀、瞿秋白、向忠發、李立三到王明,都沒有形成過有能力的中央。我們黨的領導集體,是從遵義會議開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劉周朱和任弼時同志,弼時同志去世后,又加了陳雲同志。到了黨的八大,成立了由毛劉周朱陳鄧六人組成的常委會,后來又加了一個林彪。這個領導集體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很長的歷史中,不管我們黨犯過這樣那樣的錯誤,不管其成員有這樣那樣的變化,始終保持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領導集體。這就是我們黨第一代的領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