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一篇文章與一首歌曲攪動春潮

余瑋

2018年05月22日09:24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余瑋

  “1992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歌曲《春天的故事》那感人肺腑的歌詞、親切舒緩的旋律,既展現出鄧小平的個人魅力,也再現了當年“南方談話”前后中國改革的大背景,一時間,這首歌曲響徹中華大地。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談

  1992年1月17日,農歷臘月十三。一列火車從北京開出,向著南方奔馳而去。這是一趟沒有編排車次的專列。誰也不曾料到,這趟專列的南方之行將會載入史冊。

  專列上的主人公鄧小平,雖已是耄耋之年,但他精神矍鑠,身體健康。選擇新年伊始出京,無疑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剛剛過去的一年,國際上局勢錯綜復雜,風雲變幻莫測,與動蕩的世界相比,中國的穩定則為海內外所稱道。剛剛開始的1992年,將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將要召開,它將是一次繼往開來的重要大會。

  鄧小平此次南行的目的地是廣東,出發前並沒有向沿途各省打招呼。南行的專列穿過華北平原,越過中原大地,過黃河,跨長江,於1月18日到達武昌。專列在武昌停留了短短20分鐘。鄧小平在站台上一邊散步,一邊和湖北省負責人進行了言簡意賅的重要談話。

  1月19日上午9時,專列到達深圳火車站。深圳國貿大廈高聳入雲,這是深圳人民的驕傲。因為這裡曾創下了“三天一層樓”的紀錄,成為“深圳速度”的象征。1月20日上午,鄧小平在廣東省委書記謝非、深圳市委書記李灝等人的陪同下來到國貿大廈參觀。大家乘快速電梯直達大廈160米的最高層——旋轉觀光層,鄧小平站在巨大的玻璃牆邊俯瞰深圳市容。他看到高樓林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很高興,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改革開放和建設中所取得的成績。

  1月23日,鄧小平結束了在深圳的考察,啟程前往珠海特區。當鄧小平第二次來到珠海視察時,這裡已成為一座充滿現代氣息的花園式海濱城市。當汽車駛近珠海影劇院時,他指了指窗外說:“我1984年來這裡時,記得有一座大房子,現在都蓋上新大樓了,變化真大呀!”這位88歲高齡的老人家記憶依然是那樣清晰。

  此次,鄧小平的南方之行先后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沿途發表了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史稱“南方談話”。這次南方談話不僅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和堅定了人們的社會主義信念,更是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而且在國際上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從此,一個快速發展的中國屹立於世界東方。

  一篇文章發表的背后

  1992年1月18日下午5時許,時任《深圳特區報》副總編輯陳錫添在辦公室接到電話通知:速到深圳市委接受一個特別採訪任務。市委宣傳部負責人告訴他,明天一早鄧小平同志抵深圳視察,市裡決定全市媒體隻選派他一位文字記者全程跟隨採訪。

  聽到這個消息,陳錫添的職業敏感使他意識到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採訪任務,感到很榮幸。他想:“從小平同志上次視察深圳至今,已經過去8年,8年間深圳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是否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完全變成了資本主義?一向倡導實事求是的小平同志此番前來,親眼看、親耳聽是一方面,肯定還會發表關系我國改革開放走向的重要觀感。”后來發生的一切果然印証了陳錫添的猜測和判斷。

  從1月19日至23日,陳錫添每天都是凌晨2點以后才入睡,因為白天要跟隨鄧小平採訪,隻有晚上才能靜下心來整理記錄。有些場合,他臨時因故不在鄧小平身邊,還要找當時在場的有關領導追訪,對重要言論及時進行補記。

  3月25日上午,陳錫添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拿著已經打印出來的長篇通訊稿小樣同當時的社長區匯文一起到深圳市委宣傳部送審,時任深圳市委宣傳部部長楊廣慧卻說:“發吧,稿子我就不看了,你們社裡自己把關,但一定注意,要把小平同志寫成人,不要寫成神。”

  當夜,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被排上了次日出版的《深圳特區報》一版頭條位置。此時的陳錫添非但不敢欣欣然,反而不由地生出幾絲惶恐。他對那些自己反復核實過的材料和對一些比較敏感的問題表述是否准確仍有些不放心,心想,如果出一點紕漏,影響就大了。

  26日,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在《深圳特區報》一版頭條位置刊出。同日下午,《羊城晚報》送到,陳錫添看到該報以少有的規格幾乎全文摘發了自己的報道時,“心裡懸著的一塊石頭才算落了地”。

  28日,上海《文匯報》及北京《中華工商時報》全文轉載《東方風來滿眼春》。

  28日晚,《光明日報》指示駐深圳記者站向陳錫添要鄧小平南方視察時的照片,並決定30日全文轉載《東方風來滿眼春》。當陳錫添將此消息轉告新華社深圳支社時,支社於29日晚迅速將通訊全文傳至北京的總社。

  當30日的《光明日報》《北京日報》全文轉發了《深圳特區報》的報道后,新華社也於當日正式向全世界播發了《東方風來滿眼春》全文,同時,還以少有的規格配發了一條消息。

  從次日開始,全國幾乎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主要報紙都在一版顯要位置刊發了《東方風來滿眼春》。這篇通訊一炮打響,曾名不見經傳的陳錫添也因此一躍成為中國新聞界的名人。

  一首歌曲傳唱的細節

  這年春天,在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穆棱縣,時任縣政協副主席蔣開儒拿著報紙,被《東方風來滿眼春》飽含激情的敘述震撼了:深圳,那個他在1979年去香港探親時路過的邊境小鄉村,真的一眨眼就成為現代化的新都市了嗎?一個念頭再也揮之不去——要去看看,一定要去看看是不是真的。

  蔣開儒在鄧小平剛剛走過的深圳大街上追蹤著偉人的腳步,真切地感受著春天的氣息。於是,一首混合著春天的馨香,喚醒了人們心靈深處共鳴與憧憬的歌詞就如清泉一樣流淌出來

  ……

  1994年3月,又是一個春天,由共青團廣東省委、廣東省青聯和廣東省音協主辦的廣東省青春歌曲創作大賽掀起了一股熱潮,成百上千首參賽歌曲涌向設在各市的分賽區。在深圳分賽區,蔣開儒作詞、王佑貴作曲的參賽歌曲《春天的故事》落選了。他們有點沮喪,又不甘心讓這首歌就此泯滅,思來想去,希望能找到一個高手讓作品“起死回生”。王佑貴想到了時任東深供水局副局長、廣東省青聯常委葉旭全,這位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當時已是活躍在深圳詞壇的業余作家。葉旭全仔細一看歌詞,心裡就有底了,說:“確實是一個好坯子,修整修整可能有希望入選,我來試試吧。”

  葉旭全立即著手在結構、立意和遣詞造句等方面進行二度創作。其中,將原歌詞第一段“1980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偉人在南中國的海邊劃出特區一片”,改為“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把時間往前推一年,把背景放在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緊扣改革開放的歷史轉折背景﹔將原歌詞“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改為“啊,中國,中國,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走進萬象更新的春天”﹔將原歌詞“神話般崛起一座城”改為“神話般崛起座座城”……就這樣,整首歌曲的立意從深圳一下提升至全中國的高度,從“特區一事”提升至“改革開放的大業”,內涵加深,境界也得到了升華。拿著新修改的歌詞,王佑貴反復誦讀,讀著讀著感覺就出來了,他找到了適合老百姓平和心態的音高——它不是唱歌,它是說話,平和、親切、感人,《春天的故事》敘事的音樂主題就此誕生。

  葉旭全把二度創作后的歌曲直接交到了廣東省青春歌曲創作大賽評委會。此時,評委中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多數評委認為,這是一首政治題材歌曲,唱的是改革開放,是國家領導人,用“畫了一個圈”和“一位老人”這樣通俗的語句來寫,不夠嚴肅,不能選用。但另有兩位評委堅持認為,群眾歌曲正需要這種通俗的充滿生活氣息的寫法,需要清新貼切充滿深情的比喻,這首歌寫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的擁護和對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聲。

  《春天的故事》這首歌曲又一次站在了命運的分路口上。兩位評委的據理力爭,使這首作品擺脫了險被埋沒的命運,在他們的堅持和說服下,其他評委也轉變了看法,最后這首歌曲在1994年的廣東省青春歌曲創作大賽中獨佔鰲頭,被評為金獎。《春天的故事》迎來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葉旭全自信這是一首屬於時代的歌曲,是一首將政治和抒情結合得非常完美的歌曲,應該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流行,於是,他想到了將歌曲拍攝成剛剛在中國落地不久的音樂電視——MTV。

  接著,歌曲傳給了中央電視台導演孟欣,傳給了精於攝像的張國立等人。這些被歌曲打動的藝術家們,不約而同自費從北京飛到深圳,一致表示要義務拍攝這部音樂電視片。

  1994年10月,這部音樂電視片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后一炮而紅﹔12月,又在中央電視台第二屆音樂電視大賽中榮獲金獎。一時間,《春天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到處傳唱,紅遍中國。后來,這首歌被大型文獻紀錄片《鄧小平》選用,並先后獲得1995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996年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以及廣東省魯迅文藝獎音樂獎等獎項,成為獲得國家獎項最多的“金曲”。

  (摘自《中國檔案報》)

(責編:趙亮、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