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清新之風潤山城 

2018年03月23日10:54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解放並接管了西南重鎮——重慶。頓時,一股蓬勃向上的清新之風滋潤山城,滌蕩著舊社會的污泥濁水,古老的重慶煥發了青春。

當時,最具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是共產黨員、解放軍指戰員和各級干部的優良作風,一下子就把人們吸引住了。人們正是從他們身上認識了共產黨、看到了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從而振奮了精神,增強了主人翁責任感。這中間,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自身的思想作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仗還沒有打完”

進城后不久,一些同志開始滋長了居功享樂思想。有的干部進城后不願再離開城市,不想到邊遠貧困地區去開展工作﹔少數負責干部以勝利者自居,不遵守紀律,不尊重群眾,不愛護戰士,住房要好,出門辦事要坐車﹔還有的甚至對自己的婚姻也採取不負責任的態度,鬧著要“改組”。有的戰士也開始產生了離隊思想,感到勝利了,仗也沒得打了,有的公開要求回家種地過日子。

這些苗頭被鄧小平知道了。他決定剎一剎這股不正之風。

在二野三兵團一次師以上干部會上,鄧小平第一句話就非常激動地提出:“西南的仗打完了沒有?”會場立刻陷入沉默。誰都知道,隨著成都戰役、西昌戰役、滇南戰役的結束,大西南除西藏外均已解放。鄧小平提出的問題使在場的將軍們疑惑起來。豈料,鄧小平話鋒一轉,尖銳地提出:“當前,有90萬國民黨部隊尚待改造、有6000萬基本群眾尚待發動,有數十萬土匪尚待清剿,廣大農村的政權還沒有建立,殘破的城鄉生產還沒有恢復,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可我們有些同志卻認為仗打完了,該享樂了。這是何等的危險和可怕!”鄧小平的話強烈地震撼著每個出席會議的人。

停頓了片刻,鄧小平繼續指出:“整個西南的封建勢力還原封不動地保留著,而且手裡依然掌握著武裝。如果以為西南戰爭也已結束,我們可以高枕無憂了,這是極端危險的。更加尖銳、復雜的斗爭還擺在我們面前,這種斗爭仍然包含著流血和犧牲。要取得勝利,我們不僅要堅定勇敢,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大家的思想向前看,這樣才能有智慧、有策略、有方法。今后的斗爭要比普通的軍事斗爭復雜與艱苦得多,不是打幾個沖鋒就能解決問題的。”

緊接著,鄧小平對今后的斗爭提出了三項任務:“首先一個任務就是要教育改造在西南作戰中起義、投誠、俘虜的90萬國民黨部隊,我們要遵照毛主席‘包下來’的原則,宜集不宜散,宜養不宜趕,集中整理,認真改造,分別對象,逐步處理,使之各得其所,不使散之四方,擾亂社會。第二個任務就是要充分發動西南6000萬基本群眾,一待城市接管工作告一段落,我們就要依托城市改造農村,干部必須大量下鄉,進行農民的組織教育,組織農會,培養干部,幫助建立政權。第三項任務就是提高我軍在西南60萬部隊的素質。‘90萬’‘6000萬’和清剿土匪,都要依靠這‘60萬’為主去完成,在發動‘6000萬’、肅清殘匪的斗爭中去磨煉,糾正各種錯誤思想,和一切落后思想作斗爭。怎樣才能糾正和克服錯誤的、落后的思想呢?辦法就是要向前看、提新任務。”鄧小平的講話不脛而走,停步不前、居功享樂的錯誤思想得到了克服,廣大干部、戰士又重新振作起來,投入了征糧剿匪、土地改革和恢復國民經濟的斗爭中。

講解“中國人民解放軍”含義

重慶剛解放不久,一位人民解放軍的師政委在西南局機關接受劉鄧首長的批評。這支部隊因接受群眾主動提供的慰問品,但數量過多,同時又應群眾要求接收了部分青年參軍。這就違背了中央關於減輕人民負擔、停止擴軍和加強紀律性的規定,犯了錯誤。

某天,這位師政委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早早來到西南局辦公廳等候。看到劉鄧首長走進來,他起立敬禮。情況已經清楚,不需要查詢。鄧小平表情嚴肅地指著這位師政委胸前符號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號,一個詞一個詞地講,什麼是“中國”、什麼是“人民”、什麼是“解放”、什麼是“軍”。鄧小平說:歷史上,中國的軍隊不計其數,隻有我們人民解放軍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唯一的人民軍隊。像你們這樣搞,就是要把符號上的“人民解放”四個字勾掉,就和舊軍隊沒有兩樣。鄧小平越講越生氣: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我們的政權靠什麼取信於民,靠什麼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不是靠口號,而是靠實際行動。鄧小平的談話,深入淺出,以理服人。這位師政委聆聽著批評教育,不由深深地自責、自省……

鄧小平說完就走了,劉伯承叫這位師政委坐下來,慈祥地鼓勵他,犯了錯誤就要改,改了就好。

鄧小平嚴厲,劉伯承慈祥。其實,他們嚴厲是愛護,慈祥不是遷就。劉伯承司令員有一句名言,就是“慈不掌兵”。

劉鄧共同抓住這一典型,通過批評教育這位師政委,進一步端正了部隊的思想作風。

“亂彈琴”

1950年的秋天,越南人民共和國第一任駐華大使黃文歡從北京回國述職,途經重慶,住在春筍路西南局招待所。黃文歡長期跟隨胡志明主席,曾與中共領導人共過事,會講流利的中國話,熟悉中國情況。他提出想會見主政西南的最高領導鄧小平同志。他的秘書打電話到西南局接待處,一位姓鄭的處長接到電話。剛好,鄧小平外出開會去了。鄭處長缺乏外事方面的經驗,他想,西南局招待所到西南局機關不過10來分鐘的路程,再加上機關的車都出去了,於是就回話說:“鄧政委很快就回來了,你們走過來行嗎?”不一會兒,鄧小平坐著美式中吉普回來了。鄭處長馬上匯報了情況。

鄧小平一聽,神情嚴肅起來,他既是批評,也帶開導地說:“同志,黃文歡是社會主義國家駐華大使,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按外交慣例,我們需到機場迎接或到招待所看他。你叫人家自己走路來,真是不懂外交禮節,‘亂彈琴’!快!坐我的車,再帶一個警衛班,在路上去接人家。”

鄭處長馬不停蹄地執行任務去了。車剛出西南局大門,隻見一個個子不高、一身乳白西裝、頭戴太陽帽的中年人帶著一行七八人向西南局走來。鄭處長忙停車上前問道:“請問是黃文歡大使吧!我是鄧政委派來接你的。”黃文歡點頭示意,非常友好地說:“我們是友好的國家,禮節就不必了。”寥寥數語,鄭處長頓感黃大使的親切友好。

在西南局的會客室裡,黃文歡和鄧小平相見了。兩人久久擁抱,共敘友情。

不設私人公館

民國時期,重慶城遍布著達官貴人的公館別墅,別說四大家族中的蔣介石和孔祥熙,就是一些地方實力派,也建公館成風,如李子壩的劉(湘)公館、上清寺的“范(紹曾)庄”、枇杷山的“王(陵基)園”、觀音岩的“渝舍”(楊森公館)等等,以此顯示他們的地位和富有。

進城后不久,西南局發出《關於檢查與糾正享樂思想以迎接新任務的通知》指出:“要克服干部和戰士現在發展的享樂思想,應由高級干部以身作則,不設私人公館,房子擠著住,集體辦伙食,嚴防鋪張浪費。”當時,主持西南地區工作的3位首長鄧小平、劉伯承、賀龍首先以身作則,他們3家人合住在一幢樓房裡。此房是抗戰時期專為宋美齡修建的公館,兩樓一底,大小共十幾個房間。劉伯承住底樓,賀龍住二樓,鄧小平住三樓,三樓最窄小。這是經過互相謙讓之后,按年紀安排的。劉年長、賀次之、鄧最小。他們3家住在一起,互相更加了解,遇事也好商量,開黨小組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也增加了內容,大家有話可說。

劉伯承、鄧小平、賀龍3位首長的表率作用影響了重慶市委的領導,當時的市委第二書記張霖之一家住在一個舊樓房裡,下面是市委常委辦公的地方。市委第三書記曹荻秋進城住的是楊森公館“渝舍”樓上最靠邊一個套間,既是辦公接待室又是寢室,直到家屬接來遷出“渝舍”,全家6口才搬進機關宿舍。聽說秘書要結婚沒有新房,他又騰出一間給秘書作新房。由於他是負責政府工作的書記,市政府每周星期六財貿工作例會,就在他家外間拉開飯桌,圍桌開會,常常開到深夜,餓了每人吃一碗小面。他常說:“在家裡開會,問題敞得開,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60多年過去了,重慶也由中央直轄市、大區所在地、省轄市、經濟單列市到今天的直轄市,領導也幾經變更,但未留下一處所謂公館、別墅的地方,這不能不說是劉、鄧、賀開的一個好風氣。(艾新全)

(摘自《世紀風採》)

(責編:秦晶、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