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米的通村公路,鋪就了村民的致富路﹔破舊不堪的土坯房,改造成了漂亮的川東民居﹔村裡種下的200畝枇杷已經挂果,即將迎來收獲……4月16日,前鋒區大佛街道辦事處曹家村黨支部書記楊紹勇興奮地對記者說,曹家村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今后要在家禽養殖、發展產業方面多下功夫,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2017年10月27日,省政府發出通知,前鋒區與其他4個區市縣在全省率先實現摘帽時,底子薄、條件差、產業發展滯后的曹家村仍是貧困村。
不到半年時間,記者重返曹家村採訪時,曹家村和前鋒區其他28個貧困村一起甩掉了窮帽子。
脫貧“摘帽”並不等同於全面建成小康,區委副書記、區長米亮語氣堅定。貧困村貧困戶沒有完全退出,前鋒區絕不能一脫了之、一摘了之,要持之以恆、苦干實干。
政策不變、力度不減。快馬加鞭的發展路上,為兌現不落下一戶一人的庄嚴承諾,全區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決戰貧困再出發!
干群齊心 致富奔康信心足
4月17日早上7點不到,前鋒區代市鎮帽合村村民王清悅已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去年,他家種植的西瓜喜獲豐收,今年,嘗到甜頭的他擴大了種植規模。
“今年新培育的西瓜苗已經栽下去了,現在每天都要到地裡看看瓜苗的生長情況。”與王清悅一樣忙碌的,除了村民,還有第一書記陳剛,西瓜苗的管護十分重要,這幾天,他正准備邀請村上的種瓜“達人”肖安銀給大家進行技術指導。
帽合村,因條件差、產業滯后,村民曾對脫貧深感無望。這兩年,在駐村干部和村支“兩委”的帶領下,村民上下齊心,將西瓜做成了富民產業,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近4000元。
現在,村裡不僅發展起了西瓜產業,還種起了檸檬,村民們個個爭相致富甩窮帽。
在帽合村東北方向34公裡處,是身處大山深處的光輝鄉高嶺村。盡管基礎條件相對較差,但群眾脫貧的信心同樣很足。
因意外導致腿部殘疾,需靠拄拐杖行走的貧困村民郭龍成在村干部的幫扶下,不僅住上了好房子,還學到了好技術。
“去年,我家僅養羊就收入4萬多元。”依靠勤勞的雙手發家致富的郭龍成今年還准備大干一番,“再養點雞和豬,爭取離全面小康更進一步。”
走在前鋒大地上,到處是昂揚向上的火熱場景,隨處感受的是貧困群眾蓄勢待發的力量:曹家村右眼失明的村民鄒雲亮,在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的幫扶下,不僅通過養羊脫貧了,還成了致富帶頭人﹔曾與年邁的母親相依為命,又沒有穩定收入的虎城鎮雙河村村民陳世平,不僅有了“正式工作”,還發展起養殖業,年收入過萬……
脫貧奔康,夢在前方,路在腳下。摘掉窮帽的前鋒區,脫貧攻堅並未止步,在扶貧一線,全區各級黨員干部和職工與貧困群眾攜手並肩,脫貧奔康麓戰正酣。
找准路子產業發展山鄉旺
在前鋒區的採訪中,記者發現,村民們的幸福感更多了,獲得感更強了。
觀閣鎮大壩村貧困村民袁忠斌,當初因既要供孩子上學,又要供養年邁的雙親,日子過得緊巴巴。自村上發展起花椒產業,他不僅以自家的土地入股,還成了花椒基地裡的產業工人。
今年,讓他更高興的是,村裡的花椒已挂果,他將和村上其余54戶貧困戶一樣,從入股土地的花椒收益中獲得30%的利潤。
大壩村的花椒產業,托起了貧困群眾的致富夢。而小井鄉蓮花村,一片片綠油油的枳殼,早已成為村民的“搖錢樹”。
該村8組村民曾宗元望著長勢正好的枳殼欣喜不已,“我們家種了10畝枳殼,去年有兩畝多挂果,收入過萬。今年,隨著枳殼大面積挂果,收入將實現翻番。”
不光是曾宗元一家從枳殼種植中獲得收益,去年,蓮花村光枳殼一項,全村人均收入達1500元,村集體人均收入超過400元,遠遠高於省定人均6元的標准。
如何讓老百姓富起來?
“政府搭台,產業帶動,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動起來,用雙手創造財富,保証徹底脫貧。”前鋒區扶貧移民局局長楊東南給出答案。
隨后,立足現有農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條件,結合貧困村實際的現代農業產業在前鋒區布局開來,小井鄉的枳殼,桂興鎮、龍灘鎮、光輝鄉的高山茶葉,觀塘鎮、虎城鎮、觀閣鎮的青花椒,代市鎮、觀塘鎮的紅芯柚等特色產業迅速興起。
產業的發展,綠了前鋒山頭,鼓了群眾腰包:2017年,前鋒區特色優勢產業為貧困群眾人均增收3700元。
然而,如何讓群眾在產業中分得的“蛋糕”更大?前鋒區又將目光瞄准集體經濟。“隻有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貧困村才有持續發展的動力。”楊東南說,前鋒區摘帽后深入總結、聚焦聚力,瞄准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難題,創新實施“產業帶動、產品加工、勞務輸出、村企合作”四大發展模式,村級集體經濟迅速壯大。
目前,全區94個貧困村全部消除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同時,依托建成的產業基地、脫貧致富產業園,推動38個原來沒有村集體經濟收入的貧困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44萬元。
建立機制 脫貧奔康步伐穩
4月17日上午,觀塘鎮白鶴村,風貌塑造后的房屋在陽光下格外耀眼,記者跟隨該村村支部書記陳武全到村民曹秋花家走訪。
“現在幫扶政策好哦!”曹秋花告訴記者,她和丈夫原本在外地打工,后因自己患了尿毒症,便決定回鄉治療,由於醫療費用開銷大,生活十分艱難。村干部了解了她家的情況后及時進行預警,並制定了相應的幫扶措施。
現在,享受了低保、城鄉醫療保險、民政醫療救助等救助措施的曹秋花說,自己看病再也不愁了。
在陳武全手裡,記者看到一本特殊的台賬,其中一頁詳細地記錄了曹秋花的情況。
“住房、教育等都沒問題,就是醫療這一項未達標。”陳武全說,其實,這本台賬就是一部“預警器”。每月,村裡都有專人走訪,對返貧風險戶和臨界貧困戶的出行、住房、醫療、教育等7項內容進行比對,一旦發現有未達標項,及時預警。
“脫貧攻堅不能隻盯著未脫貧的群眾,對於已經脫貧,但有返貧風險的群眾,或因疾病等原因可能致貧的非貧困戶,同樣需要重視。”前鋒區扶貧移民局副局長蘇明仁說,去年5月,該區創新實施了“十看五幫三機制”,對脫貧戶和處於臨界點的非貧困戶進行重點監測,及時開展“回頭看”“回頭幫”。
代市鎮會龍村村民賀德發是2014年脫貧戶,去年初,老賀的兒子患冠心病,存在返貧風險。村干部了解這一情況后,立即“預警”,並開出防止返貧“藥方”,及時化解了老賀一家的返貧風險。
目前,前鋒區“十看五幫三機制”已全面滲透到了產業發展、住房改善、生活質量提升、脫貧政策落實等方方面面。
數據顯示,前鋒區已為131戶返貧風險戶、57戶臨界貧困戶量身定做幫扶方案,區政府設立了300萬元“十看五幫三機制”專項儲備資金,今年以來共實施幫扶項目147個,確保了群眾脫貧不返貧。(前鋒記者站 蘭林前 本報記者 劉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