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陳景潤銘記知遇之恩

2018年04月03日09:21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1978年1月,《人民文學》上刊登了徐遲的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正是這篇文章,使一個“科學怪人”變成了大眾心目中的科學英雄。關於陳景潤的話題至今還不時被人提起,其知名度用家喻戶曉來形容毫不為過。

1954年夏天,陳景潤被分配到北京第四中學做數學教員,由於不能適應教學工作,他在學校領導的關心下調回到廈門大學。回到大學,陳景潤努力開展數學研究,並獲得了一些成果,其中包括《他利問題》,即推進華羅庚關於“他利問題”的成果的論文。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要想改進著名數學家的成果,是需要很大勇氣的,也需要有非凡的智慧。陳景潤的老師李文清把這篇論文寄給了華羅庚。華羅庚看完,感到很高興。然后他推薦陳景潤參加1956年的全國數學會議宣讀論文。

陳景潤參加了當年的全國數學論文大會,他的名字第一次被登上《人民日報》。此次經歷,讓他獲得了真正進入科學研究領域的通行証,也成了他在隨后的年代中坎坷遭遇的第一條罪狀。

陳景潤於1957年9月被調到數學所當實習研究員。在這裡,他勤奮努力,心無旁騖,成了有名的“安鑽迷”。這個最初是贊揚的稱號很快就隨著政治運動的變化而成為他作為“小白旗”的罪狀。他做的研究和寫的論文越多,就越是要受到批判。

結果,他被調到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做一些他后來不願提起的事情。1962年,他終於又被調回數學所,盡管他的“白專”帽子還在,他卻頑固不化地走他的道路,只是他行事更加謹慎小心,研究方向和工作內容不到快要發表時極少有人知道。1963年發表《圓內整點問題》之后,他很快就開始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的工作。當陳景潤在數學所的小房間裡埋頭苦算時,外面的世界早已劍拔弩張,風雲變幻。

“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這位沉溺於數學海洋裡,一心要“摘取數學皇冠上明珠”的著名科學家,在“文革”中被作為安(心工作)、鑽(研業務)、迷(於專業)的“白專典型”受到批判。他研究的“1+1”被斥為“白痴”“偽科學”,連工資也被扣了。

他躲進小鍋爐房裡,不影響別人,別人也不會注意到他。相比當時那些正遭受迫害的人而言,或者相比陳景潤曾被迫逗留過的“牛棚”,陳景潤在他6平方米的鍋爐房裡,能比較安全地營造他的數學小世界。在這裡,他提出了“陳氏定理”。在完善“1+2”的漫長過程中,陳景潤小心翼翼地生活,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仿佛被人們遺忘了。

直到1973年4月“陳景潤事件”的發生。當時,陳景潤的“1+2”剛剛在復刊的《中國科學》上發表,王元等科學家審閱該論文后,所有的猶豫到最后還是變成支持的行動,表現了這些科學家面對如此卓越的成果時無愧歷史的良心。他們一致的專業認同通過當時中科院還沒有徹底崩壞的科研工作報告等形式,傳達給其他方向和其他專業的科學家,以至中央領導。

在他事業和生活處於艱難時候,主持中央黨政軍日常工作的鄧小平提出了“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口號,大刀闊斧地對各條戰線進行整頓。科學戰線也不例外,數學所恢復了上下班制度。當鄧小平知道陳景潤的情況后激憤地說:“什麼‘白專典型’,總比佔著茅坑不拉屎的人強。中國能有一千個陳景潤,就了不得了。”並具體過問陳景潤的工作和生活,並親筆批示:“可否為其配一秘書,以分其勞。”

對鄧小平的知遇之恩,陳景潤銘記在心,雖然他因沉迷數學而被人認為“不諳世事”,但他心中自有一杆秤。

1975年1月,四屆全國人大召開,陳景潤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會上,江青暗地裡鼓動陳景潤污蔑陷害鄧小平,但被大智若愚的陳景潤巧妙回絕了,體現了他作為一個科學家的正義和良知。

1976年,鄧小平第三次被打倒,“四人幫”黨羽威逼陳景潤寫大字報揭發鄧小平,並許以高官厚祿,利誘他向“四人幫”效忠,被陳景潤嚴詞拒絕,他對前來勸說的人說:“就是死也不說昧良心的話!”“四人幫”並不就此罷休,而是不分白天黑夜逼迫他寫大字報,否則就不讓他工作。為了保護鄧小平,陳景潤3次企圖自殺,這種患難中的真情,不僅讓人感動,更讓人仰止。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在開幕式上作了長篇講話,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觀點,強調“我國的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是對知識的肯定,對知識分子的肯定。

陳景潤心情無比激動,他不知道如何用語言來表達,只是一個勁地說:“我很高興,很高興!”當鄧小平與他親切握手並詢問他身體狀況時,陳景潤說:“好,我很好!”是的,在科學的春天裡,陳景潤精神振奮,疾病似乎沒有了蹤影。

在陽光普照大地的時候,總有一角冰山未曾融化。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陳景潤已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成為有志攀登科學高峰的青年偶像,但他生活和工作條件依然很差。1980年結婚后,夫妻分居兩地。兒子出生后,請了一個保姆,一家4口擠在6平方米的陋室內。他科研任務重,身邊卻沒有助手。這一切都影響了他的身體,影響了他的科研進度。

鄧小平了解這個情況后,當即批示予以解決。僅僅一個星期,陳景潤的妻子由武漢軍區156醫院調到北京309醫院,他的科研助手也配了,並搬進了四房一廳的專家樓。在1983年,這麼寬敞的住房在中關村隻有20多套,都是分給年老資深的科學家,陳景潤是最年輕的住戶,沒有鄧小平批示是分不到的。與妻子見面,陳景潤說的第一句話是:“我一定拼命干,累死了也心甘情願!”陳景潤確實在拼命干,他過多地透支健康,以致在1996年,63歲的陳景潤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他是累死的,而且確實也是心甘情願的。1997年,鄧小平逝世后,陳景潤的妻子由昆說:“如果景潤在世,當他聽到小平逝世的消息,他會隨小平一起去的,他會這樣的。”知遇之恩,終生難報。一代偉人與著名數學家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見一斑。(馮曉蔚)

(摘自《世紀風採》)

(責編:秦晶、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