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印象記

2018年03月28日16:53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我是1983年8月末的一天到外交部翻譯室報到的。當時翻譯室主任叫過家鼎,五十開外,個子不高,面容清瘦,大家都管他叫“老過”。他是一個視翻譯質量為生命的人,也是外交部裡一個難得的性情中人。他見到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看過女排比賽嗎?”當時中國女排在國際大賽中連連獲勝,舉國上下為之歡騰。“女排是排球的國家隊,我們這裡就是翻譯的國家隊。”帶著一種挑戰的眼神,老過對我說了這番話。

“我們服務的對象主要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老過說,“總書記啊,總理、副總理啊,還有人大委員長、副委員長。”老過呷了一口茶,繼續說:“當然,還有鄧。”話似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但我感到了這是老過的壓軸詞。沉默了片刻,他提高了聲音:“要下苦功,努力提高政治和業務水平,拓寬知識面,好好干。”

我第一次直接給鄧小平做英文口譯,是我進翻譯室工作兩年之后的1985年8月28日上午,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見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主席、政府總理羅伯特·穆加貝。

(一)

1985年8月28日,天氣炎熱。我隨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吳明廉等外交部工作人員於上午9點10分來到人民大會堂福建廳。福建廳是一個歷史沉澱頗深的地方。1971年9月12日,周恩來總理曾在這裡度過了幾個不眠之夜,指揮處理林彪叛逃這一突發事件。上世紀整個80年代,鄧小平會見外賓幾乎都在這個大廳裡進行。2005年4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也是在這裡會見了國民黨主席連戰一行,實現了歷史性的國共和解。

這天,福建廳正面牆上挂著《武夷之春》日光岩巨畫,一派濃濃的八閩風情,賓主沙發中間的茶幾上,放著綻開的郁金香,像是畫龍點睛,使得偌大的會議廳獲得了一種靈氣。

鄧小平的生日是8月22日,所以那天正好是鄧小平剛度過了81歲生日之后不久。上午9點40分,鄧小平穿著一套淺灰色的中山裝,走進了福建廳。鄧小平剛從北戴河避暑回來不久,避暑期間他天天下海游泳,所以臉晒得黝黑。鄧小平走路平穩,身板筆直,看上去像60歲開外,而不是81歲高壽。他小小的個子,卻一下子吸引了大廳內所有人的目光。

鄧小平先與外交部部長吳學謙握手,然后與在場的人員一一握手。與我握手時,吳學謙介紹:“這是英文翻譯小張。”我覺得鄧小平的手很軟。我和鄧小平的目光也有一個短暫的交集,鄧小平的目光相當平和。他問我:“哪裡人?”我說:“上海。”鄧小平停駐了一下,好像“上海”這兩個字給他帶來某些特殊的記憶。“知道霞飛路嗎?”鄧小平問我,目光中似乎帶著一點對往事的回憶。我略微停頓了一下,然后說:“是淮海路吧。”鄧小平微笑點頭。

霞飛路是上海淮海路在法租界時的路名,也是整個法租界乃至整個上海最有名的商業街。我小時候家裡住的地方離淮海路不遠,經常聽到街坊的老人提及霞飛路。鄧小平24歲左右的時候,

曾在上海做共產黨的地下工作,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可謂出生入死。當時中共領導人之間都是單線聯系,而作為秘書長,他則要把所有中央機關領導人的地址和電話都記在腦子裡。據他本人后來回憶,他一生中兩次最大的歷險都在上海。一次是“和羅亦農接頭,辦完事,我剛從后門出去,前門巡捕就進來,羅亦農被捕。我出門后看見前門特科,一個扮成擦鞋子的,用手悄悄一指,就知道出事了。就差不到一分鐘的時間。”還有一次,巡捕得知周恩來、鄧小平在一起的住處,要來搜查,“在家裡的同志得到情報趕緊搬家了,但我當時不在,沒有接到通知,不曉得。裡面巡捕正在搜查,我去敲門,幸好我們特科有個內線在裡面,答應了一聲要來開門。我一聽聲音不對,趕快就走。沒有出事故。”

鄧小平的第一次婚姻也是在上海,妻子張錫瑗是他過去在莫斯科學習時的同學。但不幸的是,張錫瑗因難產在上海去世。鄧小平當時正在上海向中央匯報他在廣西領導起義的工作,竟來不及親手掩埋妻子的尸體,就匆匆趕回廣西了。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鄧小平進城后找到了張錫瑗的墓地,把她的遺骨重新裝入小棺,遷入龍華公墓。

鄧小平也和常人一樣,對自己年輕時逗留過的地方留有刻骨銘心的記憶。

我也多次去過鄧小平早年在法國勤工儉學時逗留過的地方,如巴黎的意大利廣場、裡昂的索恩河西岸。我想,鄧小平之所以能領導中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一定與他早年在巴黎、裡昂、上海這些大都市闖蕩過有關。一個從16歲到26歲的年輕人,在自己思想走向成熟的年代裡,闖蕩在國際大都市。當時的鄧小平可謂一貧如洗,大城市的浮華勢利一定給他帶來過許多不愉快的經歷和回憶,但城市體現的畢竟是另外一種文明。我總覺得鄧小平是那一代的中共領導人中為數不多的懷有某種“城市情懷”的人。如果說現代化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由農村文明向城市文明過渡的話,那麼鄧小平年輕時的城市經歷使他與眾不同,使他獲得了成為中國現代化事業杰出領導人的一些難得素質。

鄧小平在沙發上坐下后,對我說了一句話。他用手指著自己的右耳對我說:“我聽力不好。翻譯的時候,聲音能不能大一點?”他商量的口吻顯示了對一個普通工作人員的尊重,也顯示他為人的涵養。鄧小平是個有尊嚴、有氣度,但沒有架子的長者。我輕輕地向他點點頭,同時把面前的話筒調到一個更為合適的角度。

鄧小平的目光環顧了一下四周,發現有不少外交部的年輕人。“這麼多年輕人,好!”鄧小平用一口抑揚頓挫的四川話對吳學謙說。鄧小平講話聲音底氣很足,聲音很響,好像不用話筒都可以傳很遠,這說明他身體尚好。但也可能與他耳背有關系。聽力不好的人,講話聲音往往都比較響。

(二)

吳學謙和周覺部長助理開始給鄧小平匯報。我是第一次見到部長給鄧小平匯報,吳和周兩人在鄧小平面前沒有拘束,雙方有問有答,非常自然。因為鄧小平聽力不好,他們有些話得講兩遍。鄧小平問吳學謙,穆加貝是不結盟運動主席嗎?吳學謙說,不是,現在還是印度。鄧小平說:“對,對,我搞錯了。”鄧小平對吳學謙說:“外交部送來的材料我已經看了。”鄧小平當時每天工作兩個小時左右,一般都安排在上午,外交部送給鄧小平的材料是濃縮了的大字本。鄧小平問吳學謙:“我上次見他是1981年?”吳學謙說:“對。”鄧小平說:“那次見面,他有點牢騷。”1981年那次訪問時,性格倔強的穆加貝當著鄧小平的面表示對中國“文革”遭到否定頗有微詞。鄧小平對他做了詳盡的解釋,說中國搞的不是非毛化,而是恢復毛澤東思想的本來面目。實際上,為了准備這次接待,我連著幾天去非洲司看文件,翻譯室也讓我閱讀鄧小平見其他一些外國領導人的談話記錄,熟悉鄧小平的講話風格和遣詞用句的習慣。我特別仔細地閱讀了鄧小平1981年會見穆加貝的談話記錄。

這是穆加貝第五次訪華,他在津巴布韋獨立前來過兩次。第一次訪華是1980年訪問朝鮮時過境北京。第二次是1981年的正式訪問。鄧小平問吳學謙:“他和趙紫陽總理談得怎麼樣?”吳學謙說:“很好,但主要是談雙邊關系和非洲形勢,還有一些國際問題。”鄧小平問:“我們給津巴布韋的援助用得怎麼樣?”這個問題也展現了鄧小平務實的一面,過去中國提供給非洲許多援助,往往隻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

鄧小平顯然關心非洲的發展道路問題。鄧小平問周覺:“白人離開了多少?”鄧小平抓住了關鍵問題,這就是非洲在民族獨立之后如何在國家建設中處理好與白人的關系這個問題。吳學謙和周覺一一作了回答。這次來華訪問之前,穆加貝剛在國內贏了7月舉行的大選,競選中提出了這樣的口號:“在馬列主義指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增加朝一黨制方向的政治突破。”

鄧小平聽完匯報,說了一句話:“看來他頭腦有點發熱。我就談談我們自己的教訓吧!”鄧小平又點燃了一支煙,吸了一口,眼睛若有所思地看著大廳的另一端,顯得凝重,鄧小平在思考。這個形象至今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

因為是第一次給鄧小平做翻譯,老過提前一天給住在釣魚台8號樓的我打來了電話,提了3點要求:第一,不要怯場。第二,要翻得准。第三,聲音要響。我的心理素質還算可以,很少怯場,反倒是有一點兒微微的興奮,畢竟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直接接觸中國的最高領導人,憑自己兩年來替其他領導人做翻譯的經驗,我知道這種臨場感覺和狀態是對的,這種感覺有利於口譯的正常發揮。做過口譯的人都知道,口譯既是技能,也是藝術,有點像演員在舞台上和運動員在競技場上那樣,臨場狀態往往是決定水平發揮的最重要因素。(張維為)

(摘自《學習時報》)

(責編:秦晶、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