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劉華清寫給鄧小平的兩封信

2018年03月07日09:18    來源:廣安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劉華清自1938年初與鄧小平初次相見,與其相識相交近60年,劉華清也在鄧小平的關心愛護下,逐漸成長為一名驍勇的戰將。

1951年秋,劉華清離開第二高級步兵學校后,在第十軍待了半年多。隨后,他先是到海軍任職,后又到國防部第七研究院、國防科委參與軍隊裝備研發工作。鄧小平也於1952年7月從西南軍區調入北京,先后任政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總書記等職。多年裡,他們之間沒有直接的工作接觸。劉華清一向秉持著不輕易打擾首長的原則,所以彼此間看望、問候也不多。但在“文革”后期的1975年,劉華清打破不輕易打擾首長的習慣,短短幾個月裡,接連給鄧小平寫了兩封信。

劉華清因“對抗運動”“批聶(聶榮臻)不發言”,於1969年初從國防科委副主任任上調入海軍。在海軍幾年裡,他雖然由於所謂“問題沒搞清”雲雲,沒能安排相應領導職務,但作為“船辦主任”(相當於機關二級部長),他不僅名正言順地協助海軍副司令員周希漢主持著海軍造船工業、科研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而且受命先后組織了兩次空前規模的全國性造船工業大會,使中國的造船工業在全國大亂的形勢下不但沒有停工、停產,而且有了較大發展,核潛艇等艦艇按時下水。粉碎林彪集團后,他很興奮,以為個人的“問題”會得到解決,從而可以放開手腳為海軍建設做點工作。初始,隨著蕭勁光司令員重新主持海軍全面工作,劉華清的境遇的確發生了顯著改變。只是這種局面沒能保持多久,1974年春節過后,又發生了變化,種種跡象表明,自己已再次被打入了“另冊”。

1975年1月,鄧小平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解放軍總參謀長。在其領導下,一場聲勢浩大的整頓工作在全軍部隊陸續展開。遭受林彪集團嚴重破壞的海軍機關,雖沒有軍隊其他大單位發展快,但批判、清除派性影響,恢復廢弛的規章制度,部署戰備教育訓練等各項工作,也在有序進行。“大家都在忙,自己卻無多少事可干。”形勢的發展,使劉華清深深感到焦慮和不安。特別令他不解的是,機關正在組織編制“海軍十年裝備發展規劃”,而自己從事裝備研發工作20余年,在這方面是有經驗的。這麼大的事,為什麼要把他這個分管海軍裝備工作的副參謀長、“海軍造船工業科研領導小組”成員排斥在外呢?考慮再三,他決定給鄧小平寫一封信。

信是在1975年3月28日寫的。按照當時的慣例,在信的開頭,劉華清先介紹了“文化大革命”以來個人的情況並做了自我批評,繼而表達了要求分配工作的願望。

鄧小平看到信后,於5月2日做出批示:“劍英、春橋、振華同志:劉華清同志的問題,即使當時是中央處理的,現在也由海軍商同科委做出實事求是的結論。至於他的工作,可由海軍黨委考慮,也可以回到科委工作。如何,請酌。並請振華同志過問一下。”

5月5日,海軍政委蘇振華看到鄧小平的批示,當天即簽發海軍黨委常委傳閱。蕭勁光態度明確,看罷在文件上批示:“即照鄧副主席批示辦。”其他常委也一一圈閱,同意“常委議一議,做個恰當的結論”。

后來,劉華清從傳閱文件中看到海軍黨委與第六機械工業部黨的核心領導小組聯合報送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關於海軍艦艇十年發展規劃的請示報告》(以下簡稱《十年規劃》)后,他的心再也靜不下去了。

此前,對《十年規劃》的內容,劉華清不清楚,何時報國務院、中央軍委,他更是不了解,但對編擬《十年規劃》一事,他是知道的。最近一個時期,他在翻閱外國新列編的艦艇裝備資料時,腦海裡不時閃過部隊那些破舊、失修的艦艇。聯想到海軍正在擬訂的《十年規劃》,他真切地希望海軍能立足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搞出一個符合部隊建設實際的艦艇發展規劃,使海軍裝備盡快上一個台階。

在晚年回憶錄中談到當時的感受,劉華清這樣說:“這份‘規劃’中,前三部分講規劃根據、指導思想、建造方針,引用了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的指示,但對這些精神理解不透徹,尤其是結合海軍作戰實際不夠。后幾部分則與上述精神很不相符。這段時間,我還看了1975年5月13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向中共中央呈報的《關於國防工業和部隊裝備問題匯報會的情況報告》,《報告》中提出了海軍裝備發展的重點,但在《十年規劃》中,這點沒有得到體現……尤其讓我吃驚的是,‘規劃’隻強調產量,提出要達到××萬噸以上,卻不講裝備水平與質量,居然把早就落后的登陸艦和海上民兵裝備,也列為‘五五’科研重點。”

看完這個“規劃”后,劉華清連續幾天睡不好覺,他決心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向主持軍委工作的鄧小平做一次匯報。

8月30日上班后,劉華清在辦公室開始動手寫匯報。下班后,他草草吃幾口飯接著寫,一直忙到翌日1點多。稍事休息,又補充修改了一天。9月1日上午,終於寫完了,寫了30多頁,取名為《關於海軍裝備問題的匯報》(以下簡稱《匯報》)。

《匯報》中,劉華清在肯定海軍裝備建設和造船工業成就的基礎上,針對《十年規劃》存在的問題,從確定生產的艦艇的技術水平,海軍戰略任務的裝備需求,與外國艦艇裝備差距及國家造船工業生產能力等八個方面,分析了海軍裝備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劉華清坦誠地指出:“海軍裝備發展所以存在上述問題,我認為與海軍領導機關對未來戰爭中海軍承擔的作戰任務,對主席的戰略思想、作戰方法,對未來海戰的特點、作戰對象、科技發展趨勢等,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對裝備技術的發展,不論近期或遠期的,都缺乏從戰略全局出發考慮,而是局部的、單個的、互不聯系的處理問題。”“我們應很好總結自己的經驗,接受教訓,今后十年不能再走大彎路,小彎路也不應走,也不應走老路。一定要把工作做得更好些,以實現建設一支強大海軍的目的。”文稿中,劉華清還鄭重提議:“有必要盡早著手研制攻擊型和護航型航空母艦……我國現有工業和科學技術條件是足以具備解決制造航空母艦問題的。”

完稿之后,劉華清從頭到尾看一遍,幾個地方稍做修改。為避免連累他人,他沒有征求其他同志(包括秘書)的意見,只是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9月3日,劉華清又字斟句酌地給鄧小平寫了一封短信。

鄧副主席:

學習了毛主席最近對海軍兩次極為重要的指示,聯系到我們海軍當前的現狀和今后海軍的建設,特別是海軍的裝備建設的方向問題,覺得有必要向您匯報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現將自己經過多次思考而寫成的《關於海軍裝備問題的匯報》呈上,請予參考。

當天,劉華清將《匯報》與信函一並報送鄧小平並毛澤東。之后,為說明寫《匯報》的意圖和情況,劉華清又給海軍政委蘇振華寫了一封信。

鄧小平對劉華清的《匯報》很重視。9月4日,他即抽暇閱讀信函及《匯報》稿,還在文稿中做了多處標記。閱畢,在文稿上批示:“振華同志:請你考慮一下。我看有些意見值得重視。”

9月8日,蘇振華將鄧小平的批示及劉華清的《匯報》稿原件,以及劉華清給自己的信,一並批給了蕭勁光等海軍黨委常委,並做了大段批示。

之后,由於海軍黨委常委、海軍首長意見不一致,加之“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愈演愈烈(翌年“天安門事件”后,在“四人幫”的干預下,黨中央做出了“撤銷鄧小平黨內外一切職務”的錯誤決定),對鄧小平此次批示的貫徹再無下文。

將《匯報》呈送鄧小平后,劉華清便住進海軍總醫院。9月底,他從海軍調入中國科學院,任中科院黨的核心領導小組成員。鄧小平和聶榮臻商定將劉華清調中科院,原是要他配合主持日常工作的胡耀邦搞科技戰線整頓的。在“四人幫”的干擾下,胡耀邦主持起草的《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匯報提綱)》尚未印發,便被誣為“大毒草”,遭到批判。科技戰線整頓更無法進行。無奈之下,劉華清一面盡其所能地抵制著“四人幫”的干擾,一面傾力幫助科研人員解決諸如房子、孩子上學等實際困難,做“后勤部長”的工作。至於呈送的《匯報》結局如何、有無回音,他已無暇顧及。

1979年4月3日,鄧小平在接見新上任的海軍政委葉飛時,明確指出:“究竟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海軍?我看是要頂用的。你們過去提出的《十年規劃》,八五(1985年)要搞到××多萬噸,不可能,國家沒有這個力量,要縮小,要小而精。我冒說一句,××萬噸就可以了。海軍究竟需要什麼裝備,型號要具體提出來。過去你們自己沒有摸清,提得不具體。裝備要能夠形成戰斗力。我們不稱霸……海軍建設一切要服從這個方針。防御當然也要有戰斗力,海軍的裝備、規劃要從這點出發。”

根據鄧小平這次談話精神,中央軍委於6月2日做出了《關於海軍裝備問題》的批復:一、海軍裝備的發展要根據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制訂,艦船發展規模不宜過大,關鍵在於精﹔二、要堅決貫徹質量第一的方針﹔三、必須貫徹“五個配套”(成套設計、成套試制、成套定型、成套生產、成套裝備部隊)的原則,新造艦船要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和論証﹔四、加強現有裝備管理,立足現有裝備打仗。

接到軍委的批復,海軍黨委遵照鄧小平“要重新制訂規劃”的要求,組織專門班子重新研究制訂了海軍艦艇裝備發展規劃。劉華清1975年《匯報》中的主要意見和建議,基本上均被吸納入新的海軍艦艇裝備發展規劃中。(吳殿卿)

(摘自《黨史博覽》)

(責編:秦晶、吳昊)