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法蘭西,鄧小平選擇了革命

諸巍 譚新政

2018年05月09日14:01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1920年10月19日,巨大的郵輪“鴦特萊蓬”緩緩駛進馬賽港,甲板上擠滿了年輕的“中國臉龐”。一戰后這個法國最繁忙、曾唱響過《馬賽曲》的古老港口,當時並沒有過多地留意他們。然而,就在人群中,有位小個子,他將成為未來中國的領袖。那一年,他隻有16歲。他就是鄧小平。

2004年7月,記者踏著偉人的足跡,站在馬賽舊港的岸邊。就在這裡,小平踏上了法蘭西的土地,開始了他的勤工儉學,開始了他的吃苦磨礪,開始了他的革命選擇,走上了他光榮而偉大的一生……

小平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是在法國小城孟達尼。

孟達尼很小,小到居民不足兩萬人,穿城不過十分鐘。

但就在那裡,小平選擇了革命的思想,加入了革命的組織,完成了從進步青年到革命戰士的轉變。

小平在這做膠鞋

從巴黎到孟達尼,記者乘火車走了一個多小時,窗外滿是法國農村的美麗風光。1922年的2月,年輕的小平沿著同樣的鐵軌南下,他的心情卻不輕鬆。到法國已近一年半,帶來的錢早已用完,學習時斷時續,短暫的幾次打工被殘酷剝削,繁重的體力活使他不堪重負。小平自己說,“做工所得,糊口都困難,哪還能讀書進學堂呢。於是,那些‘工業救國’‘學點本事’等等幻想,變成了泡影。”之所以選擇孟達尼,原因只是這裡有工做,生活費相對巴黎便宜些。

在孟達尼法中友協王培文會長的幫助下,記者找到哈金森橡膠廠。王培文告訴記者:當年小平就在這裡當制鞋工,大名“鄧希賢”。走進兩層高、70來米長、兩邊是圓尖頂鐘樓的老廠房,記者看到,小平工作過的膠鞋車間如今已成了倉庫。這間據說出自埃菲爾鐵塔設計者古斯塔夫·埃菲爾之手的車間,如今少有人走動。當年,這裡可是站滿了工人,飛快而不停歇地制作著防雨套鞋,“鄧希賢”一天的所得隻十幾法郎,甚是低廉。

“當時,小平他們就住在這裡。”記者看到,在廠房的背部,隔著一座高大的廢棄煙囪,是一片停車的空地,那就是當年橡膠廠搭建工棚處,專

門給中國勤工儉學學生住的。簡陋是不難想見的,可倒也算有了個聚會的地方,同期留法的鄭超麟曾回憶說,熱鬧中“有個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隻有十八歲,每日這個時候總是跳跳蹦蹦,走到這一角同人說笑話,又走到那一角找人開玩笑。”

深受“已覺悟分子的宣傳”

哈金森的工棚,對於小平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就在這個工棚裡,小平認識了比他年長的王若飛。1919年來到法國的王若飛,當時已經成長為一個自覺的革命者。王若飛對小平走上革命道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走出工棚,小平在孟達尼遇到的是更多的革命思想熏陶。王培文告訴記者:當時孟達尼是留法勤工儉學學生比較集中的地區,蔡和森、李富春、李維漢、向警予、蔡暢都在這裡讀書或者做工。早在1920年,蔡和森在此成立了“工學世界社”,積極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在孟達尼市中心的街心公園裡,記者看見一處中國園林風光的池塘竹林,王培文說,當年蔡和森和他妹妹蔡暢常與學生在此集會,討論革命。毛毛曾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中寫道:“父親與蔡和森在法時並不熟識,但他與蔡暢相當熟悉。”蔡暢之女李特特回憶說,鄧小平還是蔡暢和李富春的証婚人。可見,當時小平和留法學生中的先進分子走得很近,受其革命影響是必然的。

1922年的盛夏,在孟達尼,小平做出抉擇,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成為少共最早也是最年輕的成員。正如小平自己所說,“最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雖略有感覺,然以生活浪漫之故,不能有個深刻的覺悟。其后,一方面接受了一點關於社會主義尤其是共產主義的知識,一方面又受了已覺悟分子的宣傳,同時加上切身已受的痛苦”,於是加入了團的組織。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小平從此堅定自己的選擇,七十多年不動搖。

小平難忘孟達尼

這次採訪,記者有幸尋到了孟達尼前市長努布拉先生,1982年他隨法國市長代表團訪華,受

到小平特別接見。“鄧先生對我說,感謝孟達尼和夏洛特(哈金森橡膠廠所在的小鎮),他懷念在那裡度過的時光。”努布拉先生告訴記者,“這還是我第一次和中國記者分享這段往事。”

時隔多年,努布拉記憶猶新。“當時法國代表團由7座城市的市長組成,人家都是裡昂、南特、奧爾良、勒芒那樣的大城市,唯獨孟達尼是一座隻有兩萬人的小城。”飛機上,努布拉被其他市長追問,小小的孟達尼何以得到中國的邀請?“我沒說什麼,只是心裡隱隱猜到,這很可能和鄧先生曾在孟達尼生活有關。”

抵達北京機場,努布拉心頭一暖,接待廳的橫梁上按常規懸挂著“向法國市長代表團致敬”的大橫幅,可它下面竟然又挂了這樣一條小橫幅,上書“熱烈歡迎孟達尼市市長”。更讓努布拉心暖的是,入住北京飯店不到半個小時,就有人來邀請,說鄧小平同志要見他。“這是我實在沒想到的。當時北京正在召開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大會,鄧先生居然要在百忙中抽空接見我這個法國小市的市長!”努布拉告訴記者:會見地點就在人民大會堂,一個小客廳裡。小平沒有說法文,而是用了翻譯,“但我感覺,他顯然能聽懂我說的話。”

“鄧先生回憶了在孟達尼的三件趣事。”一是,他當時騎自行車,被警察開了罰單,原因是車尾燈掉了,沒有及時更換﹔二是,他在孟達尼學會了跳華爾茲舞。“鄧先生說出了他們經常跳舞的咖啡館的名字,后來我派人去尋訪,那棟建筑還在。”三是,小平回憶說他工作的膠鞋車間有1200多人,車間主任是一位叫“玫瑰”的夫人,是名是姓,就記不清了,隻記得她兩個眼珠的顏色不一樣。“在法文裡,Rose既是玫瑰,也可作人名,后來我找到了‘玫瑰’夫人的孫子,他証實了鄧先生的回憶。”

“鄧先生興致很高,談興很濃。隻可惜,當初我光顧聽鄧先生說話,沒想著和他合張影,這竟成了我的終生遺憾。”

鐵軌伸向遠方。記者走上孟達尼的火車站台,就是在這裡,1923年3月,小平向孟達尼揮手作別。完成人生重大抉擇的他,又要出發了,滿懷豪情,充滿斗志——向著巴黎,向著祖國,向著共產主義的理想,出發! (摘自《解放日報》)

(責編:吳昊、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