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州白雲區到廣安武勝縣,75歲的陳青山拖著板車,徒步用了497天。這次回家帶著一種“落葉歸根”的情懷,回家前,陳青山身上還有幾百元錢,本可以坐火車,他卻選擇用堅強的意志走回家。他說,這不僅僅是回家,更是一場旅行,人這一輩子總要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一路上,陳青山隻走國省道,行程2000公裡。吃,靠沿途愛心人士資助﹔住,在一路拖著走的板車上。
5月7日,陳青山終於回到老家武勝縣金牛鎮。當地政府及時為他安排食宿,引導他入住敬老院。但是,陳青山覺得自己已經習慣了“在路上”的生活方式,接下來,他准備拖著板車去西藏,在余生之年,再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板車大爺”拒救助執意步行回老家
5月6日,重慶市長壽區公安局石堰派出所民警在巡邏過程中發現,省道102線旁,一位老人用竹竿撐起簡易帳篷,旁邊停放著一輛板車,老人正在帳篷裡睡覺。
巡邏民警立即上前詢問,但老人似乎並不願意搭理,隻顧埋頭睡覺。害怕老人發生意外,民警勸解老人離開省道旁,到派出所裡休息,但是老人仍舊不予理睬。
中午時分,民警端來飯菜,送到老人身邊,希望老人注意安全,不要在省道旁逗留太久。經過民警耐心細致地詢問,終於了解到老人名叫陳青山,家住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金牛鎮。
陳青山告訴民警,他從廣州步行回廣安老家,走到石堰鎮覺得有些乏力,想在路邊休息幾天,並告訴民警不用擔心他,他自己可以生活。
“你睡在省道邊也不是辦法,我們派出所送你回家吧。”民警提議,開車將陳青山送回武勝,沒想到陳青山果斷拒絕,他說隻想走路,不願坐車。
無奈之下,石堰派出所民警與金牛派出所取得聯系,希望老人家鄉民警出面,將老人接回去。
金牛鎮黨委書記何發了解情況后,立即與石堰鎮取得聯系。何發了解到,陳青山之所以拒絕石堰派出所的幫助,是因為不願丟掉板車上的“行李”。
為此,何發立即安排一輛轎車和一輛小貨車,前往石堰鎮接陳青山回家。在眾人的勸說下,陳青山最終答應坐車回家,並小心翼翼將板車和車上所有的“行李”裝進小貨車。
鍋碗瓢盆板車拉風餐露宿在路旁
5月10日,記者見到陳青山時,他在鄰鎮妹妹陳青蓮家借住,板車和“行李”雜亂地擺放在院子裡。“可惜了我這些好東西,都淋濕了。”陳青山說,前些天下雨時,忘記將這些東西收起來了。
陳青山話音剛落,一旁的妹妹便接話道:“你這是啥子好東西嘛,都是垃圾和廢品。”走近陳青山的“行李”堆不難發現,不過是煮飯所用的鍋碗瓢盆,還有一床發黑的棉絮以及大量編織袋。
“這些東西跟我走了幾千裡,我不舍得丟了,一些東西還可以用。”陳青山說,一些他在路上撿到的鍋和碗,質量很好,他現在還要繼續用下去。
陳青山回顧這段徒步旅程,說道:“2016年12月27日從廣州市白雲區出發,途經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重慶、四川六個省市,截止5月7日在重慶長壽接受救助,歷時497天。”
陳青山說,一路走來多次遇到危險情況。有一次在貴州境內走下坡路段,板車剎車失靈,將他撞倒,板車推著他向下滑,差點墜下山崖。
去年12月17日,途經重慶彭水縣鹿角鎮一隧道時,陳青山不慎跌入水溝,被巡邏的派出所民警發現。民警欲將他帶回所裡吃住,但被他拒絕,后來民警為他買來飯菜,並給了他幾百元錢讓他坐車回家,他也沒有接受。他告訴民警,自己一定要走路回廣安。
陳青山說,他能夠堅持走完這2000公裡,與沿途好心人對他的幫助分不開。在廣西桂林市宛田瑤族鄉時,當地一位愛心人士為他打印了地圖﹔路過湖南懷化,一位老人送給他10多斤大米和兩個凳子。
對於吃住,陳青山表示,吃什麼不在乎,隻要能夠填飽肚子,有時撿食路邊的食品,有時也有好心人贈送飯菜﹔住宿一般在路邊,用塑料布搭一個簡易的棚子,遇到路邊住戶,如果主人同意,就在屋檐下歇一晚。
此生不願留遺憾還想徒步進西藏
陳青山執意走路回家,緣起旁人的一句話:你這麼大年紀了,怕是回不到四川了哦。這句話讓他很難受,他決定要做給旁人看一看,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回家——步行。
陳青蓮說,哥哥性子倔,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女。年輕的時候,在家務農,2000年以后,開始在廣州與武勝之間來來回回,也沒有找到什麼正經工作,只是在外面撿廢品。
對於妹妹的說法,陳青山沒有反駁。他說,上次到廣州是2005年,直到這次離開之前,他都是在拾荒,一個月有幾百元的收入。在廣州拾荒掙的錢,大部分用於吃飯和買煙。離開廣州之前,身上還有幾百元錢,至少夠坐火車回家。
“人這一輩子,總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陳青山說,自己上過初中,這些道理還是能懂。他經常看到一些年輕人坐車去旅游,但他覺得這種旅游方式沒有太多意義,他決定來一次徒步旅行。
時隔13年,回到家鄉后,陳青山也感嘆,家鄉的變化真大。“村裡的公路四通八達,周圍的樓房也比以前多了很多。”陳青山說,他之前在家居住的茅草房已經垮了,對於住宿這件事情,他並不在乎,隨遇而安。
在妹妹家裡待了幾天,陳青山總覺得待不住,他決定還要拖著板車繼續走下去。“下一步准備去西藏看看,還沒有看到大山和高原。”對於西藏之旅,陳青山已經規劃好了路線,從武勝到遂寧,途經成都至雅安,然后翻山進藏區。
當了解到進藏路上山高路陡,拖著板車行走會很困難,陳青山笑著說:“實在不行,就不拖板車了,背一床棉絮,帶上鍋和米,輕裝簡行……”
對於陳青山要徒步進藏區的想法,金牛鎮黨委書記何發表示擔憂:他這麼大年紀,萬一出了什麼意外怎麼辦呢?
何發說,陳青山回到金牛鎮以后,鎮政府動員他入住敬老院,並為他辦理了臨時救助,保障他的生活,希望他留下來安享晚年,但陳青山並沒有表態,鎮上工作人員這段時間也會繼續做他的思想工作。
採訪的最后,記者感慨陳青山的執著,真是: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后記:
75歲的陳青山起初懷著一種“落葉歸根”的情懷,從廣州徒步回到武勝,行程2000公裡,這種堅強的意志值得贊揚﹔在路途中,回家演變成旅行,可見老人心態極佳,已經無欲無求。回到家鄉后,
當地政府及時制定方案,保障這位孤寡老人的食宿,體現黨委政府對百姓的關心。如果老人堅持要繼續走下去,我們也祝福他一路平安,余生之年游歷祖國大好河山,達成心願。(武勝記者站 姚毅 滕攀 本報記者 王林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